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

饥荒灾难
乌克兰大饥荒(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大饥荒。据估计,大约有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于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
    中文名:乌克兰大饥荒 外文名:Holodomor 发生地点: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主要人员: 发生时间:1932年—1933年

简介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了工业化建设。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粮食和原料不足问题,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1931年,苏联农业出现粮食减产,农村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下降。1932年初,在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饥荒。不久,在乌克兰的44个区也出现了饥荒。这年夏天,饥荒一度停止,秋天再度发生,一直持续到1933年底。作为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乌克兰在这场饥荒中受害最深,死亡人数特别引人关注。西方研究者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其著作中提出,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保守估计”约有500万。

n在当代乌克兰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乌克兰在饥荒中的死亡人数有时达到700万、1000万,甚至1500万。乌克兰前总统维克多·尤先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甚至宣布,饥荒时期乌克兰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乌克兰官方一个最新的统计数字是,在1932—1933年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是3.941万。在俄罗斯,苏联解体前后就有研究者开始统计1932—1933年饥荒中的死亡人数。近年来,随着档案文献和各种统计资料的公布,一些学者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数字。如,有研究者提出,苏联当时总的死亡人数有200—300万,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应在100—200万之间。

死亡人数

在当代乌克兰的各种宣传媒介中,乌克兰在饥荒中的死亡人数有时达到700万、1000万,甚至1500万。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甚至宣布,饥荒时期乌克兰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在俄罗斯,苏联解体前后就有研究者开始统计1932—1933年饥荒中的死亡人数。近年来,随着档案文献和各种统计资料的公布,一些学者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数字。如,有研究者提出,苏联当时总的死亡人数有200—300万,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应在100—200万之间。n

n也有研究者认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总的死亡人数是700—1000万,乌克兰的死亡人数为290—350万。还有人提出苏联饥荒总的死亡人数是400—700万,其中乌克兰人有300万的说法。最新数字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兹洛夫提出的,他认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中的总死亡人数不少于700万,其中乌克兰人有300—350万。这个数字基本上与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数字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后几个数字在学界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n由于缺乏官方统计数字,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数只能进行估算,具体人数在250万到480万之间。除了饥饿外,缺乏营养、抵抗力下降后导致的疾病感染(主要是斑疹伤寒和伤寒)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口中,91.3%是乌克兰人,4.5%是俄罗斯人,1.4%为犹太人,1.1%为波兰人。还有为数不少的白俄罗斯人、匈牙利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死于乌克兰大饥荒。

饥荒原因

在饥荒的发生原因上,20世纪40—70年代西方研究1932—1933年苏联饥荒的论著中,多把饥荒说成是苏联高层有计划的活动,目的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消灭乌克兰人。到了80年代,詹姆斯·美斯、罗伯特·康奎斯特等西方研究者在著作中把饥荒与苏联的民族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饥荒是苏联领导人为种族灭绝乌克兰人,最终征服乌克兰而制造的。他们的观点得到С.库里奇茨基等乌克兰研究者的肯定,并继而提出,乌克兰“大饥荒”的发生“不是不明原因的偶然现象,而是饥荒恐怖,以及种族灭绝政策和极权主义措施造成的后果”,旨在种族灭绝乌克兰人。n

n自苏联解体前后起,俄罗斯学者就开始了1932—1933年饥荒问题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政府公布了一大批历史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数俄罗斯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上世纪30年代初在苏联的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中央黑土州绝大部分地区、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南乌拉尔地区等,都发生了饥荒。饥荒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强制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招致农民反抗,以富农为代表的农民抵制集体化运动,同苏维埃政权展开了“无声的较量”,结果带来长期而可怕的饥荒;

第二,苏联政府为换取工业生产设备而加紧出口粮食,过度提高产粮区的粮食征购量,而集体农庄为完成粮食征购任务采取了非常手段,把农庄庄员家里仅存的一点救急用的粮食也收走了,导致农民连基本的、维持生存的口粮都没有留下;

第三,发生饥荒后政府对饥荒消息的掩盖以及禁止人们外出讨饭的种种措施,导致饥荒情况加剧。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重了国家的粮食供应负担,1931—1932年在乌克兰等地方的旱灾也导致粮食收获量减少,等等。在这些主客观因素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即全盘集体化和过度的粮食征购,因此这是一场人祸。当然,这些情况在苏联各产粮区都存在,不仅仅发生在乌克兰。

事件纪念

2002年初,乌克兰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关饥荒的秘密文件。乌克兰总统库奇马也签署法令,将11月22日定为“饥荒纪念日”。

n2006年11月25日,乌克兰各城市下半旗,并在国旗上缠上黑丝带,向大饥荒的死难者致哀。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和议会议长莫罗兹主持了大饥荒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并在市中心广场举行烛光哀悼活动。全乌克兰的电视台和电台停止播放娱乐节目。

n2014年11月22日,乌克兰民众在基辅举行仪式纪念乌克兰大饥荒81周年,追悼遇难者。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及妻子出席纪念仪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