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女神

汉水女神

《诗经·汉广》中的角色
最早出现在《诗经·汉广》中,原为汉水游女,是以一个樵夫心上人的身份出现的。
  • 中文名:汉水女神
  • 别名:汉水游女
  • 身份:神女
  • 出处:诗经·汉广

介绍

汉水女神第一次登台亮相是在《诗经·汉广》中,她被称为汉水游女,是以一个樵夫心上人的身份出现的。

汉水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古代江、淮、河、汉并称为中国四大河流。在汉水哺育的人民中,古代流传着关于她的许多优美而生动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文化概述

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

传说记载

刘海华作《汉水神女赋》

刘向的《列仙传》里面,汉水女神是两位飘忽不定、行踪隐秘,既温柔、宽容,又机智理性、刚柔相济的神女;而在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中,汉水女神是两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延娟、延娱,她们出现于西周中期前后,与周昭王南征有关。据晋王嘉《拾遗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娱。此二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后二女与昭王乘舟,同溺于汉水。死后二女化为神女。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二女无辜而死,深得荆楚人民的同情。

对于汉水女神不同版本的记载,很难确认哪一个是汉水女神的化身,不过第二个版本在人间流传得更为多。汉水女神是对汉水流域有史以来,平民化、女性化、典型化、概括化的结果。从汉水女神身上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汉水流域平民女性的智慧、品行和作派。同时在汉水女神的身上,她寄托着汉水两岸人民对高贵美丽、廉洁自持、机智理性、刚柔相济的女性美的一种向往。

历史典故

诗经中的游女

古人以为,是山都有精神,是水都有灵性。从江河来说,长江有巫山神女黄河有洛河女神,湘江湘水女神,汉江也有有汉水神女。山水神灵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的产物。

汉水女神第一次登台亮相是在《诗经·汉广》中,她被称为汉水游女,是以一个樵夫心上人的身份出现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其楚;之子于归,言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这首诗写得非常缠绵、忧伤,也很哀婉,可以说深情无限,它的诗意大意是这样的——

南方有棵高大的楠树,却不能在树下休息;

汉水边有位美丽窈窕的少女,却不能向她倾诉心意。

碧波荡漾的汉水无限宽广,难以飞越,恨不能生出一对翅膀;

无边无际的汉江无限悠长,无法泳渡,让人无限哀伤。

姑娘啊,姑娘,

愿变成一匹忠诚驯服的马驹一生一世蹲伏在你的身旁,

愿生出日行千里的马蹄,奔走在到你家的路上。

这是一首以砍柴、卖柴为生的樵夫唱给心上人的山歌,它表达的意思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牧羊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的打在身上。”这位砍柴的樵夫也是一样,一见到这个姑娘,就愿变成一匹忠诚驯服的马驹,一生一世守在她的身旁,愿自己生出日行千里的马蹄,奔走在到姑娘家的路上。柴不砍了、家不要了、日常的营生也不搞了,就甘愿去做姑娘的奴隶!

在如此热烈、深情的爱情表白下,汉水游女留给小伙子的不是含情脉脉、幸福羞涩的爱情承诺,也不是桑间上、幽期蜜会的甜蜜,而是悄无声息的沉默。在这里,作者告诉了四个信息:第一,从“汉有游女”的“游”字上,可以确定汉水的这位女神,她经常活动、经常出没在汉江两岸。第二,她美丽无比,美丽得让人丧魂落魄,迷失了自己,无法自持。第三,她是可望不可即的、可思不可求的,矜持、骄傲、高贵,无论你怎么的热恋,怎么的追求,但是千呼万唤都得不到她的回应。第四个信息就是她是一个砍柴人的心上人,出现在砍柴人的迷梦和理想中。

汉水浣纱女

汉水神女第二次登台亮相是出现在《韩诗外传》中。在《韩诗外传》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孔子南游楚国,来到了一个阿谷之隧的地方,穿过长长的道般的山谷,就来到了汉江边上,看到了两位戴着闪亮珍珠项链的少女,正在江边洗衣服。两位姑娘清丽窈窕,勤劳利索,这让孔子看上去心有所动。他就让自己的两位弟子,送上了两份礼物,但是被这两位洗衣的女子婉言拒绝了:“无功不受禄,无缘不受赏。先生,谢谢您了。”在这个场面中出现的汉水神女,是有见识、知礼节的,是勤劳智慧的,是廉洁不贪的。据文献记载,汉水神女产生在春秋战国以前,主要活动在汉水上游的汉中,中游的襄阳,下游的沔阳、天门都留下了她们活动的遗迹。这个活动以襄阳为中心,她的影响遍及汉水流域。

在上游,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有明确的记载:汉水向东流经汉庙堆下,这里就是从前汉水神女出没隐现的地方。在《水经注》里面有清晰的记载。那么汉庙庙就是门为了纪念、祭祀汉水女神而建筑的。同样是在《水经注》28卷《沔水》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在万山脚下汉水转弯的山凹处,就是从前汉水神女现身的地方。那么到后世,在襄阳,在阳一带,还修建了不少纪念汉水神女的建筑。在沔阳范溉关有解佩亭,在襄城西也有解佩亭,在宋朝祝穆方舆胜览》中,它记载了汉水女神在天门附近活动的情况。接下来就要问,《诗经》中樵夫的心上人和孔子眼前的洗衣女,分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汉水渔家女儿,怎么会被看成是汉水神女渔家?汉水游女和汉水神女有什么关系呢?

汉代以来,汉水游女的形象慢慢开始被神化。神化的手段之一,就是汉水游女的典故被反复地引用,出现在各种典籍中,被各大家、名家反复地称颂。在《水经注》里面,在张衡的《南都赋》中,在孟浩然,在李白的诗歌中,在很多很多作家的诗词曲赋中,都引用到汉水神女的典故。第二个手段就是直接将汉水游女当作汉水神女,像梁朝昭明太子《文选》,在《琴赋》里面就直接这样地说:“游女,汉神也。”汉江的游女就是汉水的女神。

郑交甫奇遇

汉水神女不时地出现在汉水两岸,她们可望不可即、可遇不可求。对汉水游女的神奇性、神秘性揭示得最典型、最充分、也最形象的,要数刘向的《列仙传》。《列仙传》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那个时候,汉江之滨的人们,时常都会看到两位神采飞扬、衣飘飘的女子。有一天,这两个女子正在河边洗衣服,恰巧就碰上了从北方前来的郑交甫。因为汉水女神名满天下,妇孺皆知,所以郑交甫一见之下就表现出一见钟情、失魂落魄的迷狂。他转身就对自己的仆人说:“今天要向这两位女子索要她们的配珠。”这个仆人久走江湖,经验老到,而且早就知晓汉水神女非同寻常的造化,就婉言劝阻郑交甫说,“公子啊,你千万不要造次,听说这一带的人擅长词令、工于应对,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反取其辱。”但是郑交甫色迷心窍,听不进劝告,他一下子跳下马,几步就走上前去,向这两位美女搭讪:“两位小姐辛苦了!”“先生不远千里,迢迢而来,辛苦的是你。乡里女子,洗衣做饭,是家务常事,何辛苦之有?”郑交甫见交往如此地顺当,胆子不由得就大了几分,同时也心生邪念,张口就说开了“哑语”:无论是橘子也好,柚子也好,都喜欢它们,都希望把它们一筐装了。然后把这装有橘子、柚子的筐子漂浮在汉水之上,让它们漂到跟前,趁着新鲜,连皮带叶把它们吞下去。这话是话里有话,明显地不怀好意。对郑交甫的用意,两位神女是心知肚明,但是假装糊涂,毫无恼怒,还是和颜悦色、见话答话,对郑交甫说:“真是佩服公子你好胃口,难怪你生得如此英俊、威武!”

郑交甫一听,两位女子对自己的调戏不仅不恼怒,反而像是在鼓励自己一样,便更加得寸进尺了:“承蒙两位小姐夸奖,真是感激不尽。话说回来,萍水相逢,真是三生有幸,能否冒昧地请(求)两位小姐,将你们的佩珠留下来做个纪念呢?”这个佩珠在当地有特殊的含义:第一,它是这个地方通行的定情信物,第二,这个佩珠是向送子娘娘祈子求福进献的礼物,要向送子娘娘求子、祈福的话,要把佩珠拿下来,奉交给庙里。郑交甫在这个地方提出要佩珠,意思非常明显:第一,两位小姐交个朋友吧,就把你们的佩珠作为定情的信物吧。第二,这个用意更有点无耻了:和你们一起成家生子吧,来带给你们幸福吧,,不要交给送子娘娘。话说到这个份上,可以看出郑交甫是既无赖又厚脸,又无耻。但两位女子还是不惊不恼,不动声色,只是淡淡地一笑。“只要公子不嫌粗俗,区区两块石头何足挂齿?你拿去吧,送给你了。”

想必郑交甫初遇汉水女神的时候,也只是想调戏调戏她们一下而已,并非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索求佩珠,恐怕没有在他的计划之中,没想到两位美女就真的将鸡蛋大的珍珠项链送了过来。可以想象,这个项链价值连城!真是天大的好事,一下子砸到了郑交甫的头上。

郑交甫大喜过望,他赶紧接过佩珠,放进了贴近胸口的衣袋里面,然后转身拔腿就走,生怕这两位女子有什么反悔。走了十几步还放心不下,用手一摸自己的胸口,这一摸让他大吃一惊,胸口的口袋里面竟是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这个时候他回头一望,再去看那两位女子,江边已经空无一人。

郑交甫原本以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殊不知就这样地被汉水神女不声不响、不动声色、不着痕迹、大大地耍弄了一把。他得到的只是不动声色地调侃讽刺、不着痕迹的教训,还有一个天大的笑柄,除此之外什么也没得到。

那么在这个故事中,汉水神女的神奇性、神秘性得到了很好的揭示。第一,汉水神女是居无定所,游踪不定。今天在上游,明天在下游;今天在江滨,明天在山谷。第二,忽隐忽现、富于变化、神秘莫测。大如鸡蛋的珍珠项链,刚刚还亲手递了过来,明明揣在胸口的口袋里面,转眼就无影无踪;刚刚还是两位活生生的、言谈说笑的女子,转眼就消失得无形无影。这等功夫和造化,使汉水女神的神奇性、神秘性不言而喻。同样,在这个故事中,它也揭示了汉水神女世俗化、日常化的一面,也就是作为凡人,作为普通女子的一面。首先,这两位女子是温柔、随和的,也是宽容大度的。在与郑交甫交锋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怎样的唐突、怎样的莽撞,甚至无礼,但汉水神女始终是和颜悦色、彬彬有礼、和和气气,显得平和、随和,甚至谦和,既没有怒火中烧、满面怒色,也没有疾言厉辞、拂袖而去,而是给足了客人的面子和礼遇,在不显山、不露水、不着痕迹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了“伸手不打上门客”的宽容和大度。

在这个故事中,高度彰显了汉水神女的机智理性,既不伤面子、又不伤身子,既不伤理,同时还不伤财。在彬彬有礼的应对之中,不露痕迹地将对方的吹捧推了回去,让对方知趣而退,捍卫了自己的原则和利益,真正显示了汉水女儿那种智勇双全、刚柔相济的禀赋。任何神话都是历史的影子,汉水神女的产生,是否也与历史有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呢?

昭王南游的妃子

的确如此,汉中师范学院梁中效先生就认为,前秦人王嘉所写的《拾遗记》中的延娟、延娱,这两位美女就是汉水神女的原型。这两个人,一是“丽口辨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非常擅于言辞答对。第二,琴棋书画,歌舞弹唱,无一不会。第三,长得是窈窕婀娜,走在路上,她们的脚步不会留下一点痕迹,即便行在太阳底下,连影子都不会留下。那种矫捷、灵动,都可以想象得出出来这两位美女在陪伴周昭王南征的时候,一起淹死在汉水。死后精魂不灭,就变成汉水女神。《拾遗记》中说:在数十年间,在汉江水滨,在汉江两岸,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两位美女同周昭王在嬉戏,在调笑。“人于汉水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所以梁中效先生就认为,真正的汉水神女应该是这两位陪同周昭王南巡的美女。

多面的神女

汉水神女的传说,在汉水流域上下广泛地流传。不仅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同同时也成人们永远无法释怀、向往不已的一个美梦。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个汉水神女完整的形象,有没有一个可以确定的、真实的汉水神女的原型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上述分析介绍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场合下,看到的汉水女神是不同的人。可以说对汉水神女的形象,没有一个可以确定下来的原型,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人。

在《诗经》中,她美丽、矜持、高傲,可望而不可即、可遇而不可求,她是一个砍柴人、卖柴人心中的美梦,是他的心上人;那么在孔子面前,她们是汉水渔家女儿,是勤劳而又廉洁的洗衣女;在刘向的《列仙传》里面,又是两位飘忽不定、行踪隐秘,既温柔、宽容,又机智理性、刚柔相济的神女;在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中,她们又被视为是陪伴周昭王前来南征的、两位被淹死的美女。

那么对于这样的四种角色,究竟该把哪一种角色认同为汉水女神呢?恐怕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定论的问题。在这里,只想说,汉水神女是汉水千万女儿的象征,她是对汉水(流域)有史以来,平民女性典型化、概括化的结果。从汉水神女身上折射出来的是汉水平民女性的智慧、平民女性的德性、平民女性的风采和平民女性的做派。同时,在汉水女神的身上,寄托着汉水两岸人民的一种向往,一种期待,一种理想——对高贵美丽、芳洁自持、机智理性、刚柔相济女性美的向往和理想。

“神女弄珠”与“解佩授珠”

“神女弄珠”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而又最为迷人的浪漫情爱故事。据《南都赋》注引《韩诗内传》载:春秋时,多情的郑大夫“郑交甫将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神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他不知二女是汉江女神,便上前挑逗说:“愿请子之佩。”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郑交甫喜不自禁,以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过宝珠,藏于怀中。行约数十步,回望二女,无踪迹,伸手探怀,已失佩珠,方悟遇到了汉水女神,不禁怅然。又据明万历《襄阳府志》载:“万山之西有曲,为解佩渚,乃郑交甫遇神女处。”

远眺解佩渚

汉江二女神何许人也?其最早见诸于《诗经·汉广》诗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后被汉朝刘向收入《列仙传》。据《帝王世纪》载,周昭王伐楚,返济汉,楚人献胶胶之船,船之中流胶解而溺昭王,他的两位侍女延娟、延娱“夹拥王身,同溺于水”,化为神女。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二女无辜而死,深得荆楚人民的同情,“嗟二姬之殉死,三良之贞节,精诚一至,视殒若生”,及至“数十年间,人于汉江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对此二女,“汉江之人,立祀于江湄”,“暮春上已之日,集祀间“(见晋·王嘉《拾遗记》)。据载,延娟、延娱是东瓯(今浙江温州一带)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其与周昭王溺汉水而亡的时间,据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当在公元前977年,流传至今,已近3000年了。

由于“神女弄珠”与“汉江女神”的神话故事等发生在万山,且涉及到人神之爱,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著名的浪漫风景,引来历代文人学士游览踏访,留连歌咏,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成为中国文化乃至华夏文化史上最为瑰丽的一页。就手边积累的诗词而言,仅唐代就有李百药、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陆龟蒙等30多位诗人,或亲临游览歌咏,或互趋唱和,尽展了他们的才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九月,刘表之子刘琮降曹,曹操不战而得襄阳,军威大振,意气风发,在汉水之滨大宴群僚,庆祝胜利,随军南下的建安才子杨修徐干阮瑀陈琳应玚,以及刚刚归顺曹操的王粲共六人,都以汉江女神为题材,写下了同题作品《神女赋》。其王在万山卜居十五年,对郑交甫遇汉江女神的故事较其他才子体会更深,把握更精,因此对汉水女神的描写可谓更加传神,达到极致。《诗》曰:“体纤弱而才足,肤柔曼以丰盈。发似玄鉴,鬓类刻成。戴金羽之首饰,珥昭夜之珠珰。袭罗绮之曳衣,缛绣之华裳。错缤纷以杂,佩熠而煌”。先从体、肤、发、鬓方面刻画神女的风采,生动地描摹了神女的鲜明生动形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