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

湿疹

炎症性皮肤病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一般临床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1]
    中医病名: 外文名: 别名:奶癣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科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中文名:湿疹 英文名:Eczema 季节分布:四季 传染病:否 临床表现: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 并发症:严重时有大片渗液及糜烂 疫苗预防:否 预防措施: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病因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1.按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n

(1)急性湿疹: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n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n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n

2.根据皮损累及的范围,分为局限性湿疹和泛发性湿疹两大类。n

(1)局限性湿疹仅发生在特定部位,即可以部位命名,如手部湿疹、女阴湿疹、阴囊湿疹、耳部湿疹、乳房湿疹、肛周湿疹、小腿湿疹等。n

(2)泛发性湿疹皮损多,泛发或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一般湿疹的皮损为多形性,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皮疹中央明显,逐渐向周围散开,境界不清,弥漫性,有渗出倾向,慢性者则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呈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治疗

1.一般防治原则

(1)应尽可能的寻找患者发病或诱发加重的原因,详细了解病史、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情绪等;作过敏原检查,如皮肤点刺试验或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抗体及斑贴过筛试验等,以发现可能的致敏原。

(2)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热水洗烫、剧烈搔抓等;尽量不穿化纤贴身内衣、皮毛制品;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辣椒、酒、咖啡等。

(3)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感染,避免过劳、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2.内用疗法

选用抗组胺药止痒,必要时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泛发性湿疹可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但不宜长期使用。

3.外用疗法n

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急性湿疹局部生理盐水、3%硼酸或1:2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炉甘石洗剂收敛、保护。亚急性、慢性湿疹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霜剂、焦油类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继发感染者加抗生素制剂。

危害

伤损肌肤,影响容姿。

无论急性还是慢性湿疹,给患者肌肤带来的损伤都是不可忽视的。初期的红斑、丘疹及水疱会引发表皮糜烂,污损真皮颜色。而湿疹的反复发作则会引发表皮角质化,患处肌肤颜色会因色素沉积而变暗,甚至引发皮肤皲裂等恶性后果。

瘙痒难忍,并发感染。

湿疹病变引发的瘙痒除却带给患者身心上的痛苦之外,反复抓挠还可能引发患处肌肤的二次感染,常见症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等。

反复发作,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湿疹属于过敏反应的一种,在人体二次或多次接触过敏原后触发,因此当患者本身不知道过敏原为何物时极易阶段性复发。同时它具有一定的遗传几率。在所有的过敏性疾病中,婴儿期发病的只有湿疹。

内容简介

治疗湿疹要根据中医辩证论治,分外湿和内湿,合并症等。

外湿治疗,采取内补气血、清热解毒,化瘀燥湿,抑菌止痒,达到内可活血通络,外可杀菌除湿。中医临床上选用内服气血汤和外用。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一)急性湿疹

1.皮损呈多形性,常循一定规序发生,开始为弥漫潮红,以后发展为丘疹、小疱、糜烂、渗液、结痂,常数种皮损同时并存。

2.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境界。可发于身体各部,而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多见。常对称发病,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3.经过急剧,炎症明显,倾向湿润糜烂,如不发展为慢性,约2~3周可痊愈,但常易反复发作。

4.自觉灼热及剧烈瘙痒。

(二)亚急性湿疹

1.为介于急性与慢性湿疹间的阶段,常由于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使病程迁延所致。

2.皮损较急性湿疹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小疱及轻度糜烂。

(三)慢性湿疹

1.常由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而来。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小腿、肘窝、阴囊、女阴等处,境界明显,炎症不著。

2.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明显,呈苔藓样变。颜色为褐色,表面常附有糠皮状鳞屑,伴有抓痕,结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似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浆液渗出。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呈破裂或疣状,自觉疼痛影响活动。

3.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尤以精神紧张时为甚。

4.平时自觉症状不著,每当就寝前或精神紧张时出现剧烈瘙痒。

几种特殊类型湿疹

(一)钱币状湿疹

1.好发于背及四肢伸侧。

2.皮损呈散在约5分硬币大小,圆形红斑小疱,轻度糜烂和结痂等,边界较清楚,在进行期损害可稍扩大。

3.大多呈慢性经过,自觉剧烈瘙痒。

(二)自体过敏性湿疹

1.发病前某些部位皮肤如下肢、阴股部等处常患有湿疹。

2.原发部位湿疹恶化后不久在身体其他部位即出现湿疹样损害。开始为炎性小丘疹,迅速变为群集的丘疱疹,以后融合成小的片状湿疹样损害。

3.病变分布以四肢为主,其次为躯干及面部。

4.瘙痒较剧,有烧灼感,可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和低热。

5.一般发作较急,可于1~2周内泛发全身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性皮疹可逐渐消退。病程迁延数周以上。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1.常发于破溃的脓肿,窦道、溃疡、瘘管周围或女阴附近等常受分泌物刺激的部位。

2.初起仅限于化脓性病灶周围,皮损潮红,边界清楚。有多数小疱、脓疱或毛囊炎,表面覆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或痂皮。皮损可向周围扩大蔓延,有时周围出现1周即将剥脱的皮屑,其下常有积脓。附近淋巴结往往增大。

3.具有自体接种传染的特点,搔抓可使皮损呈线状分布。

4.自觉瘙痒但较一般湿疹为轻。

鉴别诊断

1.手癣易与手湿疹混淆,手癣多发生在手掌,常单侧发病,真菌检查阳性。

2.脂溢性皮炎,经过中可有湿疹样改变,但本病主要发生于头部、胸前、背部中央、腋窝、阴部等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常先自头部开始发病,向下蔓延,损害主要表现为黄红色或鲜红色斑,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治疗原则

治疗湿疹要使病人了解湿疹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去除一切可疑的致病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用力搔抓、过多的使用肥皂、不适当的外用药等。应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避免辛、辣、腥、酸等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对于慢性泛发湿疹患者,必要时清除病灶,治疗全身性疾病。

中医论湿疹

【辨证纲目】皮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经,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湿热,血热,湿阻,血燥所引起。

1.湿热

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辨证:以皮疹潮红,糜烂、渗出,剧痒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湿热之邪流溢肌肤则皮疹潮红、糜烂、渗液、剧痒。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症。

2.血热

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n

辨析:①辨证:红斑,丘疹,血痂,口干,舌红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心火炽热夹湿蕴肌肤则见红斑、丘疹、血痂;热灼津液则口干,舌红。脉细数为血热之象。n

3.湿阻

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辨析:①辨证:皮损色暗,水疱少,但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积肌肤致水疱液水浸淫。苔白腻,脉濡滑为湿困中焦之症。

4.血燥

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辨析:①辨证:皮损肥厚,角化破裂,经久不愈为辨证要点。②病机:久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肥厚,角化破裂。脉沉细为阴虚血燥之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