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马

渤海马

马科马属动物
渤海马是从1953年以来引进苏高血、苏纯血、奥尔罗夫等轻型和乘挽兼用型父本,对本地土种马经过20多年的杂交改良而成的挽乘兼用型马种。主要分布于寿光北部。寿光渤海马分乘挽兼用和挽乘兼用两个品系,既具有轻型马的气质和灵活性,又具有重挽马的温驯和稳重。因此,渤海马有大而不笨,结构匀称,紧凑结实的兼用型特点。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亚纲:真兽亚纲(Eutheria) 目:奇蹄目(Perissodactyla) 亚目:马型亚目(Hippomorpha) 科:马科(Equidae) 亚科:马亚科 族: 属:马属(Equidae) 亚属: 种:渤海马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渤海马

物种学史

产区西部各县有悠久的养马历史,农民富有养马经验,是山东省商品马、驴和骡的繁殖基地之一。从考古资料看,当地养马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心产区的广饶县城南约15km的旧临淄城区,发掘出的东周殉马坑,一次殉葬600多匹马,说明当时养马业就已很发达。从这些遗骨分析,古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该地区所饲养的马匹,是属于蒙古马类型的地方品种。据1952年局部调查,当地马的体高约为127cm,因体格较小、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20世纪50年代当地农村和国营农场农耕、运输的需要,遂于1952年开始引入外来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杂交改良,其形成历经三个改良育种阶段。n

第一阶段

引入轻型的苏纯血马和苏高血马改良地方马。1952年,山东省农林厅从河北省察北牧场调入10匹苏纯血公马和苏高血公马,当年在广饶、寿光、无棣、潍县、庆云五县,各建一处马匹人工授精站,利用人工授精方法改良本地马。虽杂交后代个体增大(体高增加10cm左右),但表现出头小、颈长薄、体狭、四肢细长、挽力不足和持久力差的缺点。n

第二阶段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利用轻、重良种公马,以复杂杂交方式,进行轮交。1956—1958年引入苏高血马母马6匹、公马4匹,拨给广北农场进行纯种繁殖;引入顿河马母马10匹、公马8匹,先后由齐河畜牧场和支脉沟牧场繁殖。1959-1960年引入阿尔登马母马17匹、公马2匹和苏维埃重挽马母马13匹、公马3匹,分别拨给广北农场和昌邑种马场进行纯种繁育并与轻型杂种马杂交;广饶畜牧场引进奥尔洛夫种公马与本地马和轻型杂种马杂交。1962年时产区15个县共拥有苏高血马、阿尔登马和苏维埃重挽马等品种公马104匹。n

在杂交改良方式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采用先轻后重二代、先重后轻二代等多种杂交组合,根据杂交组合的改良效果,公认以先轻后重杂交改良当地马的方式,是获得体高为145cm左右乘挽兼用马的理想方式。n

渤海马的正式育种工作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广饶县境内的国营广北农场和原五一农场为基地开始的。1963年广北农场和原山东农学院在该场已进行多年改良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渤挽马的育种计划,并付诸实施,当年利用含有贝尔修伦马血液的杂交公马与轻杂和苏杂母马杂交。1963年原五一农场也提出了类似的育种设想。此后,渤海农垦局为所辖各农场制定了渤海轻挽马育种计划,从而形成了在产区以国营农场为基地,带动各县全面开展群众性的马匹改良育种工作,每年改良马匹多达5000匹以上。n

第三阶段

明确育种目标,开展横交固定。1974年山东省组成马匹改良效果调查组,根据对广北农场、五一农场等4个农场及12个县的马匹改良调查结果,制定出培育挽乘兼用渤海马育种方案,次年建立山东马匹育种协作组,组织产区各县和农牧场协作,联合育种。方案规定,经过轻重混血,达到育种指标的马匹及时转入横交,并选择一批理想型杂种公马作为主力公马,以扩大利用。历经八年的横交繁育,进一步巩固了改良效果。

1983年山东省马匹育种协作组进行首批良种登记,共登记合格马匹3257匹;同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和全国七省市有关专家学者在济南军区军马场(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召开渤海马鉴定会,参观了广饶县六户公社渤海马育种基地,经国家马匹育种委员会鉴定通过,正式命名为渤海马。n

1985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马属动物的所有权由集体饲养转为个人饲养,渤海马发展迅速,数量一度有所增加。1996年以后由于产区机械化程度普遍提高,交通运输条件迅速改善,渤海马数量逐年大幅减少。

形态特征

渤海马体质结实,结构匀称,性情温驯,富灵活性。头中等大、清秀,呈直头。眼大有神,耳立。颈长中等,颈肩结合良好。甲明显,中等高。胸宽而深,肋拱圆,背腰平直。尻部发育良好,多正尻,偏重型马略复尻,宽长而稍斜。四肢干燥粗壮,关节明显,肢势良好,蹄质坚实。尾毛长且浓密。毛色以骝毛、栗毛为主,黑毛、青毛等较少,额部多有小星。渤海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分别为:149.7±4.5厘米,154.5±5.2厘米,179.5±7.9厘米,20.7±1.7厘米,成年母马分别为:143.8±4.5厘米,149.7±5.3厘米,169.3±7.6厘米,19.1±1.1厘米。

栖息环境

渤海马主要产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惠民、昌潍、烟台三地区和潍坊市沿渤海各县,以广饶、寿光和垦利三县为中心产区。在产区的西部各县,如无棣、沾化、垦利、广饶、寿光、昌邑及广北农场、垦利马场等农牧马场,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的西南岸。由于黄河在此多次变迁入海,而形成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5~10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7~12.9℃,无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产区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棉花等各种作物,农副产品丰富。

农民有种植苜蓿的习惯。近海处有4百多万亩的滨海草场和盐碱地,生长芦苇、羽茅等多种天然牧草,适于牧马。产区东部沿胶东半岛的掖县、黄县、蓬莱、文登、荣城、莱阳各县及掖县土山牧场,地处胶东丘陵地区,近海处也有小块平原,气候温暖,雨量较西部稍多。农业、林木、果树及捕捞、编织等业均很发达,农民经济收入较高,运输任务较重,马匹是产区农耕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之一。

生活习性

渤海马适应性较好,耐粗饲、抗病性强,主要以舍饲和拴系放牧为主。饲养管理中粗料以青草和谷草干草为主;精料包括玉米、麸皮、豆饼、高粱等,日喂量2〜3kg。除白天饲喂外,夜间进行补饲。

分布范围

渤海马主要产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惠民、昌潍、烟台三地区和潍坊市沿渤海各县,以广饶、寿光和垦利三县为中心产区

繁殖方式

渤海马比较早熟,性成熟年龄1〜1.5岁。公马3岁开始参加配种,一般可繁殖利用6年。母马一般饲养条件下2岁开始配种,良好的饲养条件下1.5岁开始配种。发情季节多集中在4〜8月份,发情周期21天,持续期7〜8天,产后5〜12天第一次发情;妊娠期330天,一年产一胎或三年产二胎,年平均受胎率55%,终生产驹8〜10匹。采用人工授精时母马受胎率为70%,每匹公马配种母马为20匹左右。幼驹初生重公驹51.3kg,母驹53kg;幼驹断奶重公驹150kg,母驹120kg。

种群现状

2006年末主产区东营市共存栏渤海马112匹,其中公马15匹、母马97匹。山东省全省渤海马总数不足500匹,已处于濒危状态。

渤海马生长发育快、繁育性能好、遗传性能较稳定,曾是济南军区军马场培育军马的主要品种。n

今后应加强渤海马的综合利用,一是逐步恢复建立渤海马良种繁育场,做好渤海马的保种工作;n

二是加强渤海温血马的培育工作,实现由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变中马种的适应性转变;n

三是建立马保护、开发、利用的完善产业体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