乌墨

乌墨

蒲桃属植物
乌墨(学名:Syzygium cumini (L.)Skeels),又名“乌楣”“海南蒲桃”“乌口树”,是桃金娘科,蒲桃属下的常绿乔木。高10-20m,干直,树皮粗糙,树冠卵圆形;叶对生,革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复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状,花白色;核果状浆果,椭圆或卵圆形;花期3-5月,果熟期7-8月。乌墨能耐高温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等省区。因其木材耐腐且不受虫蛀,可用作造船、建筑等,也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
    中文名:乌墨 拉丁学名: 别名:乌楣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超目: 目:桃金娘目 亚目: 科:桃金娘科 亚科:桃金娘亚科 族:蒲桃族 亚族: 属:蒲桃属 亚属: 组:小花蒲桃组 亚组: 种:乌墨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中国台湾、福建等省区,马来西亚、印度 命名者及年代:(Linn.) Skeels,1912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Syzygium cumini (L.) Skeels

形态特征

乔木,高15米;嫩枝圆形,干后灰白色。叶片革质,阔椭圆形至狭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5-7厘米,先端圆或钝,有一个短的尖头,基部阔楔形,稀为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或为黑褐色,略发亮,下面稍浅色,两面多细小腺点,侧脉多而密,脉间相隔1-2毫米,缓斜向边缘,离边缘1毫米处结合成边脉;叶柄长1-2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生于花枝上,偶有顶生,长可达11厘米;有短花梗,花白色,3-5朵簇生;萼管倒圆锥形,长4毫米,萼齿很不明显;花瓣4,卵形略圆,长2.5毫米;雄蕊长3-4毫米;花柱与雄蕊等长。果实卵圆形或壶形,长1-2厘米,上部有长1-1.5毫米的宿存萼筒;种子1颗。花期2-3月。

生长环境

乌墨常见于平地次生林及荒地上,喜温暖至高温湿润气候,耐旱瘠和高温。天然分布区的气候为年平均气温18-26℃,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2℃,年降水量900-2500mm。对土壤要求不苛,在红壤至较早瘠的沙土或冲积土中均能良好生长。 

分布范围

乌墨产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因为乌墨种子不易贮藏,保存1个月即全部失去发芽率,故应在6-7月果实成熟后随采随播,一般采用条播,一年生苗要进行截根分床,促侧根发达,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街道绿化则要用大苗栽植。

栽培技术

采种

不种开花结实期随不同地区而异。在海南一般2-3月开花,6月中旬前后果实开始成熟,7月大熟,果实由青转红变紫黑色为充分成熟,果实肉质多汁,易腐烂,采后要尽快洗去果肉放在室内阴干。鲜果每千克约640粒,净种每千克13800粒。新鲜种子播种后约15天开始发芽,发芽率达90%。

育苗

播种采用条播育苗,条距10cm,条沟深3cm。1m长的条沟下种30-35粒,播后覆土1cm,床面盖草,或用遮光网搭荫棚遮光,约1个月发芽结束。早晚浇水各1次,当小苗长出2-3对真叶时进行间苗分床或移入营养杯培育,1年生苗高60-80cm,可在雨季阴雨天出围造林。

种植

乌墨适应性强,发芽率高。最好进行直播造林,于4-5月间在环境较好的立地,先行除杂练山,按2m×2m或2.5m×2.5m的株行距开穴,穴规格50cm×50cm×40cm,随即回表土半穴,穴面回细土,雨季即可播种造林,每穴下种5-6粒,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盖草保湿。播种后20天开始发芽,2个月后结合第1次抚育管理,每穴去弱留强,留下1株强壮苗。也可选用1年生大苗低切干造林,营养杯苗则全苗造林,成活率几乎100%。

抚育

造林后当年10-11月要穴状除草1次,往后每年抚育2次,清除幼林植穴周围的杂草灌木、松土、培土,对生长不良的幼林要追肥,促进幼林生长。连续4年便能郁闭成林。

病虫防治

大树极少发现有较严重的病虫害。在苗期常有卷叶虫危害,可用90%敌百虫1500-20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乌墨木材浅褐色、重硬适中、纹理交错、结构细致、有光泽、耐腐且不受虫蛀,不易翘裂,易加工,可用作造船、建筑、桥梁、枕木、农具等良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