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该病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它可以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患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但无法一泄为快)为主要表现。本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等特征,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药物等治疗。[1]
    中医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中文名:溃疡性结肠炎 所属科室:消化内科 主要症状:腹泻、粘液血便、腹痛、肠外表现 常见病因:基因因素、免疫反应、环境因素 常见发病部位:大肠

简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其临床特点为有持续性或反复作粘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但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道外表现。治疗方面虽然切除全部病变的结、直肠可完全治愈此病;但付出的代价将是有可能从此终身腹部回肠造口。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都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这两种疾病都是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并且症状很相似,所以有些时候,即使是医生也很难明确作出诊断。两者不同的是,克罗恩病可能影响到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如食管、胃、小肠、结肠),而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常局限于大肠。

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免疫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患者存在肠道黏膜炎症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现。n

主要病因

1、基因易感性n具有某些基因或基因组的人群,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较大。迄今已发现多个基因及基因组与其相关,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HLA基因M91。但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不是遗传性疾病。n2、遗传因素n家族遗传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西方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5%~18%,而我国有家族史者罕见(仅约1.48%)。n3、非甾体类抗炎药n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损伤肠黏膜,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建议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引起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反应。n4、抗菌药物n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与肠道的代谢、营养、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并能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损伤肠黏膜。因此,抗菌药物被视为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n

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的机制可能与抗菌药物相同,即通过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而损伤肠黏膜。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肠道感染可增加溃疡性结肠炎近、远期的发生风险。n

应激和心理因素

应激和心理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病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个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疾病。这与结肠克隆病的肠壁内炎症性变化有鲜明区别,后者在肉芽肿样炎性过程中肠壁各层均受累。但溃疡性结肠炎时所见的病理变化是非特异性的,也可在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淋菌性结肠炎中见到。

病变开始时为粘膜基底Lieberkülin隐窝有圆细胞和中性多核细胞浸润,形成隐窝脓肿,光镜下可见覆盖的上皮细胞染色过浅和空泡形成。电镜中可见线粒体肿胀,细胞间隙增宽以及内浆网质增宽。随着病变进展,隐窝脓肿联合和覆盖上皮脱落,形成溃疡。溃疡邻近则有相对正常的粘膜,但有水肿,成为自肉样外貌,在相邻的溃疡间变得很孤立。溃疡区被胶原和肉芽组织放纵地生长所占领,并深入溃疡,但罕有穿透肌层者。在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和中毒性巨结肠时,这些病变可穿透整个肠壁,导致穿孔。所幸,这种类型的病变不多见,分别占15%和3%。病理变化为临床表现提供了清楚的解释。几乎每天有20次以上的血便。因为肠壁光剥、明显变形的粘膜已不能吸收水和钠,每一次肠蠕动都将从暴露的肉芽组织面上挤出大量血液。早期X线表现为结肠袋消失是粘膜肌层麻痹之故,钡灌肠中结肠短缩和僵直呈烟囱管状则是反复损伤后瘢痕形成的结果。

大多溃疡性结肠炎都累及直肠,但如病变局限在直肠则可称为溃疡性直肠炎。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有些病例的病变仅局限在直肠,而另一些则整个结肠受累。多数炎症向近端扩展,侵犯左侧结肠,约有1/3患者整个结肠受累,称为全结肠炎。在10%的全结肠炎患者中末端数厘米回肠也有溃疡,称为反液压性回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时病变区域都是相邻的,罕有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决定疾病严重性和病期的因素还不清楚,可能这些因素与免疫紊乱的范围有关。有证据表明前列腺素可能在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具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还没有关于对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消炎痛有良好效应的报道。

分类

(一)西医分类

1.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者。

2.慢性复发型,临床最为多见。症状较轻,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与一般历时3-4周的发作期交替发生。

3.慢性持续性,首次发作后肠道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可伴有肠外症状,期间可有急性发作。

4.爆发型,指症状较严重,每日解血便5次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可伴有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注:除爆发型外,其他类型可相互转化。

(二)中医证侯

1.大肠湿热证

主要症候:①腹泻粘液脓血便。②腹痛或里急后重。③肛门灼热痛。④舌苔黄厚或腻。

次要症候:①身热。②口苦,口臭。③小便短赤。④脉滑数或濡数。

证型确定:局部主症2项(第一项必备,以下同)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2.脾气虚弱证

主要症候:①腹泻便溏,有粘液或少量脓血。②纳差食少③肢体倦怠。④舌苔淡胖或有齿痕。

次要症候:腹胀肠鸣。②面色晄白。③少气懒言。④脉沉细或尺脉弱。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局部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3.脾肾阳虚证

主要症候:①久泻清稀,或伴完谷不化或五更泻。②脐腹冷痛,喜温喜按。③腰膝酸软,或形寒肢冷。④舌质淡胖,苔白或有齿痕。

次要症候:①腹胀肠鸣。②面色晄白。③懒气少言。④脉沉细或尺脉弱。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局部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4.肝郁脾虚证

主要证侯:①腹痛泻下多因情绪紧张而发作,腹痛则泻,泻后痛减。②胸肋涨闷。③急躁易怒。④脉弦或弦细。

次要证侯:①喜长叹息。②嗳气呃逆。③食少腹胀。④矢气频作。⑤舌质淡红,苔白。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局部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5.阴血亏虚证

主要症候:①大便燥结或干便带赤白粘冻。②便意频作,但排便不爽或虚坐怒责。③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④苔红少苔,或薄黄干苔。

次要症候:①心烦易怒或失眠盗汗。②头晕目眩。③腹中隐隐灼痛,口干喜饮。④脉细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局部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6.脾寒肠热证

主要症候:①大便溏粘或夹脓血粘冻②腹痛绵绵,喜温喜按。③饥不欲食。④舌质淡或淡红,舌苔白腻带黄。

次要症候:①倦怠怯冷或畏寒肢冷。②口渴不喜饮或喜温饮。③小便淡黄。④脉细缓或濡软。

证型确定:主症①、②必备,再加1项主症或1-2次症即可。

辨证说明:证的辨别以就诊当时的症候为准。具备两个证者称为复合证或兼并证。

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脆变、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型粘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

(1)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粘膜病理学检查:活动期与缓解期的表现不同。

(1)活动期

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②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时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可溃入固有膜。

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④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2)缓解期

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

②隐窝大小、形态埠规则,排列紊乱。

③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宽。

④潘氏细胞化生。

发病机制

1.病变部位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也可累及升结肠和结肠的其他部位,或累及整个结肠。少数全结肠受累并可侵及末端回肠,受累的肠管多限于距回盲瓣10cm以内的末端回肠。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外科1组78例溃疡性结肠炎资料中,累及全结肠者38例,占48.7%;直肠和乙状结肠32例(41%);回肠、盲肠及升结肠受累8例,占10.2%;单独侵及回肠者5例(6.4%)。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膜为主的炎症,其并发症较克罗恩病少,所以溃结因并发症手术切除的标本没有克罗恩病多。浆膜层一般完整,外观光滑、光泽,血管充血,肠管缩短,以远端结肠和直肠最明显,一般看不到纤维组织增生;肠管黏膜表面有颗粒感、质脆,广泛充血和出血,有多个浅表性溃疡,沿结肠带呈线状分布或呈斑块状分布。严重者可见黏膜大片剥脱,甚至暴露出肌层,黏膜病变呈连续性,从直肠或乙状结肠开始,常常远段重,近段轻;左半结肠重,右半结肠轻。黏膜表面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以结肠多见,直肠则较少见。有时可见到炎性息肉相互粘连而形成的黏膜桥。

(2)组织形态:黏膜和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初起炎症限于黏膜,在上皮和腺体受损后炎症可发展到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和浆膜层。中性粒细胞浸润肠上皮,可导致隐窝炎和隐窝脓肿,上皮细胞增殖,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小溃疡多位于黏膜层,呈弥漫性分布,底部可达黏膜下层,极少累及全层;溃疡底仅见薄层肉芽组织。

肉眼观察经过修复达到完全缓解的病例,其结肠黏膜难与正常黏膜区别,但病理学检查仍有异常改变,表现为腺管不规则,且有分支;杯状细胞增多,细胞增大,潘氏细胞化生。因而,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为:①弥漫性连续性黏膜炎症;②黏膜溃疡;③隐窝脓肿;④假性息肉;⑤特殊细胞变化,潘氏细胞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余结肠亦可累及,偶见累及回肠末端。病变主要位于粘膜层,较少累及肌层。病灶呈均匀和连续分布。病变初期,粘膜水肿、充血伴点状出血,进而形成椭圆形表浅溃疡,融合后形成广泛而不规则的大片溃疡。残余粘膜组织增生呈息肉状,称假息肉。

镜下,隐窝上皮变性、坏死,嗜中性粒细胞侵及腺腔内形成隐窝脓肿(crypt abscess),固有膜中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随病变进展,粘膜出现广泛糜烂和溃疡,溃疡周围血管增生、出血及血栓形成,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残存腺体杯状细胞减少。病程较长则损伤和修复交替进行,粘膜多萎缩,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及瘢痕形成。溃疡周围上皮息肉状增生伴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

溃疡如穿透肠壁可引起腹膜炎、肠周脓肿及肠瘘等并发症,但较Crohn病少见。假息肉可发生癌变,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者,癌变危险性越大。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征象,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低恶性,在少数病人(约占15%)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d,和高热、腹痛。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谱极广,从轻度腹泻性疾病至暴发性、短期内威胁生命的结局,需立即进行治疗。

体征与病期和临床表现直接相关,病员往往有体重减轻和面色苍白,在疾病活动期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可能有急腹症征象伴发热和肠鸣音减少,在急性发作或暴发型病例尤为明显。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腹胀、发热和急腹症征象。由于频繁腹泻,肛周皮肤可有擦伤、剥脱。还可发生肛周炎症如肛裂或肛瘘,虽然后者在Crohn病中更为常见。直肠指检总是疼痛的。在有肛周炎症的病例指检应轻柔。皮肤、粘膜、舌、关节和眼部的检查极为重要,因为如这些部位有病变存在,那么腹泻的原因可能就是溃疡性结肠炎。

辅助检查

1、结肠镜所见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②粘膜粗糙呈细颗状,粘膜血管模糊,脆易出血,或附有脓血性分泌物。③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

2、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3、钡剂灌肠所见①粘膜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②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耻下场呈管状。

4、手术切除或病理解剖学可见肉眼或组织学的溃疡性结肠炎特点。

诊断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Crohn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①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之1、2、3三项中之一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②根据临床表现及钡剂灌剂灌肠有①②或③之一项者可以诊断本病。③临床表现不明显而有典型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本病。④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诊断步骤

临床有慢性粘液血便,疑诊本病时应作下列检查:①多次粪便培养痢疾杆菌,涂片找阿米巴以及根据流行区特点除外痢疾和血吸虫病等。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兼作粘膜活检。暴发型或重症患者可以暂缓检查。③钡剂灌肠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同时除外其他疾病。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

1、类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暴发型症状严重伴全身中霉性症状,伴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均有不同程度分级并可相互转化。②轻度患者腹泻每日3次,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以上,脉搏在90/min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第1小时。

2、病情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3、病变范围:直肠炎、直乙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全结肠炎。

4、病态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培养分离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时取粘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出性率较高。

2、慢性阿米巴痢疾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深切,溃疡间粘膜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出的分泌物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在流行病区有疫水接触史,粪便检查可见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在急性期可见直肠粘膜

有黄褐色颗粒,活检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血吸虫卵。患者常伴肝脾肿大。

4、Crohn病

5、肠易激综合征粪便有粘液但无脓血,可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常伴腹痛、腹胀、肠鸣及全身神经官能症,各种检查无明显品质病变发现,症状与情绪、精神状况密切相关。

6、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后,肛门指诊常能触到肿块,粪潜血常阳生,X线钡剂灌纤维结肠镜检,有鉴别诊断价值。

值得注意本病易与慢性菌痢混淆诊断。二者均为慢性脓血便,肠镜为慢性炎症,尤其对未发现肠粘膜质脆易于出血、腺体排列异常和隐窝脓肿,钡灌肠未发现结肠袋改变等较为特异病变,仅见慢性炎症或“毛刺或锯齿状”阴影时更易误诊。其他尚需鉴别者有: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等。

生物修复疗法治疗

生物修复疗法是通过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对病灶进行修复治疗,让患者损伤的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使患者恢复健康。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表明,除了极少数病人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表明生物细胞临床应用是安全的,而且无副作用。

生物修复疗法可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硬化、重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等。

治疗

溃结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休息、服用苗药结肠方、饮食调节进少渣饮食,忌食乳类及过敏食品,重得应行肠外营养(TPN),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蛋白质,改善全身状况,解除精神因素及对症治疗。

1、休息:休息对疾病有很大好处,特别对活动期病人要强调充分休息,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一般应避免重体力活动。

2、溃结的药物治疗

(1)柳氮磺胺吡啶(SASP)类SASP治疗溃结已多年,口服4~6g/日,64%~77%患者疗效良药苦口好,症状缓解后以2g/日维持,至少1年,89%的患者可保持无症状。SASP用量大时疗效提高,但副作用亦增加。SASP到结肠后被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裂解为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前者为有效治疗部分,后者为引起副作用因素。若仅服5-ASA因被上消化道吸收,无足量药物到达结肠,而难生疗效。近年研制了5-ASA口服新剂型如潘他沙(Pentase)、Ascol、奥柳氮(Olsalazine)、Poly-5-ASA、Balsalazide等,由于不含磺胺吡啶,副作用降低。近年不少学者注意到局部给药能减少副作用,如应用SASP或5-ASA肛栓或灌肠剂,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并维持时间较久,使疗效提高。尚有报告局部用药与全身治疗,有协同作用,可减少SASP口服量。其治疗机制与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的产生,亦可抑制自由基等有反应,尚有皮疹、粒细胞减少、肝肾损害及胰腺炎等,其发生率与用量成正相关。

(2)4-氨基水杨酸(4-ASA)又称PAS,系一抗结核药,以2g溶于100ml水中,每日保留灌肠1次,治疗8周有效率达83%。Ginsberg等报道4-ASA每日分次口服4g,经12周治疗,55%患者疗效良好。4-ASA对溃结治疗的机制尚不明。

(3)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及溶解体膜,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巨噬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进入炎症区。能阻滞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形成,降低炎症反应,而使溃结临床症状迅速改善。一般活动性溃结口服的松40~60mg/日;病情重口服疗效不佳者,可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300mg/日,或以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mg加入100ml液体中直肠滴注,优于保留灌肠。

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易生副作用,故待症状好转后应渐减量,经2~3个月停药,对溃结缓解率约为55.7%~88.2%,长期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并不能防止复发。近年一些新型皮质激素如丁地去炎松(Budesonide)、巯氢考的松(Tixocortopivalate)等,无全身副作用,灌肠治疗溃结,疗效优于其他皮质激素。有人用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Propionate)系一口服后全身生物利用度低的含氟皮质类固醇,具有不易被吸收,大部到达结肠的特点,以每次5mg每日4次口服,共4周,其疗效因用量小较泼尼松稍差,如提高用量疗效亦提高,但很少有副作用。尚有糖皮质激素泡沫剂(Foam),小剂量直肠注入与大剂量氢化考的松保留灌肠疗效相等,较灌肠方便。

(4)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当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佳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时,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6-MP等;近年应用氨甲喋呤、环孢素-A(Cyclosporin-A)10mg/kg,有时获良好疗效,但这类药均有一定副作用应慎用。亦有报道应用青霉胺、左旋咪唑、干扰素、7S-γ球蛋白等,有一定疗效。

(5)鱼油(Fishoil)为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口服鱼油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性溃结,可获临床改善。有报道在用糖皮质激素、SASP治疗的同时,辅以口服鱼油5.4g/日,可提高疗效。

(6)灭滴灵: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减轻溃结症状。另外,灭滴灵有影响白细胞趋化性及某些免疫抑制作用,对溃结有一定疗效。但用量大、用时较久,易生胃肠反应。

(7)色甘酸二钠:能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介质释放,减轻抗原-抗体反应对肠壁损伤。200mg/次,每日3次餐前服;或600mg保留灌肠,有报道与强的松20mg疗效相似。

(8)抗感染药:对有并发感染者,应有针对性选用抗生素,但不宜作为常规用药,以免改变患者对SASP的疗效和反应。

(9)其他药物①可乐定(Clonidine)有抑制肾素及一些神经介质释放作用,口服0.15~0.225mg/次,每日3次,对溃结有疗效。②钙通道阻滞剂如异搏定、硝苯吡啶,具有止泻、止痛和抑制分泌等作用。桂利嗪50mg,每日口服4次,亦有较好疗效。③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肠壁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减少溃结便次等症状。④氯喹可能减慢抗原反应,促使肠上皮细胞功能正常,可使溃结症减轻。此外,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5-脂氧合酶抑制剂Zileuton(A-64077)、酮替芬(Ketotifen)等,均可使溃结症状缓解。

4、中医治疗

溃结石在中医应属于“泄泻”、“肠”、“休息痢”等范畴。其治则为中医辩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整体观念”为指导。因此,治宜攻补兼施,祛邪为主,兼顾培土扶正。以健运脾胃,利湿热为主。祛邪应清热消炎,可选用黄连、黄芩、白头翁、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等;扶正健脾、利湿,可选用党参、黄芪、茯苓、山药、扁豆、苡仁、白术等。再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有报道参苓白术散合连理汤加减、白头翁合霍朴夏苓汤加减或痛泻要方合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溃结,均取得较好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①湿热实证者以黄芩15g、10g黄连、秦皮10g、白皮翁30g、白芍15g、白芨15g、石榴皮15g。②脾虚夹温证者以黄芪30g、黄连10g、黄芩10g、马齿苋30g、白芨10g、苍术50g、五倍子5g。上二方均为水煎50~100ml,待冷,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半个月为1疗程。亦有用锡类散、黄连素、苦参、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者。

亦有用中成药如国药准字“诃苓止泻胶囊”治疗溃结,取得良好效果,治愈后不易复发。

5、手术治疗:当并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脓肿与瘘管形成、顽固性全结肠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癌变者,应行手术治疗。

治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

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

3、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溃疡性结肠炎的危害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它是属于结肠炎病症的一种,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是: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等!对于本病是何病因引起的至今为止医学界没有明确的解释,但引起它的病因可能与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和神经过敏、食物过敏、自体免疫反应等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危害大,患病后需要及时治疗,因为本病可能导致其他病症的发生。

饮食注意

保持适当的营养,这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是很重要的。在慢性病中,保持充足的营养是必须的,尤其是这个病。腹痛和发热可引起纳差和体重下降。腹泻和直肠出血会使机体丢失液体、营养和电解质。而这些物质的平衡对维持人体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患者必须吃某种食物或者不应该吃哪一类食物。除了乳糖不耐受病人应限制牛奶类摄入,严重腹泻者限制咖啡因的摄入外,大多数的医生会建议患者注意营养均衡进而预防营养的不足。健康的饮食必须包括各种各样的食物。肉类、鱼、家禽类和乳制品(如果耐受)富含蛋白质。面包、谷类、淀粉、水果和蔬菜含有碳水化合物;黄油和植物油含有脂肪;每天补充多种维生素剂可以帮助填补食物的不足。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营养与饮食的调配很重要。总的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纤维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心里美萝卜、芹菜等多渣食物。疾病发作时,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带刺激性的葱、姜、蒜等调味品。尽量限制食物纤维。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应尽量少放油。

可以吃的食物可以有:

肠炎初期:是肠道急性充血、水肿、发炎和渗出的阶段,此时肠蠕动活跃或处于痉挛状态,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弱,所以,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细挂面等。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肠炎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米粥、细面条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进食4~5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

肠炎恢复期:由于胃肠道尤其是肠道病理生理的改变,此时肠道对食物非常敏感,因此,要特别注意节制饮食,饮食上宜吃些清淡、软烂、温热的食物,避免过早地进食肥肉、油炸、生冷坚硬的食品以及多纤维食物,如芹菜等。恢复期后2~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饮食进餐。

溃疡性结肠炎有五种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结肠炎中的一种,也是结肠炎中很通常的一种。专家提示病人,此病如果不及时诊断,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很多病人都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有多少种并发症,对此需要病人多多了解,以做好各项防备工作。

溃疡性结肠炎有五种并发症:

1、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发生在重症型。皮质激素的应用被以为是对肠穿孔的一个危险起因。

2、中毒性肠扩张:这是本病的一个重症并发症,多发生在全结肠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症状为肠管高度扩张并伴有中毒症状,腹部分明胀气,最分明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体检腹部可有压痛甚至反跳痛,肠鸣音显着减弱或消失。

3、大量便血: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但有时难以绝对定量。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诊断。

4、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部位多发生在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其原由的由于粘膜肌层的增厚,或假息肉呈团阻塞肠腔。临床上一般无症状,重症时可导致部分肠阻塞。

5、结肠癌:眼前已共认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的机会要比同年龄和性别组的一般人群分明为高,一般以为癌变趋势和病程是非有关,病程15-20年后,癌变的危险性大约每年增加1%。而国人的发生率较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在10年以上者要注意癌变的可能。

溃疡性结肠炎预防

1.结肠炎的防治,必须避免受凉,控制情绪外,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

2.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结肠炎可适量食用。

3.结肠炎病人多是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4.结肠炎病人还应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如吃一些本不应对肠道造成影响的食品后腹泻加重,就要找出原因,摸索规律,以后尽量不要食用。

5.患者平常应加强锻炼,如打太极拳,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

6.注意腹部保暖。

疾病护理

也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最艰难的时期就是刚得知自己患病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想法会慢慢改变。同时,患者不要对家人、朋友和同事隐瞒自己的疾病。要与他们讨论他/她的疾病,让他们帮助他/她、支持他/她。

尽量让患者的生活如常,没有理由放弃他/她以前享受、向往的生活。学习处理该病的各种办法和对策,并与别人分享他/她的知识,遵照医嘱吃药(即使是他/她感觉非常好的时候也应如此),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好的处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