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蛇

温泉蛇

游蛇科温泉蛇属动物
温泉蛇发现于我国西藏高原海拔4000 m左右的温泉附近。在当雄县羊八井海拔4350 m的温泉附近数米远的山麓石堆中数量较多,且于石缝中找出大量蛇蜕,见到此蛇在流经温泉旁边的河流同侧岸边水中游泳,也在河对岸的沼泽草甸中采到成体。根据羊八井温泉蛇栖息地的动物区系分析,温泉蛇可能以鱼及高山蛙为食物。一雌蛇怀卵6枚,卵径12 mm×27mm;冬夏均可采到此蛇。[1]
    中文名:温泉蛇 拉丁学名:Thermophis baileyi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柱动物 纲:爬行纲 亚纲:双孔亚纲 目:有鳞目 亚目:蛇亚目 科:游蛇科 亚科: 族: 属:温泉蛇属 亚属: 种:温泉蛇 亚种: 分布区域:西藏高原温泉附近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基本资料

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Wall)隶属游蛇科Colubridae,是中国垂直分布最高的(4 350 m)唯一蛇种,为中国西藏高原独有。该种由Wall于1907年根据西藏标本描述为Tropidonofus baileyi(=Natrix baileyi),之后Malnate(1953)根据骨骼等形态特征将其从Natrix属中分出,另立温泉蛇属Thermophis,该属仅有温泉蛇一种。温泉蛇分布局限,生境独特,种群和个体数量较少,标本不易获得。

形态特征

头颈区分明显。全长雄性(550+230) mm,雌性(593+201) mm。头背灰绿色;眼后有一灰色线纹起自下枚眶后鳞,经第七、八两枚上唇鳞上缘,斜向口角,向后延伸与体侧纵纹相连;上唇鳞米黄色,鳞沟灰褐色;下唇鳞散有灰褐色斑;头腹面浅黄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色,有三行暗褐色块斑,当中一行较大;两外侧2-3行背鳞鳞片中央颜色暗褐,两侧缘灰绿,构成数条深浅相间的细纵纹;腹鳞及尾下鳞黄绿色,或两侧有黑色点斑。吻鳞略成三角形,上部翻向头背,从背面可见;鼻鳞前半在背侧扩展,与吻鳞相切甚多;鼻间鳞较短,与吻鳞相切部分极窄;眶前鳞2(1),眶后鳞3(2)。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颞鳞2+3,极个别2+2;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9-11),前5(4-6)枚切前颔片;前额鳞较大,扩展至头侧,有时在头侧纵分为二,有时与颊鳞愈合,故颊鳞变异较大,一枚、二枚或没有;如无颊鳞,向两侧扩展的前额鳞直接与上唇鳞相切;个别标本的颊鳞以尖端入眶。背鳞19-19-17 (15)行,雄性均具棱,雌性最外一行平滑,其余具棱;腹鳞雄性205-210,雌性205-218;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108-120,雌性96-116,一般均成对,约有半数个体的部分尾下鳞单行。

栖息环境

生活于海拔3960-4350 m的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沼泽草甸中,可能以鱼和高山蛙为食,仅见于西藏(拉萨、江孜、工布江达、当雄羊八井)。

种群现状

目前由于开发利用地热,温泉蛇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捕食

发现西藏温泉蛇主要以高山蛙、异齿裂腹鱼和高原鳅为食,以活吞为常见;捕食地点以河岸、河流以及湿地为主。

生态环境

蛇是变温动物,它们身体的温度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长时间处在零下就会死亡,温泉蛇根据地理条件的特殊性而进化出独特的生活习性,巧妙地适应了高海拔的严酷自然条件,使他们生活在海拔4300米以上温泉附近。

价值

温泉蛇的生境十分特殊,分布区较为狭窄。尤其是它仅出现在喜马拉雅地槽带的某些温泉附近,而昆仑山以北青海境内的温泉附近并未发现,表明了温泉蛇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已有的形态和染色体研究表明温泉蛇不仅保留了若干原始性状,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特化性状,与中国游蛇科的其它蛇类有较大的差异。如:温泉蛇的两型核型不显著,大小染色体组间界限相对不明显,性染色体W、Z虽然异型,但大小相近;而半阴茎和骨骼却表现出与现今仅见于南美洲的游蛇科异齿蛇亚科Xenodon。

温泉蛇不仅是探讨第三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动物演化和扩散关系的宝贵材料,它亦是研究蛇类的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同时还可通过对温泉蛇生态学的研究,结合古地理、古植被、古气候资料来推测中新世前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地质特征,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对动物形态和生态习性的影响提供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