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蝾螈

火蝾螈

真螈属动物
火蝾螈(学名:Salamandra salamandra),又名真螈、火螈、火蜥蜴,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欧洲大陆上,它们的皮肤有毒,夜里出来,通常是在雨后去捕食蚯蚓等猎物。火蝾螈可冬眠,并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纲:两栖纲 Amphibia 亚纲: 目:有尾目 Caudata 亚目: 科:蝾螈科 Salamandridae 亚科: 族: 属:真螈属 Salamandra 亚属: 种:火蝾螈 S. salamandra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火蝾螈 中文别名:火蜥蜴 真螈 英文名:Salamandra 二名法:Salamandra salamandra 分布:中欧及南欧的山区。

简介

火蝾螈,有时又被翻译为火蜥蜴,是生活在欧洲大陆上的一种蝾螈。蝾螈是一种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因为外形与蜥蜴近似,有时被当做蜥蜴。它们的寿命可以非常长,在德国的亚历山大·柯尼希博物馆(Museum Alexander Koenig)就有一只火蝾螈达50岁。与大多数两栖类一样是偏向夜行性的动物。肉食性,卵胎生,卵在雌螈体内孵化后才产出,幼生体在水中生活3-5个月后会上岸进化成陆上型。由于喜欢藏身在枯木缝隙中,当枯木被人拿来生火时,它们往往惊逃而出,有如从火焰中诞生,因而得名。

形态特征

火蝾螈可以长达20厘米,身体呈黑色,有黄色斑点或斑纹。一些标本甚至是全黑或以黄色为主色,有时会有红色及橙色的。由于分布区域遍及欧陆,所以也演化出高达十数种之多的亚种,但各亚种间体型的差异并不大,而在花色上的变化丰富多彩。

雌雄辨别比较容易,雄性体型较小较苗条,泄殖孔周边因为存放生殖器官而呈现肿大,由侧面看十分凸显;雌性体型较肥大,泄殖孔周边较小而平坦。

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火蝾螈栖息在南欧及中欧的山区森林。它们喜欢生活在落叶林,可以躲在枯叶下或树干内。它们需要细小的清溪让幼体成长。不论是在陆地或水中,火蝾螈都不起眼。它们大部份时间都会躲藏在石头、木或其他物件之下。

食性

火蝾螈于晚上活动,而在雨季白天也很活跃。它们吃多种昆虫、蜘蛛、蚯蚓及蛞蝓,有时会吃细小的脊椎动物,如蝾螈及青蛙。它们会以犁齿咬住或以舌头的后部黏住猎物。

繁殖

雄性及雌性火蝾螈非常相似,但到了繁殖期,雄螈的的生殖腺会涨大。当雄螈留意到对象时,就会阻塞其行走路线,以下颚磨擦雌螈示爱。接着雄螈会跟着雌螈,抓着雌螈交配。雄螈会排出精囊到地上,再将雌螈的泄殖腔接触精囊。若成功,雌螈会吸入精子进行体内受精。当受精卵孵化时,雌螈会将幼螈排到水中。一些亚种的幼体会在母体继续生长,直到完全变态后才出生。

火蝾螈属卵胎生,卵在雌螈体内孵化后才产出,所以怀孕期长达六个月以上。每胎可在水中产下10-60只约2公分的幼生体。这些幼生体在水中生活3-5个月后会上岸进化成陆上型,外鳃也完全脱落。这时的幼生火蝾螈外型已完全与成体相同,只是小很多。上岸后约7-20天,黄色斑纹才会逐渐明显。这时它们的外观上已经定型,只要喂食蚂蚁蟋蟀或果蝇就能快速成长。三个月后就能吃一般的小蟋蟀了。

分布范围

火蝾螈分布在南欧及中欧。它们生活在海拔400-1000米的地方。除了德国北部低至海拔25米外,其他较低的地方很少会见到它们。在巴尔干半岛或西班牙,它们可以生活在较高的海拔。

毒性

当火蝾螈被掠食者抓住时,就会主动保护自己。除了会摆出对抗的姿势外,它们的皮肤也会分泌高毒性的毒素,例如神经毒素蝾螈碱。这种生物碱会造成严重的肌肉痉挛、高血压及换气过度。火蝾螈的毒腺集中于身体的某些位置,尤其是在头部及背部的皮肤表面。皮肤上的斑纹很多时就是这些毒腺所在。大部份分泌物可以有效抵抗细菌及真菌的感染,而有些分泌物则会对人命构成危险(会失明)。

人工饲养

由于火蝾螈分布的海拔高,温度很低,所以在人工环境下饲养必需使用冷却机将温度调在20°C左右才养得好,尤其是幼生火蝾螈在25°C以上都无法存活。在原产地它们会冬眠,只要将它们放在装有潮湿苔藓或墨丝的小塑胶盒中保持5°C左右的温度就会进入冬眠状态。冬眠前一个星期要大量喂食以储存冬眠期所需的养份,等到温度适当时再将它们放入养殖缸中让它们自然苏醒。

火蝾螈属于肉食性,可以喂食蟋蟀或面包虫,虽然是夜行性动物,但是饥饿时白天也会出来觅食。它们的活动力不高所以不需要很大的空间。以两尺缸来说养一对刚好。

虽然火蝾螈可以群养但最好雄性少一点比较安全,为防毒液损伤,移动它们时最好戴手套,而且之后一定要洗手。

繁殖火蝾螈的难度中等,主要须控制好温度也需要冬眠。

火蝾螈基本上只要温度控制好,饲养难度不高适应力强,进口时死亡率并不高。但饲养时切记一定要将饲养缸加盖并以重物压住,否则火蝾螈都能顶起缸盖脱逃,也不能留有缝隙,它们可算是两栖类的脱逃高手,逃逸的蝾螈除非能找到水源,否则超过一天就会脱水干枯而死。

再生能力

火蝾螈不仅能再生被切除的四肢、受损的肺脏、重伤的脊椎神经,甚至可以再生部分受损的大脑。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火蜥蜴(火蝾螈)全身巨噬细胞都被移除后,它们就丧失了再生能力,取而代之的是形成疤痕组织。而拥有巨噬细胞的火蜥蜴断肢后重新长出的组织没有疤痕,几乎完美复制受伤之前的样子。而此前有研究显示,大量的动物物种都有再生能力,但随着不断进化,许多物种丧失了这个能力。

如果继续研究下去,科学家们将能找到让人类免疫系统走上可再生道路的疗法。研究火蜥蜴治愈过程将能为人类的诸如心脏、肝脏等疾病和纤维化或疤痕有关的疾病找到新疗法。此外,无疤痕治愈的应用还将改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

亚种

火蝾螈已知有几个亚种。当中最特别的对称纹亚种(S. s. fastuosa)及(bernadezi)是唯一胎生的亚种,其他的都是卵胎生的。

西班牙亚种(S. s. almanzoris)

贝哈尔亚种(S. s. bejarae)

对称纹亚种(S. s. fastuosa)

西南欧亚种(S. s. gallaica)

意大利亚种(S. s. gigliolii)

大斑亚种(S. s. infraimmaculata)

指名亚种(S. s. salamandra)

西亚亚种(S. s. semenovi)

西欧亚种(S. s. terrestris)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