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实验中学

温州实验中学

浙江省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
温州市实验中学作为浙江省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拥有广场、绣山、南浦三个校区。其前身是“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温州市实验中学赢得了“中国名校六百家”、“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等辉煌荣誉。[1]
    中文名:温州实验中学 外文名: 别名:温州实中 英文名:WenZh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校训:团结、勤勉、创新 创建时间:1944年 类别:初级中学 类型:公立中学 现任校长:倪彤 知名校友:黄誉博 学生人数:6500人 教师人数:400人 所属地区:浙江,温州 主要院系:学校现有135个教学班 主要奖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 核心价值观:尊重、选择、等待 办学思想:走向教育民主,追求适性发展 办学理念: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校区:广场路校区

学校简介

温州市实验中学作为浙江省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拥有

广场、绣山、南浦

三个校区。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温州市实验中学赢得了“中国名校六百家”、“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等辉煌荣誉。

学校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专家引领为手段,以案例行动研究为载体,打造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师队伍。学校有省特级教师2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位、市名师、名班主任9位,省教坛新秀7位,市教坛新秀、中坚、宿将38位,首届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16人,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及以上60人次。目前,全校共有135个教学班,学生6500名。在职教职员工400人,其中高级教师90人,一级教师160人。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教学艺术精湛的名师群体,充满人文气息与科学精神的课堂,洋溢着智慧与活力的学园,吸引四方学子纷至沓来。

学校以建设“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现代化、示范性、集团型学校”为办学目标,努力践行“厚文载德”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率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谐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积极探索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可行途径,不断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近几年,每年都有70多人通过省艺术A、B级测试,300多人获国家、省、市级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等竞赛项目奖,每年都有400多人跨入省级重点高中深造。

树教育品牌,展瓯越风采。温州市实验中学将让你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让你获得求知的满足,体验成长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校址沿革

1956年1月建华中学改为公办,校名为“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

1958年7月,改校名为“温州市第六中学”后,温州民办新华中学并入,并招收高中新生。

1960年,校址由道后迁至东公廨现址(原温一中分部)。

1987年6月,增挂“温州实验中学”校牌;暂停招收高一新生。

1989年7月,正式定名为“温州实验中学”。

1994年下学期,结束高中,专办初中。

1997年7月,温州市政府决定:温州实验中学和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校区。

2002年7月,在原温州中学校址设立九山校区。

2003年7月,九山校区迁至横渎原温州卫生学校校址,设立绣山校区。

2007年9月,绣山校区更名为绣山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

2012年,绣山中学、第二外国语学校正式独立。南浦校区正式改为南浦分校。四个学校相对独立。

该校以严谨的教风、勤勉的学风、营造和谐精致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坚韧品格。学校先后获得“中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科研兴校200强”、“温州市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

2000年后,学校正按《温州实验中学“现代化学校”建设规划》,把学校办成名符其实的、在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实验性”和“特色性”兼备的现代新型集团化学校。

学校目标

校训:团结、勤勉、创新

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材奠基

办学思想:“厚文载德”和“以人为本”

办学目标:建设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现代化、示范性、集团型学校

育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历史

创建伊始

温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

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

”,在原“

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

”校址的基础上创办的,校长

陈纪方。

1944年,当时的建国补习学校由于管理不善,被省教育厅许绍棣厅长勒令停办,而由陈纪方先生接管整顿,并脱离国民党县党部社会服务处,改办为私立中学。私立建华中学择址道后原蚕桑学校址与关帝庙址(即今实验中学西区),当时学校资产为:教室十一间,课桌坐椅八百副,图书仪器、运动器具若干,资金共十三万元。 

校长陈纪方着意董事会采取节约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修缮校舍,向社会各界劝募,修葺被日寇炸毁的教室和礼堂,使校舍得以改观;并呈报当时永嘉县政府转省教育厅要求立案,终至1944年6月23日获省厅批准创办。

抗日期间

但1944年下半年开学伊始,日寇南下,温州又遭第三次沦陷,建华被迫分为两部,分别疏散到永嘉瓯渠、平阳郑楼,办学条件更为简陋。校长陈纪方两地奔走协调,教师自刻蜡纸新编讲义,学生用土纸摘录笔记,教室晚自修用菜油灯照明。但即使如此艰难,因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努力,学校在当地声誉很好,次年春季入学人数大增。

次年抗战胜利,学校回迁。师生在欢欣鼓舞之余,回视校舍却是惨遭破坏,满目疮夷。而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国民党倒行逆施,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当时教师薪酬以学米支付,校长陈纪方为最高,每月仅大米180斤,其余人员以5斤、10斤递减,一些骨干教师每周任课达20课时,如黄幻中等,而每月薪酬仅为学米160斤。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全体教师仍是十分敬业,毫不计较待遇;学校也多方努力,向社会各界筹款兴建学生宿舍、学校礼堂,修复校门、传达室、教务处、体育处、校长室,终使学校面目大为改观,招生数量亦不断增加。董事会又多方募得学田478亩,使其接近省厅规定的500亩学田标准,学校终于在1948年获省厅“中字张37199”代电“私立建华中学准予立案”。

建国之后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顷值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百业凋敝,各私立中学大多因学生少、质量差被当时温州军管会主任(市长)胡景提议停办,他建议各私立中学学生“可自愿转入瓯海中学、建华中学”。当时,省教育厅为了克服学校学生的经济困难,提倡“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建华中学也组织学生成立“工艺组”、“农牧组”、“小贩组”,并在校园内开垦园地种菜。当时《浙南日报》以通栏大标题《私立建华中学学生一面读书一面生产》报道了建华中学开展勤工俭学的情况。

1956年,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委员会命令(温教56字0360号),决定接收建华、瓯海、建国三所私立中学为公办中学,建华中学改名为“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从此,学校改变了十二年来靠筹款、收取学费维持教学的状况。1958年,学校又改名为温州第六中学。1960年,学校整体搬迁至东公廨原温一中分部,校园面积扩大至28亩,并和市体委共用“八一”运动场。学生的学习、文体活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学校陆续兴建科学馆、跃进楼、实验楼等,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文革期间,社会受“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教育事业遭遇挫折,教学设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与更新,“八一”运动场也被体委划去一半作为灯光球场,体育活动面积减少。

1970年,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国营温州通用机械电器厂”(即后来的“温州塑料焊枪厂”),俾使学校办学有所补益。此后学校不断加强对校办工厂的管理,如实行厂长负责经营承包制等。1983年到1986年,校办厂连续四年被评为温州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8年还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校办厂的良好经营有力地支援了学校的办学和制度改革的实施力度,使学校在经济上有较强的能力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新建了实验大楼、改善了理、化、生学科的实验硬件等。学校还采取“学校拨地,教工自筹资金”、“私建公助”等形式先后为教工兴建了广场后巷38号第二幢、水心“樱”第十二幢及洪殿李大房的六中教工宿舍,大大改善教工的居住条件。

1987年6月,市教委将温六中正式定名为温州实验中学,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示范性学校。上级领导及百姓对本校的期望进一步提高,其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容校貌日趋亮丽。在全民关注教育的大环境下,民间捐资助学风气也日益兴盛,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学校又兴建了逸夫楼、耀荣体育馆等教学设施,校园开始呈现现代化学校气象。

1997年学校与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分校,成为浙江省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但勤俭办学传统始终未变,除国家投资外,积极开辟群众投资教育渠道,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对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造,在全市率先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温州实验中学网站,班班建有多媒体小平台,远程教育设备、地面卫星接收站、天文台、舞蹈厅、塑胶运动场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002年5月学校被市政府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10所现代化名校之一,现有老校区将通过整合改造成精品校区,按照计划学校还将择址建造园林式新校园。

大事记

1956年1月建华中学改为公办,校名为“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

1958年7月,改校名为“温州市第六中学”后,温州民办新华中学并入,并招收高中新生。

1960年,校址由道后迁至东公廨现址(原温一中分部)。

1987年6月,增挂“温州实验中学”校牌;暂停招收高一新生。

1989年7月,正式定名为“温州实验中学”。

1994年下学期,结束高中,专办初中。

1997年7月,温州市政府决定:温州实验中学和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分校。

2002年7月,在原温州中学校址设立九山校区。

2003年7月,九山校区迁至横渎原温州卫生学校校址,设立绣山校区。

2007年9月,绣山校区更名为绣山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

社会评价

建华中学办学伊始,虽是私立,但从陈纪方校长接手视事后,即重组校董事会,调整机构,另聘教员,视教师为学校之本。他延请当时温州较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任教、任职。如夏野士(剧作家)、沈炼之(后为名教授)、曾耕西(著名书法家)、潘澄濂(名中医)等人,都曾在温州实验中学留下辛勤耕耘的足迹。

解放后,市领导对该校也特别关注,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在五十年代初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时,温州实验中学不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教科研方面的成绩,一些教师还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在职教师形成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注重学术钻研、追求进步的教研风气,如董昭寿(楚平)、黄世中、叶长海等教师先后成为专家名教授。学校对于调配教师进校,师资培训工作都抓得极为严格,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日臻优异。即使在1958、1959年大炼钢铁、勤工俭学运动热潮中,学校对教学工作仍是没有放松。为此五十年代末学校党支部应市教育局之命总结经验,向全市各校介绍了《我们抓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给当时的教育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十年代逐渐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原则,学校领导积极转移工作重点,进行调整,并在市委召开的文卫系统标兵单位党支部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温州日报》也刊登《政治挂帅,思想、教学、劳动三丰收》文章,介绍温州实验中学的先进经验。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社论,中央下达《关于当前中学教育的几点意见》,学校即组织教工认真学习,要求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双基”,并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刻苦用功蔚然成风。经过长期的努力,1977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十所重点中小学之一。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的春风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广大教师业务学习意识增强,教师队伍优化,教科研活动质量逐步提高。期间,许多教师在全国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吕作昕老师的《我国指南针的问世在唐朝》的研究成果,把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推前了三百年。特别是到80年代后期,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职员工聘任上岗,建立教研室,教师钻研业务抓教学质量蔚然成风,班级间实行“千分制”竞赛你追我赶,中考成绩逐年提高并名列全市前茅,一大批敬业勤勉的教师被社会所认同。在鹿城区组织的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温州实验中学王祥麟、程增辉、胡楚平、叶冠春、潘淑锦五人被评为优胜者;张淑琴、池澈老师先后被授予“温州市劳动模范”称号,池澈老师还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进行“异步教学法”、“英语三L教材”、“数学自学法”等教学课题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1997年两校联合办学以后,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禁止有失师德师范行为,对表现不好或不适应本职工作的教职工予以试聘、待聘或辞退,师风更趋纯朴。同时,强化教师业务培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制订《青年教师培养条例》,实施师徒结对、专项培训、参与课题实验等,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期间,温州市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温州实验中学参赛教师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青年教师胡珏、朱俐、谭修平、黄慧、陈姬姜、李君、戴小红代表温州市参加国家和省业务比赛均获一等奖;胡珏、朱俐两人被评为省教坛新秀,王五一、陈锋被评为省特级教师;5位老师考取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校教师大学本科率达70%。学校推动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顺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撰写论文获奖数居全市前茅,每年立项的市级以上课题在10个以上。王朝曙、胡珏、虞缓缓老师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和王五一老师的《新世纪美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分别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九五”期间教科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温州实验中学聘请外籍教师(证书号3303043)的资格,友好学校英国雷丁派克学校女教师Miss Ann Munday来校进行短期教学交流,此后每年都有外籍教师担任学生口语及外语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学校也选派干部和教师到英国、澳大利亚等进行短期培训和教育交流,组织学生到国外参加英语夏令营。同年,温州实验中学获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骨干教师,第一批引进金戈、王崴然等教师23名。骨干教师的不断加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5年前,学校有市名师、名校长7人,省、市教坛新秀25人,教师基本功比武获市级一等奖以上50多人,市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80多人。享有盛誉的名师群体,以其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创建了洋溢着智慧与活力的校园,构筑了充满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课堂。

学校建校的前三十多年,风云变幻,事变迭起。从建校伊始,历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民国末年百业凋敝,乃至解放之后文革之前各种政治运动,斗争风潮此起彼伏交相更迭,而广大学生既能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热情地投身于时代热潮,也始终能把刻苦认真的读书学习放在主要位置。

教学成就

建华中学办学伊始,虽是私立,但从陈纪方校长接手视事后,即重组校董事会,调整机构,另聘教员,视教师为学校之本。他延请当时温州较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任教、任职。如夏野士(剧作家)、沈炼之(后为名教授)、曾耕西(著名书法家)、潘澄濂(名中医)等人,都曾在温州实验中学留下辛勤耕耘的足迹。

六十年代逐渐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原则,学校领导积极转移工作重点,进行调整,并在市委召开的文卫系统标兵单位党支部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温州日报》也刊登《政治挂帅,思想、教学、劳动三丰收》文章,介绍温州实验中学的先进经验。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社论,中央下达《关于当前中学教育的几点意见》,学校即组织教工认真学习,要求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双基”,并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刻苦用功蔚然成风。经过长期的努力,1977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十所重点中小学之一。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的春风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广大教师业务学习意识增强,教师队伍优化,教科研活动质量逐步提高。期间,许多教师在全国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吕作昕老师的《我国指南针的问世在唐朝》的研究成果,把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推前了三百年。特别是到80年代后期,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职员工聘任上岗,建立教研室,教师钻研业务抓教学质量蔚然成风,班级间实行“千分制”竞赛你追我赶,中考成绩逐年提高并名列全市前茅,一大批敬业勤勉的教师被社会所认同。在鹿城区组织的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温州实验中学王祥麟、程增辉、胡楚平、叶冠春、潘淑锦五人被评为优胜者;张淑琴、池澈老师先后被授予“温州市劳动模范”称号,池澈老师还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进行“异步教学法”、“英语三L教材”、“数学自学法”等教学课题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1997年两校联合办学以后,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禁止有失师德师范行为,对表现不好或不适应本职工作的教职工予以试聘、待聘或辞退,师风更趋纯朴。同时,强化教师业务培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制订《青年教师培养条例》,实施师徒结对、专项培训、参与课题实验等,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期间,温州市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温州实验中学参赛教师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青年教师胡珏、朱俐、谭修平、黄慧、陈姬姜、李君、戴小红代表温州市参加国家和省业务比赛均获一等奖;胡珏、朱俐两人被评为省教坛新秀,王五一、陈锋被评为省特级教师;5位老师考取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校教师大学本科率达70%。学校推动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顺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撰写论文获奖数居全市前茅,每年立项的市级以上课题在10个以上。王朝曙、胡珏、虞缓缓老师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和王五一老师的《新世纪美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分别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九五”期间教科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温州实验中学聘请外籍教师(证书号3303043)的资格,友好学校英国雷丁派克学校女教师Miss Ann Munday来校进行短期教学交流,此后每年都有外籍教师担任学生口语及外语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学校也选派干部和教师到英国、澳大利亚等进行短期培训和教育交流,组织学生到国外参加英语夏令营。同年,温州实验中学获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骨干教师,第一批引进金戈、王崴然等教师23名。骨干教师的不断加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学校有市名师、名校长7人,省、市教坛新秀25人,教师基本功比武获市级一等奖以上50多人,市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80多人。享有盛誉的名师群体,以其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创建了洋溢着智慧与活力的校园,构筑了充满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课堂。

校情总览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

浙江省文明学校

浙江省绿色学校

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

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

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

温州市首批现代化学校

温州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

温州市实验中学是一所在温州市起示范性和实验性作用、在浙江省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集团学校。

未来展望

素质教育一以贯之,树兰滋蕙水到渠成。近年来,学校以“团结、勤勉、创新”为校训,把为培养高素质人材奠基作为教育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严谨的教风、勤勉的学风、营造和谐精致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坚韧品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学生,数年来,温州实验中学除升入重点高中人数在全市始终稳居第一外,参加温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已连获十四届冠军;市中学生艺术节也稳居榜首;每年都有70多名学生通过省艺术A、B级测试,300多人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等竞赛项目中获国家、省、市二等以上奖励。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70年来,实验中学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化他山之石,纳百川之长,铸就了一路的辉煌。面对盛誉,实验中学人并不满足,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示范性集团化的学校是实验中学人共同的目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育桃李,香远益清。

展望未来,实验中学人实验中学人将继续发扬60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和追求卓越的革新精神开拓进取,屹立时代潮头,引领春风!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