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黄草

溪黄草

香茶菜属植物
溪黄草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粗壮,有时呈疙瘩状,向下密生纤细的须根。茎直立,高达1.5(2)米,钝四棱形,具四浅槽,有细条纹,带紫色,基部木质,近无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1]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土黄连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中文名:溪黄草 拉丁学名: 别名:溪沟草、山羊面、熊胆草、血风草、黄汁草、溪沟草、香茶菜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 亚目: 科:唇形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香茶菜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东北,西南及江西、浙江、广西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入药部位

唇形科植物溪黄草和线纹香茶菜的干燥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

主治

湿热黄疽,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

相关配伍

1、溪黄草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溪黄草配酢浆草、铁线草,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2 、溪黄草治湿热下痢: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搽。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炮制方法

除杂,晒干。

生理特性

1、溪黄草: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叟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300px,两而沿脉被微柔毛,叶柄长1-37.5px。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2、线纹香茶菜:茎枝方柱形,具槽,被短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展开后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220.00000000000003px,上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被具节微硬毛并布满褐色腺点;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组成,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花萼长约2mm,外具串珠状具节长柔毛,布满红褐色点;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

溪黄草和线纹香茶菜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草灌丛中,喜生于山坡、沟边、河旁或林下潮湿处。

产地

1、溪黄草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2、线纹香花菜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相关论述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痰。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