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金线鲃

滇池金线鲃

鲤科属下的动物
滇池金线鲃(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体细长,侧扁。吻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不相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形。鳞圆形,侧线鳞较大,侧线鳞61-69枚。第1鳃弓外侧鳃耙5-7枚。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呈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初夏产卵,生殖时游入湖边岩洞泉水中。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的阳宗海、滇池、抚仙湖。滇池金线鲃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还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中文名:滇池金线鲃 拉丁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别名:小鲈鱼、洞鱼、波罗鱼、金线鱼、金线鲃、金钱鲃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鲃亚科 纲:鱼纲 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 科:鲤科 亚科: 族: 属:金线鲃属 亚属: 种:滇池金线鲃 亚种:0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Regan,1904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英文名称:Golden Line Fish

动物学史

滇池金线鲃原拉丁学名为Barbus grahami。1963年由Wu改为Percocypris grahami,1977年又改为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同义学名包括Barbus grahami Regan,1904、Percocypris grahami Wu,1963、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Wu,1977。 [4] 

滇池金线鲃游动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所以也被称为金线鱼(Golden Line Fish)。

形态特征

背鳍iii-7;臀鳍iii-5;胸鳍i-14—16;腹鳍ii-8—9。侧线鳞,侧线鳞上的第一行体鳞95—106。第一鳃弓外鳃耙5—7。下咽齿3行,2·3·4—4·3·2。脊椎数4+37—38。 体长为体高的3.7—5.3倍,为头长的3.6—3.9倍,为尾柄长的4.3—5.3倍,为尾柄高的8.3—10.3倍。头长为吻长的2.8—3.3倍,为眼径的4.0—5.6倍,为眼间距的3.0—3.9倍,为口角须的2.2—4.1。体高为体宽的1.6—2.2倍。

体侧扁,头的背面较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吻稍尖,向前突出,吻皮盖于上唇基部。口亚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唇较简单,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伸达颏部,左右不相通。鼻孔位于眼的前上角,离眼前缘较吻端为近。眼中等大,在头侧的前上位,其上缘接触头背部轮廓线。须2对,吻须与口角须等长或前者稍短,口角须向后伸接近眼后缘的下方。鳃盖膜在前眶骨后缘的下方之前、眼窝之后连于峡部。体鳞细小,长圆形,呈覆瓦状排列。侧线鳞较大;侧线完全,自鳃孔上角略下弯后平直伸入尾鳍基中央。

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其起点距吻端较尾鳍基为远;末根不分枝鳍条较强硬,顶部柔软分节,后缘具锯齿。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稍在背鳍起点之前,后伸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外缘平截,后伸不达尾鳍基,其起点距腹鳍起点较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

鳃耙短小,呈三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细长,顶端弯曲。鳔2室,前室略呈圆筒形,后室长椭圆形,后室长约为前室的2倍。腹膜灰白色。

浸泡标本体背部灰暗色,腹部灰白色。背鳍、尾鳍和胸鳍颜色灰暗,腹鳍和臀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

分布范围

滇池金线鲃分布于中国云南的阳宗海、滇池(及其流域所在河流、溶洞、暗河)、抚仙湖。

繁殖方法

亲本选择

为保证亲本质量,用来繁殖的亲鱼必须达到性成熟,且健壮无病,无畸形缺陷,鱼体光滑、体色正常,鳞片、鳍条无损,生长良好。避免将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也不宜采用进入衰老期的个体作为亲鱼。2龄雌亲鱼36克/尾以上,雄亲鱼30克/尾以上;3龄雌亲鱼45克/尾以上,雄亲鱼40克/尾以上。亲鱼允许使用到15龄。

亲本培育

冬春季要做好亲鱼的培育,促进亲鱼性腺的快速发育,以获得高质量的精卵,亲鱼培育的效果主要与饲料、水质等日常管理直接相关。当水温达到16℃以上时,将分塘饲养的雌雄亲鱼合塘,雌雄亲鱼的配比一般按2∶1或3∶1,投放时应一次性放足,池塘培育时,亲鱼放养密度为20-80尾/立方米,玻璃缸培育时,亲鱼放养密度为20-50尾/立方米。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要求粗蛋白含量达到40%以上,投喂量为鱼体的1-3%,每天投喂2次,上午10∶00,下午17∶00各一次。

水温控制在16-22℃,并且保持水温稳定。因为滇池金线鲃生活时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每天注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冬季平时每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3,并使用一次沸石粉、微生物制剂、石灰、底质改良剂等改善底质、水质。产卵前15天,每2-3天换水一次,通过流水刺激,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

催产

滇池金线鲃的产卵季节为春季,一般3月至4月份大部分雌雄亲鱼已性成熟,催产水温16-22℃,最适水温20℃。当亲鱼性腺处于IV期末期时,此时雌鱼腹部膨大圆滚,肛门红润松弛,雄鱼普遍能挤出精液,即对性成熟亲鱼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按每千克体重1毫克)和促黄体释放激素(LHRH-A2)(按每千克体重1微克)肌肉注射进行催产,雄鱼剂量减半。

人工授精

催产完后,注意观察亲鱼动态,一般效应时间为24小时,效应时间前2-3小时,每小时检查一次雌亲鱼,可轻压雌鱼腹部,若有卵粒流出,可立即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用干纱布将雌雄亲鱼体表水分擦干,分别将性成熟的雌、雄亲鱼的卵子和精子从其腹部轻轻挤压于干燥器皿中,用鸡毛轻轻搅拌30秒后加入少许清水(以盖过卵精为宜),再搅拌20秒,让精卵充分接触受精,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将清洗干净的受精卵均匀泼洒粘附在预先经过清洗消毒处理好的棕片上,待孵化。

鱼卵孵化

鱼卵孵化采用微充气或静水孵化法,先将粘附着受精卵的棕片取出放入5×10-6克/升的霉菌净水溶液中浸泡15分钟,消毒后取出放入20-50平方米的孵化池中孵化,水温18-20℃,pH7.5-8.0,前四天每天对鱼卵用相同方法消毒一次,孵化池中用氧气泵增氧,经150小时完成孵化。孵化期间,鱼卵需遮阳处理。

苗种筛选

根据滇池金线鲃仔稚鱼食性转化的规律,适时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出膜后几天内在育苗池的池壁四周,尤其是鱼池的四个角落集聚分布;随着卵黄囊的消耗,仔鱼开始有摄食活动,活动范围扩大到鱼池的四壁和池底;觅食能力进一步提高后,仔鱼主动集聚在浮游动物密集的区域,摄食大小合适的活饵。在仔鱼进入稚鱼发育前,仔鱼开始摄食人工混合饵料,而且摄食强度逐渐增强。捞苗方法:日出及日落前人站在池中,用绢网制成的抄网,将聚集的鱼苗整群捞出,随见随捞,集中一批,培育一批,同步同期培育。

养殖技术

仔鱼期放养密度为8000-24000尾/立方米,稚鱼期放养密度为3000-6000尾/立方米,幼鱼期放养密度为1000-2000尾/立方米。

饵料

刚放入池塘的鱼苗,可投喂轮虫、蛋黄、豆浆及适口的配合饲料等。一般3-20日龄鱼苗投喂轮虫,全池泼洒轮虫,使水中轮虫密度3-20个/毫升,轮虫投喂前需经小球藻强化培养6小时以上。20-45日龄投喂蛋黄、豆浆,20-30日龄,投喂量为50-80克/万尾;30-45日龄,100-120克/万尾。35日龄以上可在蛋黄、豆浆中拌入适量粉状配合饲料。

投饵量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鱼的体重、数量等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是按鱼的体重和水温来确定的。当水温10-14℃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水温为14-18℃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5-2.0%;当水温为18-20℃时,投喂量为鱼体的2.0-3.0%;22℃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0%。

日常管理

鱼苗养殖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水质管理为中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巡塘:每天早上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注意水质变化,了解投喂效果。下午可结合投喂或检查吃食情况巡视鱼塘,夜间容易观察滇池金线鲃的活动情况,夜间巡塘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清洗食场:经常清洗食场,坚持每月每立方水体用0.45毫升聚维酮碘消毒一次。

水质管理:每天注入新水,以更新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有利于鱼苗生长,同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减少鱼病发生。

控温:一般要求水温在16-22℃,保持水温稳定。冬季控制在16-18℃,夏季控制在20-22℃。每天的8∶00、16∶00测量水体温度。

工具消毒:所有的入水和接触鱼体的工具在使用前后均要消毒,做到专池专用,消毒药物可以选用高锰酸钾或强氯精。

池塘养殖

滇池金线鲃适宜在水温25℃以下的水体中养殖,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

池塘条件:池塘底质一般为砾石或水泥,水温10-25℃,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微流水,遮阳。面积20-200平方米,水深1.0-1.2米,有独立进、排水口,池底向排水孔以一定的坡度倾斜,以利于排水,应具备供电、供水、供氧、增温系统等。

鱼种放养:根据苗种大小,调整放养密度,仔鱼期放养密度为8000-24000尾/立方米,稚鱼期放养密度为3000-6000尾/立方米,幼鱼期放养密度为1000-2000尾/立方米,成鱼密度为200-1000尾/立方米。

饵料:养殖滇池金线鲃跟养殖普通的滇池金线鲃一样,鱼苗的饵料为轮虫、蛋黄、豆浆等,成鱼的饵料为配合饲料,一般为沉性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0%。

饵料投喂:应根据鱼的体重、数量等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是按鱼的体重和水温来确定的。当水温为14-18℃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5-2.0%;当水温为18-20℃时,投喂量为鱼体的2.0-3.0%;22℃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0%。

日常管理:与鱼苗期间一样,日常管理以水质管理为主,可参照鱼苗阶段管理办法。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990年,滇池金线鲃被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

1998年,滇池金线鲃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列为濒危等级。

2008年,滇池金线鲃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濒危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酷渔滥捕、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威胁了滇池金线鲃的生存,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保护措施

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始对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广泛调查与研究,并从野外引种亲鱼,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开展保护、繁殖、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2007年滇池金线鲃首次突破人工繁殖,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第三种中国国家级保护鱼类。中国已具备年产千万滇池金线鲃鱼苗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至2018年,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线鲃鱼苗800万余尾。

相关文化

滇池金线鲃被列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几百年前,徐霞客来到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由于滇池金线鲃的稀有和美味,清代文人师范也有一首描写滇池金线鲃的诗:“欲泛昆明海,先问金线洞。洞水深且甘,嘉鱼果谁纵。罟师向预言,秋风昨夜动,内腴体外热,衔尾游石空。本畅清凉怀,转作羹脍用。或应上官需,或诣高门送。产非大避远,拟向天庭贡。我时获一二,不减熊蹯重。那羡瑶池仙,烹麟渝紫凤。”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