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

汉语汉字
灰,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读作huī,其本义为草木等固体完全燃烧形成的粉尘状物质,后引申为粉尘、草木烧透后的颜色、无热量的、寂灭的、无生机的等含义。
  • 中文名:灰
  • 拼音:huī
  • 部首:火
  • 五笔:DOU
  • 仓颉:KF
  • 郑码:EGUO
  • 笔顺:一丨一丨一ノ丶ノノ丶
  •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 平水韵:十灰
  • 注音:ㄏㄨㄟ
  • 异体字:??
  • 结构:半包围结构
  • 总笔画:10

字源演变

灰,会意字。“灰”与“烬”同源,后分化。灰,甲骨文(如图)=(手持棍棒)+(火堆),从火,从又(手形),表示手持棍棒撩拨火堆,使火堆充分燃烧。本义为物质燃烧后残留的粉状物。《说文》:“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说的是火灭之后,余烬可以用手执持。《礼记·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郑玄注“火之灭者为灰。”“灰”也可以指木炭或石炭。由灰的形状引申指尘土,由灰的颜色引申指介于黑白之间的一种颜色,由热火化为冷灰可比喻沮丧、消沉。“灰”为名词,还可用为动词,指燃烧、烧毁。秦汉文字(图1、图2、图3、图4)字形为右手取火之形,后(图5)右手形演变成“十”,写作“灰”。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灰 huī ㄏㄨㄟ

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纸灰。灰烬。洋灰。灰飞烟灭。

尘土:灰尘。

特指“石灰”:灰墙。灰膏。

黑白之间的颜色:灰色。灰质(脑和脊髓的灰色部分)。灰沉沉。

志气消沉:心灰意懒。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名词

火灰。

毋烧灰。——《礼记·月令》。

火过为灰。——《字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灰尘。

民间食盐,杂以灰土。——《宋史·食货志》

已衄而灰。——《韩非子·说林上》

石灰的简称。

所在近山皆有之,烧青石为灰也。——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石灰》

灰浆。

特指芦草灰。

画随灰而月运阙。——《淮南子·览冥训》

特指古代候气的葭灰。

朕一临寰海,四换星灰。——《册府元龟·帝王·明罚三》

动词

烧毁,燃烧。

不灰之木。——《抱朴子·释滞》

碎裂。

童麋触犀,灰其首。——扬雄《太玄·童》

用灰洗濯。

冠六升,外毕,锻而勿灰。——《仪礼·丧服》

指涂刷。

房顶得灰一灰了。——欧阳山《高干大》

形容词

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面色灰死。——《聊斋志异·促织》

虎口脱余生,惊喜泣相语……扶床面色灰,谬言不畏惧。——黄遵宪《潮州行》

沮丧。

直气自消瘴,远心无暂灰。——张祜《走笔赠许玖赴桂州命》

成自经讼系,世情尽灰,招周偕隐。——《聊斋志异·成仙》

指辈分小(常为贬义)。

暗淡,懊丧。

肮脏。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火部】

灰,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又。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

说文解字注

【卷十】【火部】

灰,死火余烬也。

《汉书》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从火,从又。

会意。呼恢切。古音在一部。

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执持。

说从又之意。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婡臫頭唐樤韵》:呼恢切。《集韵》《韵会》《正韵》:呼回切,并音虺。《说文》:死火馀㶳也。从火从又。

又手也。火旣灭可以执持。《礼·月令》:毋烧灰。注:为伤火气也。火之灭者为灰。

又《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潄。衣裳垢,和灰请澣。《周礼·地官·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徵令,以时入之,以权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后汉·杜笃传》:皤康居灰珍奇。

又葭灰。《前汉·天文志》:气之法,竹为管,葭莩为灰,为室三重,布缇幔,木为案,内庳外高,加律其上,气至灰飞。

又劫灰。《高僧传》:汉武穿昆明池,得黑灰,问东方朔,朔曰:可问西域梵人。後竺法兰至,问之,云:此劫火灰也。

又自然灰。《酉阳杂俎》:凡雕刻琉璃,先以自然灰煑令软。藏器曰:灰生南海,状如黄土,可澣衣。玉石以此灰霾之,烂如泥。

又不灰木。《太平寰宇记》:俗为铤子,烧之成炭,而不灰。

又叶呼侯切。杨方《合欢诗》:生为倂身物,死为同棺灰。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

又叶荒壷切。《陈琳·柳赋》有孤孑之细柳,独幺枰而剽殊,随枯木於爨侧,将置於土灰。《说文》本作。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