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校内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馆舍由连成一体的东西两部分组成。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8万平方米,设置阅览座位2000席。清华大学图书馆近年每年订购中外文图书近5万册。到2012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约有446.2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图书外,馆藏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有56万馀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3103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1.6万多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464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6.5万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640.9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约有235.5万篇。
    中文名: 外文名: 简称: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清华大学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师: 中文名称:清华大学图书馆 成立时间:1912年 规模:文献274万多册 馆藏精品: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性专著 开放时间:8:00~22:00 所在地:北京 类别:文化宗教

基本概况

至1990年底,馆藏240万册,包括期刊合订本近30万册。另收藏缩微平片5.7万件。每年新入藏图书6~8万册(其中外文图书约1.2万册)。1990年订购报刊5349种,其中外文报刊2900种。该馆重点收藏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性专着、专业学术性刊物、会议录、各种参考工具书、文献检索工具书等。80年代末以后还系统收藏国外著名大学理、工、经济管理等学科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博士论文缩微平片等资料。外文期刊中,有自创刊号起完整收藏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英国伦敦数学学会会刊》、《化学文摘》、《物理文摘》、《工程索引》等近200种重要期刊。馆藏古籍约2万种,30万册,其中善本书约2000种、2万馀册,以工程史料、专题性文集、地方志等为多。

该馆设有采访部、编目部、典藏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情报与参考部、自动化部、技术服务部、文献检索与利用教研组、外国教材中心图书室以及馆办公室等。有工作人员154名,其中高级职务19人,中级职务39人。每周开馆70小时;各阅览室全部开架阅览,中文图书大部分开架外借,年外借量70馀万册,阅览人数70万人次。为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该馆还设有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终端,可联机检索"戴罗格"(Dialog)系统各文档,接受定题服务。

该馆从1987年开始积极开展计算机管理的研究和试验,配置了微机-光盘编目系统,基本实现西文编目自动化处理;引进了K670/40计算机和图书情报综合管理系统软件,有力地推进了该馆自动化的进程。该馆研制的《中国高校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文献数据库(CUJA),有国内300多所大学参加,并在美国“戴罗格”联机情报检索系统中建立了试验文档,可供世界各地联机终端检索利用。

该馆是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机构会员,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活动,广泛开展资料交换,并与北京市各馆进行书刊互借。

历史沿革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馀席。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馀册。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馀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馀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馀3千馀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馀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馀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馀册。但所幸的是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馀册。

十年"文革"中,图书经费大大压缩,许多珍贵书刊停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万幸的是,由于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尽力保护,使既有馆藏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迅速发展。清华大学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学科调整,逐渐恢复理科、文科等院系,重新扩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藏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0年已达250万册(件)。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新馆由清华大学关肇业院士设计,与老馆浑然一体,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馀席。进入九十年代,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

先后引进了ILIS、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自1998年以来,图书馆在继续增加印刷型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至2003年底,馆藏总量已经超过300万册(件),文摘索引类二次文献已基本复盖学校现有学科,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16个,设置阅览座位2000馀个,每周开放时间84小时,实行开放式借阅一体化服务,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图书馆为学校校园网的三个核心交换结点之一,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普通阅览室配备了大量的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大部分公共区域都可以无线上网。读者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的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自行预约和续借图书。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参考咨询工作日益活跃,图书馆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密切与各院系的联系,针对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主动开展服务工作。设立信息服务中心,承办课题查新、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师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本馆没有的信息资源。自1999年以来,学校又相继建立了人文学院分馆、经管学院分馆、法学院分馆、建筑学院分馆、美术学院分馆等专业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藏均实现了与学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对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数字图书馆课题研究。

紧随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向着建设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组织机构

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制定了队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变革。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员素质与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目前,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超过240人,其中正式编制人员稳定在160人左右。正式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超过30%,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约占70%,拥有高级职称人员约占30%。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建设目标,图书馆正在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一个具有良好的业务研究和学术研究氛围、有良好的团结和谐的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建设一支具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背景和业务层次的能够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发展目标要求的工作人员队伍。

办公室

协助馆长处理和协调图书馆日常事务和各部门业务。

资源建设部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跟踪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按照总馆文献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采访原则、年度预算完成各类型文献的采选、订购、验收和加工、财务处理等工作。

编目部

承担图书馆各类型文献的整理、编目、典藏等任务;承担分馆书目数据加工任务。

特藏部

负责收集清华各类特藏资源,开展特藏文献的服务与相关研究。

流通阅览部

提供中外文图书的外借服务,以及中外文图书、报纸、部分中文现期期刊、1977年以前过期期刊的阅览服务。

信息参考部

提供参考咨询、读者教育与用户培训、学科服务、期刊/工具书/电子资源阅览、电子资源导引与推广、科技查新与代检代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文献计量分析等项服务。

系统部

为学校广大师生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信息提供基础环境和保障,为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读者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为面向全国服务的学术镜像站群提供日常维护和安全运行。

数字化部

承担本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任务及其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工作。以数字图书馆实验项目的建设为先导,对各类型的数字资源进行集成、组织、制作、管理并提供服务,促进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效、合理地向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转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总务部

保证图书馆馆舍整体完好,保证各类用电设备正常运行,负责图书馆的安全和卫生,为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提供后勤保障。

技术服务部

利用现代化文印设备和技术为读者在图书馆学习提供文献资料的加工服务,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要求。

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

古文献保存、整理研究,提供古籍的查阅和相关咨询服务;中国科技史研究和教学,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建设

总馆情况

到2007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已超过344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图书外,馆藏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19万册;期刊合订本近49万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3.8千馀种;本校博、硕士论文7.3万篇;缩微资料2万种;音像资料和多媒体光盘2.5万馀件;各类数据库380馀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4.4万馀种;中外文电子书近114万册;中外文电子版学位论文81万篇。

特色资源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批颇具特色的馆藏,其中包括:

古籍

图书馆珍藏有中文古籍28,000馀种、230,000馀册,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者1,885种、孤本425种。这些馆藏古籍文理兼优,四部咸备,在海内外古籍界有一定的影响。

清华文库

主要收藏清华学人(包括曾在清华任职的教师、工作人员和历届校友)的个人学术着作;清华自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其他内部或对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种有关清华人、事、物、历史等的书籍资料等。

清华学位论文库

包括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部分毕业论文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所有纸本学位论文,均已完成数字化,面对全校读者提供电子版论文的服务。

“保钓、统运”资料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一批中国台湾、香港留学生发起了以“保卫钓鱼岛”为中心的爱国运动,历经十年之久。由当年参与保钓运动的人士捐赠我馆的。这批史料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这段历史。

科恩图书室

该图书室收藏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科学哲学大师罗伯特·科恩捐赠给我馆的私人藏书21,000馀册,其中包括从出版至今共计250卷的《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Vienna Circle Collection》、共计350卷的《Syntheses Library》,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及艺术建筑领域类的图书期刊。

波尔文献室

尼耳斯·亨利克·戴维·玻尔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是原子结构学说之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因其学说已被历史证明是现代原子学说和量子力学的起点,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伟大人物之一。清华校友戈革先生是12卷《尼耳斯?玻尔集》的独立汉译者,为此获得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文献室陈列展出的诸多珍贵文献、照片、物品,是戈革先生几十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在国内乃至亚洲亦属珍品。在他去世两年后,于2009年7月由其女戈疆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以成立玻尔文献室。

社会名人捐赠

包括国际知名记者爱泼斯坦先生的藏书在内的诸多国际友人、政府政要的捐赠。

地方志

自本世纪初开始,清华图书馆大力收集各地方志,已收藏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志1500多册。

工艺美术特色资源

清华美术图书馆特色馆藏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陶瓷;古今名家书法绘画;明清古典家具;明清及现代染织刺绣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各类作品;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及民间工艺品等。

特色资源数据库

自上世纪末以来,清华图书馆一直在开展馆藏数字化工作,已建成可提供在线阅览的自建数字化资源主要有:

清华大学学位论文服务系统;

清华大学学生优秀作品数据库;

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包括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中国机械史数字图书馆、中文数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水利史数字图书馆);

清华大学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

校内其他特色资源网站

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了维护广大读者的公共利益,保持图书馆良好的环境和秩序,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结合图书馆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校内读者凭本人有效图书证入馆;校外读者按规定办理手续后入馆。

第三条:清华校友凭校友总会发放的“校友卡”或毕业证(或复印件),并附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可进入校图书馆,在馆内阅览图书馆资源。

第四条:注意防火安全,严禁在馆内任何地方吸烟。

第五条:读者可携带非酒精类饮料(置于防溢出容器内)入馆,不可携带有气味食物、外卖盒餐等入馆。按照相关要求,在规定区域内食用或饮用,保持馆内整洁卫生,遵守垃圾分类要求。

第六条:保持馆内安静,入馆将手持电话置于静音状态,阅览区内请保持安静。

第七条: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齐。

第八条:加强公德意识,勿用物品占用阅览席位。

第九条:爱护书刊资料及一切公共财物,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

第十条:不得在馆内随意从事影响读者学习的活动,如采访、拍摄、发放问卷等。如有相关需求,请提前联系图书馆综合办公室。

第十一条: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第十二条:对违反上述规定者,将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报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图书馆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图书馆党政联席会通过之日起开始施行。

开放时间

图书馆主页:24小时全天开放馆藏目录查询系统:24小时全天开放

图书馆开门时间:

周一至周日:8:00~22:00(法定节假日除外)

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清华大学图书馆100084

乘车路线:清华大学:乘375,319,749,726,331到清华园下车。

馆长接待日:每周二下午,新馆大厅总咨询台,馆长倾听您的心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