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

湿气

中医理论概念
自然界中气候因素之一。《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邪。《灵枢·水胀》:“此皆尝有伤于湿气。”湿性粘滞重浊,易伤阳气。湿气,是中医名词,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中文名:湿气 外文名: 别名: 拼音:shī qì 属性:中医名词 称为:万恶之邪 原 因: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 方 法:看起床的状态 性质: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一、湿气——万恶之邪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判断方法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看起床的状态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看大便

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食疗

春天,雨水渐多,湿气也重,加之,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又有污染,运动量也少,身体阴盛阳虚,导致湿邪内郁。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湿气,万恶之邪,湿气给人带来了诸多麻烦,许多人都不会把它当一回事,总是忽悠着就算了,日积月累,就积了一堆病痛。下面推荐两款健脾祛湿汤。

砂仁陈皮鲫鱼汤

功效:健脾祛湿。

材料:砂仁6克、陈皮1/4个、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皮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去鳞、肠杂,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个小时,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和生油便可。

鲜土茯苓煲猪(月展)汤

功效:祛湿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材料:鲜土茯苓(菜市场有售)200克、猪[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做法:鲜土茯苓洗净,切片状;猪[月展]肉洗净,整块不必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这个词对于北方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是对于南方人而言,就耳熟能详了。因为南方的湿热气候,使得很多人都深受湿气的困扰。中医中讲自然界有六气,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当他们存在于自然当中时,以气的形式存在;但当他们侵袭人体时,则称为外邪。我们日常所说的“湿气”,就是湿邪。然而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导致各地六气比例不同,北方的寒气比重较大,南方则是湿气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南方人很容易受到湿气的侵扰。

体内湿气何来

1、外界的湿气的影响

由于南方的空气较为潮湿,所以,南方人更容易遭受湿气的入侵。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湿就会进入你的身体,刚开始湿会进入皮肤,接着是肌肉、关节,甚至内脏。

2、熬夜

长时间熬夜的人群基本上体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湿气。不管熬夜是加班还是玩耍,长期熬夜都会导致脾胃受损,影响体内水分的运化,导致体内湿气难以排出,加重体内的湿气。

3、不适当的饮水方式

正常的饮水进入胃之后马上被气化,然后通过脾脏进入肺脏,当牛饮的时候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大量的水进入胃之后,胃火无法马上气化,这些液态水就无法为身体受用,当然如果只是偶然的一两回,身体会慢慢把剩余下来的水气化,如果是经常性的牛饮,那么这些液态水就会停留在胃里,因为液态水是无法进入小肠的。这些液态水的经常性停留会慢慢造成中焦的湿气太盛,导致脾脏对湿的失控。

4、不经常运动

当人运动的时候,汗水就是脾脏将气化后的水通过肺脏送达全身各处,皮表流出来的汗水就是从脾脏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运动,脾脏里面的湿气无法新陈代谢,那么这些湿气就有可能渐渐坐大,导致脾脏无法控制。

5、出汗后吹风或受寒

人的不同行为导致汗水的发源地不同,无论是劳动、房事、惊恐还是运动,所有的汗水一旦离开腺体之后就要透发,这些透发的汗水会有新的津液补充过来。如果出汗的时候吹风或者受寒,那么皮肤表面的毛孔就会关闭,导致这些离开腺体的汗水停留在皮肤下面,他们无法回到汗腺就会聚集起来作怪,轻者皮痒,重则导致关节疼痛。

7、不恰当的饮食

如果经常食用一些肥腻、高热量、高糖的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脾主运化,脾脏承受不住,这些食物变郁积在体内,难以消化,就会转化为湿气。

去除体内湿气

1、健康运动

运动可以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经常运动、经常体力劳动及做家务的人,会感到体内的热量大。这是因为运动生热,起到了驱散寒湿的作用。另外吃温热食物、汗蒸、泡脚后微微发汗,都能达到一定的去湿效果。

2、喝茶

不管是湿热体质还是湿寒体质都可以通过茶疗轻松地调理改善。例如怡清茶就可以调理湿热体质,沁元茶可以调理湿寒体质。而且中药茶还有健脾的功效,修复受损的脾胃。

3、保持愉悦的心情

愉快放松的心情能够帮助我们脾脏正常的运作,促进体内水分的排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多与家人、朋友沟通。

4、科学饮食

内湿调理的关键在于养脾胃。在日常饮食中多吃清淡食物,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用温中健脾的汤剂进行治疗,如熬制茯苓砂仁粥、冬瓜海带汤,薏仁莲子粥,另外蚕豆、鲫鱼、冬瓜、黄瓜、白菜等都有助于去湿。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可适当多吃温和的食品。而且饮食上要清淡,尽量少的食用高热量的肥腻食物。

5、拔罐祛湿

拔罐去湿是民间一种很传统的中医去湿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驱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拔毒泻热、调整阴阳平衡、解除疲劳。

招湿坏习惯

睡不够: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口味重: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爱吃凉: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喝大酒: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运动少: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老坐着: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