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

濒临死亡的体验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以外地获得恢复的人,以及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感受到死亡而又终于脱险的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和人们临终前的心理一样,是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1]
    中文名:濒死体验 外文名: 含义: 英文名:NearDeath Experience 时间:2013年3月 定义:濒临死亡的体验 简称:NDE 特征:安详、离体等

简介

濒死经验或临死经验是一种在接近死亡时一些人所经历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灵魂出体、看见天堂或地狱、看见亲人、看见宗教人物或上帝、回顾一生的生活、极度的恐惧、完全的平静、安全感、温暖、彻底的破碎感、一道亮光的出现、甚至看见超我和超时空的东西、以及其他超验的现象。

主要阶段

心理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人类的“濒死体验”分为学术界已经认可的四个阶段:

1、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占濒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2、觉得自己的意识甚至是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浮在半空中,并可以与己无关似的看医生们在自己的躯体周围忙碌着(占三分之一)。觉得自己进入了长长的黑洞,并自动地快速向前飞去,还感到身体被牵拉、挤压(占四分之一)

3、黑洞尽头出现一束光线,当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亲戚们(他们中有的已去世)出现在洞口来迎接自己,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就像看电影一样。多数是令人愉快的事件(占七分之一)

4、同那束光线融为一体,刹那间觉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为一

此外还有醒悟感、与世隔绝感、时间停止感、太阳熄灭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原因分析

濒死经验(NDE)的现象可能包括有生理、心理、及超自然因素。超心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界均对濒死经验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和解释。虽然濒死经验在全球很多地方也有发生,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濒死经验和对濒死体验的解释大致相同。也有研究显示除了濒死经验出现的宗教人物随文化背景而变,其他的内容并不变化。

从生理学角度,濒死经验的各种现象被看作是大脑的正常运作被扰乱后出现的生理反应。例如灵魂出窍,可能是因为大脑处理视听等多种感觉的正常程序被打乱和分解而出现的错觉;濒死时在一个隧道尽头见到白光的感觉,可能是由于大脑缺氧而影响了视觉系统的工作,从而出现错觉。

观点A

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亡降临的一瞬间,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这是目前(截至2012年)较令人信服的观点。

观点B

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观点C

有学者认为生和死既然都是避免不了的自然规律,那极端时候死也会成为一种本能反映。当人体判断自己难以生还时,就启动自身的安乐死本能,不再释放让人振作的感觉(比如疼痛感)。而释放一种类似于海洛因的化学物质让人快乐逝去。幻觉的内容与人的经历信仰有关。

观点D

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所谓“濒死经验”的说法很可能真的存在。他们发现,从生理学上来说,通常人就算是心脏停止跳动,脑部还是会持续活动。

主要特征

大多数的濒死体验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但并非所有濒死体验都具有每一项特征,某些濒死体验甚至不遵循任何模式。以下是“典型”濒死体验所共有的特征:

1、安详的感受——这种感觉可能包括平静、悦纳死亡、情绪及身体的舒适。强烈、极度明亮的光芒——有时这种强烈(但不让人感到痛苦)的光芒溢满了整个房间。在另一些案例中,经历濒死体验的人目睹了他们认为代表着天堂或上帝的光芒。

2、灵魂出窍(OBE)的体验——亲历濒死体验的人感到自己从身体抽离出来。他能够俯瞰到自己的身体,并常常能够描述医生忙碌的场面。在某些案例中,他们的灵魂冲出房间,飞向天空,有时甚至是飞向宇宙。

3、进入另一个空间或维度——他可能感到这个空间像天堂,在极个别的案例中,却像地狱,这取决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体验的特性。

4、神灵——在灵魂出窍的过程中,经历濒死体验的人邂逅了“灵光”,或代表着神灵的其他征示。他可能认为这是他已故的爱人、天使、圣人或上帝。

5、隧道——许多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感觉到自己在一个尽头泛着白光的隧道里。他们穿过隧道时会遇到神灵。

6、与神灵交流——在濒死体验的尾声,许多人报告了各种与神灵所进行的交流。这种交流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宏亮的男声”告诉他们大限未到,并让他们回到自己的身体。一些人称,自己被要求做出抉择,是走向光芒,还是回到自己现世的肉体中去。其他一些人则感到,有一个也许来自上帝的无声命令迫使自己回到了肉身。

7、人生回顾——这一特征又被称为“全景式的人生回顾”。经历者以一种倒叙的方式观看了自己的整个人生。这部分可能非常具体,也可能极为简短。经历者还可能感受到来自周遭神灵的某种审判。

8、失重感: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9、身体陌生感:对身体感觉到很陌生,有一种不是自己身体的感觉.

10、身体异常感:比如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11、世界毁灭感:有一种所有的一切,都要消失与毁灭的感觉.

12、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有人反映他们感觉与世界,与宇宙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感觉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13、时间停止感: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或者说时间停止了,周围的一切都停止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医学解释

查瓦拉就职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医学中心。研究过程中,他对7名重病患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监视,以确定止痛药是否发挥作用。在死亡前,每一位患者的脑活动都在死亡前一小时左右逐渐减弱,并被持续时间30秒至3分钟的短暂“电暴”打断。

这位研究员表示,参与者的脑活动水平与完全清醒的人类似——即使血压降至无法测量到的程度也是如此——能够产生生动逼真的画面和感觉。他在刊登于《姑息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中指出:“根据我们的推测,如果这些患者能够苏醒过来,他们可能回想起这种电活动触发的画面和记忆。这是一种潜在的解释,解释很多患者苏醒过来后自称在濒死时有过灵魂出窍经历。”

4月公布的研究发现显示,濒死体验与血液中的高二氧化碳水平有关,这种高水平打破了大脑内的化学平衡,让人好像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景象。此前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有近五分之一被抢救过来的心脏病发作患者自称有过濒死体验。这些经历包括灵魂出窍、感到快感、看到地道、光、去世的亲人或者以往的经历。

当前,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人员正试图为濒死体验找到一个医学解释。他们要求1500名心脏病发作患者回忆心脏停止跳动后的任何记忆。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将图片放在25家英国和美国医院抢救室的高架子上,并且只能从上面才可以看得到。如果患者能够回想起这些图片,就说明灵魂出窍确实存在。首席研究员萨姆·帕尔尼纳博士表示:“我们将死亡视为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实际上经常与现代医学相违背。”

死亡过程开始于心搏停止,但我们也可以干预这一过程,让患者苏醒过来,有时候甚至能够在“死后”3到4小时身体已经冰凉时死而复生。帕尔尼纳说:“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但很多人无法回想起这些经历。”他指出,查瓦拉博士并没有提供证据,证明他记录的“电暴”与濒死体验有关。“因为所有患者都已死亡,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五个阶段

心理学家肯尼斯·赖因格将人类的“濒死体验”分为学术界已经认可的五个阶段:

一、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占濒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二、觉得自己的意识甚至是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浮在半空中,并可以与己无关似的看医生们在自己的躯体周围忙碌着(占三分之一)。

三、觉得自己进入了长长的黑洞,并自动地快速向前飞去,还感到身体被牵拉、挤压(占四分之一)。

四、黑洞尽头出现一束光线,当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亲戚们(他们中有的已去世)出现在洞口来迎接自己,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就像看电影一样。多数是令人愉快的事件(占七分之一)。

五、同那束光线融为一体,刹那间觉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为一。

此外还有醒悟感、与世隔绝感、时间停止感、太阳熄灭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确信“濒死体验”的探索结果,尤其是那些关于“死亡测验”、“地狱考察”和“死而复活”的说法,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与批评。

最新研究

由脑内电活动爆发所致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濒于死亡边缘时,一些人表示曾有过灵魂出窍的经历,其他人则表示好像走在一个充满光或者安宁感的地道内。所有这些感受并不是与死后经历的一次亲密接触。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所说的濒死体验可能不过由垂死大脑内发生的“电暴”所致。

源于大脑量子信息进入宇宙

2012年10月,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资深科学家最新理论解释了濒临死亡体验之谜,认为大脑量子物质形成灵魂,死亡之后这些量子信息进入宇宙空间,当他们起死回生之时这些量子信息再次返回人体。美国亚历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主管、心理学和麻醉学系名誉退休教授斯图尔特-哈梅罗夫博士提出这一准宗教理论,他认为意识是人体大脑量子计算机中的一个程序,即使死亡之后也能存在于宇宙,从而解释了那些濒死体验者的神秘死而复生意识。基于一项意识量子理论,他和英国物理学家罗杰-潘洛斯提出,人类灵魂本质上存在于大脑细胞中的微管。一些濒死体验意识是微管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它被称为“协调目标还原理论(Orch-OR)”。因此,人类灵魂并不仅仅是大脑神经细胞交互的结果,事实上它们来源于宇宙空间。

哈梅罗夫的理论非常类似于佛教和印度教关于灵魂的解释,这些宗教理论认为灵魂意识是宇宙的主要形成部分,与西方哲学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的观点相近。他提出在濒死体验中,微管失去了它们的量子状态,但是微管中的量子信息并没有被破坏,仅是离开身体进入到宇宙空间,当苏醒过来时这些量子信息再次返回到人体。

哈梅罗夫在科学记录片《穿越虫洞》中指出,比如说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流动,此时微管将失去它们的量子状态。微管中的量子信息并不会破坏,它是不会被破坏的,只是分散在宇宙空间中。如果患者起死回生,他的量子信息将返回至微管,从而使他拥有濒死体验意识,认为曾经历了死亡之旅。他强调称,如果患者并未起死回生,死亡之后量子信息将存在于身体之外,被视为“灵魂”。

理论分析

濒临死亡,是人的脑部神经细胞接近于死亡临界点,此时,心脏也处于暂时的停顿期。但在对此种情况下的人体实施抢救过程后可使其脑神经系统很快恢复于正常的生命征兆,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人的濒临死亡现象。凡是濒临死亡的人或者是一种暂时的失去了大脑正常功能的人只是一种假死状态,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死亡。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脑神经细胞并没有完全的失去记忆,大脑的部分神经元细胞也仍然具备常态下对记忆信息的思维联想作用。

虽然我们通过一般的仪器测定了濒临死亡人的生命征兆已经接近尾声,但其脑部的神经细胞不会很快的失去全部功能,它还会形成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反射和潜意识思维的运作,同时大脑也就出现了对光子信息世界的留恋映射(梦幻)。濒临死亡的人一旦苏醒过来,它就会回忆起她(他)在濒临死亡期时大脑部分的活动意识状态。人类的躯体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在人死亡后,人的自我潜意识就会消失,灵魂也是不存在的,灵魂离体实验更是不科学的。

另外,依据科学理论分析,人在濒死状态时,其脑部的磁暴脉冲也会形成类似于天文望远镜的射电成像系统。它可将在濒死期所在地的周围所有物体进行射电扫描成像并将这一信息回馈到脑部的记忆细胞中。当人脱离濒死状态时,他可回忆起在濒死过程中由脑部射电系统构建的图像和声音信息。同时,人在濒死状态时,脑部的部分神经还是比较活跃的,它可实施部分潜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用来发出磁波信息指令来影响他人的脑神经系统进行潜意识下的控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在濒死期时人体会出现灵魂离体的迷信说法。但是这只是一种猜测,到现今为止,未获得正确因素。

感受研究

研究成果

2013年3月,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濒死时触发的生理机制会让人的感触更加敏锐,不仅是对个人经历中过去事件的想象,对真实事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有关这项研究的报告已经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

研究过程

一个由史蒂芬·罗莱斯(Steven Laureys)教授领衔的昏迷科学研究所小组和一个由赛格·布莱达特(SergeBrédart)以及哈德维格·德宏(HedwigeDehon)教授领衔的列日大学认知心理学研究所小组开展合作,共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提出一项假设,那就是:假如濒死者体验到的纯粹是想象的产物,那么其现象特征(即知觉、自我指涉、情绪等细节)应该与想象记忆的现象特征接近;反之,如果濒死体验本质上是真实事件记忆的产物,那么它们的现象特征则应与真实事件记忆的现象特征更加接近。

研究人员比对了三组患者的情况,这三个小组的全部患者都曾经经历过不同情形的昏迷状态,另外他们还专门安排了一组健康人志愿者组成的比照组。研究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比对患者对濒死体验的感受,以及他们对真实事件以及想象记忆方面的差异特征。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惊奇的:测试的结果显示人在经历濒死时的体验不但与人脑的想象特点完全不同,而与人脑对真实事件的记忆特点非常相似。甚至,研究中还发现人在濒死时所能感受到对真实事件细节的体验甚至要比正常情况下更加丰富。

当人体处于濒死状态时,人的大脑将陷入混乱。生理和药理学机制都将完全被扰乱甚至完全崩溃。在此之前有一些研究工作已经给出了一部分濒死体验的解释,如脱离身体的感觉可能是大脑颞顶叶功能丧失的表现。而在此次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指出这一机制也可以导致病人“创造出”一种知觉,也因此其信号给患者的感觉就像是来自身体之外,来自超现实之中。这是大脑的错误知觉,就像人产生的幻觉。从情绪和个人角度而言,这些现象显得尤为重要,记忆对于这些事件的感触将变得尤其敏锐,精确而持久。

在此之前已经有大量针对濒死体验的生理,及大脑机制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并无法完整地解释整个濒死体验。而此次在《PLOSONE》杂志上发表的这项研究则希望能为濒死研究领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领域,将情绪和心理学的因素纳入考虑,这和此前注重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并不冲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