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中学

淮阴中学

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江苏省淮阴中学,创建于1902年。[1]1953年,经中央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14所重点中学之一,1990年通过省合格重点中学验收,2000年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03年转为省四星级高中。初建之时为江北大学堂,是一所遵旨设立的高等学校,在省内外很有声誉。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江北大学堂逐渐演变为师范学校,此后,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师范学校与淮阴中学两者交替向前发展。淮中百年的艰难发展,积淀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出四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分布在国内外各个工作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中文名:江苏省淮阴中学 外文名: 简称: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 博士点: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进德修业 弘毅笃行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师: 英文名:Huaiyin Middle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 别名:淮中 创建时间:1902年 类别:公立中学 现任校长:张元贵 所属地区:淮安,江苏 荣誉:首批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简介

学校层次

江苏省首批五星级高中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中国百强中学

校风教风学风

校风:文明,团结,奋发,求实(School Spirit: Courtesy, Unity, striving, Progressiveness)

教风:博学,严谨,热忱,创新(Teaching Style: versatility, Precision, Sincerity, Innovation)

学风:勤学,多思,立志,成才(Learning Style: Diligence, Thoughtfulness, Perseverance, Success)

历史沿革

淮阴中学的前身为江北大学堂——两江总督张之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其任内奉旨设立,在省内外很有声誉。江北大学堂旧址,在现今淮中老校区北院,为清末科举考棚即考试院改设。省立第六师范时期和省立淮阴中学确立之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先生曾就读于此。至1932年改设为省立淮阴师范时,“校舍占地30余亩,有12开间楼房二幢、16开间楼房一幢,平房一百数十间”,与当时全省同类学校相比,办学条件较为优越。1934年,又将学校外围房屋收买;1935年,在女生操场北面又建楼房一排。至此,学校建设规模保持到解放初期。

1953年

淮阴中学经中央教育部批准,成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14所重点中学之一。按省重点中学标准发展规模,在扩大北院的同时,开辟了南院,建成南北两院;又在环城路外建设西操场。学校总面积扩至102亩。南北院建教学楼5幢、实验楼1幢、能容纳千余人就餐的餐厅1幢,同时改建了北院一批楼房。如此建设规模30年未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布局不断调整,把南院建成教学区,并重视南北两院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经不断改造,使位于古运河畔、清晏园旁的淮中校园,景点错落有致,景色秀美怡人,文化氛围浓郁。近10年来,学校进行教育设施的现代化建设,投资5400多万元新建17幢教育教学用房又投资1400多万元添置了高标准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形成了以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校园网、江苏名校网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格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老校区已不能适应淮中高规格的现代化发展。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建设淮中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淮安市清浦区富春花园以东、天津路以西,北至解放东路,南临延安东路,占地面积为260亩,总投资达1.6亿元。现代化、高质量、花园式的新校区于2002年8月建成,9月份实现高中部搬迁,为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1990年

淮阴中学通过专家组的评估验收,先后成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2000年学校顺利通过江苏省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评估验收;2002年,学校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2003年学校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一流名校,培养更多的具有个性特长、和谐发展的“四有”新人的奋斗目标;2008年淮阴中学与澳大利亚Canning College共建友好学校。

办学条件

办学设施

校园面积:173333平方米,合260亩生均面积:51.76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78346.5平方米生均面积:23.3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0158.6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23.94平方米,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1084平方米住宿舍生均面积:14.6平方米

篮球场:8片

跑道:400米

教学教辅用房面积(合24675.13平方米)

体育卫生用房(合3328平方米)

生活用房(合24089.5平方米)

师资力量

1990年,淮中实行“导师制”,重在培养一批骨干教师;1995年实施名师工程,重在培养一

江苏省淮阴中学有特级教师10人,受国家级表彰9人,受省级表彰14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有专职教师212人,具中、高级职称教师129人,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30多人。2000年,学校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称号。

教学成果

淮中百年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注重延聘名师执教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当代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校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提高年轻教师素质。1990年起,实行“导师制”,重在培养一批骨干教师;1995年起,实施名师工程,重在培养一批专家型、科研型教师;目前,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并用教师的现代素质要求,整体提高教师素质。1990年以来,学校有特级教师10人,受国家级表彰9人,受省级表彰14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

现有专职教师212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129人,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30多人。2000年,学校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师群体称号。

1993年以来,淮中进一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在实际工作中以科研为先导进行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做到融管理与科研为一体、教研与科研为一体,并结合学校实际设立研究课题。

2000年,有2个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34个校级课题先后结题。学校“八五”省级课题《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九五”省级课题《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最优化研究》,都以丰硕的成果完满结题,《上海教育》、《中国教育报》、《成才导报》等报刊杂志都曾刊登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淮中教育科研情况,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这10年间,淮中两次在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早在1994年就被授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校长风采,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改革,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完善课程结构,开足必修课程,开设选修课程,丰富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为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了“分层次教学”模式,实施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计划。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科技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话剧节”、篮球赛等自主活动层出不穷。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先生在此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李阳英语班。

十多年来,各教研组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有1000多人次的学生在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中获奖。近几年高考本科录取率稳定在90%左右,重点大学录取率稳定在65%左右,学校涌现一批特优生,包括三名江苏省文科状元。2002年——2007年间共计有66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高考单科成绩进入全省前10名。2008年淮阴中学高考再传捷报,3人进入全省文科前十名,24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50余人被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名校录取。

1193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统招二本以上上线(语数外、选修科目双达线)1089人,本科达线率、重点大学录取率均创历史新高

学生成绩

有1000多人次的学生在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中获奖。高考本科录取率稳定在90%以上,重点大学录取率稳定在65%左右。学校涌现一批特优生,继1986、1987年两名学生分别获得江苏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后,又有两名学生分别获全省高考文科第一、二名,2002年、2003年有30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高考单科成绩进入全省前10名,还有一些学生被清华、北大破格提前录取。2011年高考,一本达线917人,二本以上达线1127人,总参考人数1250人,清华北大共28人。

2012年高考,一本达线902人,二本以上达线1208人,400和390以上人数江苏省排名第二,清华北大21人。

2013年高考,一本达线992人,二本以上达线1323人,400和390以上人数江苏省排名第一,录取清华北大17人。

2014年高考,一本达线1002人,二本以上达线1368人,录取清华北大15人。南大录取46人,居江苏所有中学第一。

教师成绩

2000年,有2个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34个校级课题先后结题。学校“八五”省级课题《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九五”省级课题《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最优化研究》,都以丰硕的成果完满结题,《上海教育》、《中国教育报》、《成才导报》等报刊杂志都曾刊登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淮中教育科研情况,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淮阴中学两次在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早在1994年就被授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我校获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苏北片)体育道德风尚奖。

魏清老师获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

王新凤老师获2007年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万伯宏老师获2007年市模范教师。

蒋鼎宏老师获2007年市优秀教师。

罗会元、林莉、谢沛涛、刘学飞、颜海红、蒋鼎宏老师分别获2007—2008年度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教师。

沈慧老师获淮安市首届语文、数学、英语、幼教学科优秀青年教师。

周长海、庄泓、李家龙老师分别获2006-2007学年度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优秀班主任。

张东风老师的《一份没有发出的试卷》刊登在国家级期刊希望月报》2007年7月,总第138期;《高中物理必修1易错题分析——质点的运动》刊登在(CN32-0078)《时代学习报》2007年11月26日总第286期。《对“力的分解”一节的教学思考、探究和实践》、《电压源、电流源等效变换电路再研究》同时获江苏省物理学会举办的中学物理教学、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论文优秀论文一等奖;《“力的分解”教学思考、探究和实践》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二等奖。在淮安市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师素质大赛评比中获二等奖。

胡永老师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与运用》发表在(ISSN1673-1301CN41-1368/G4)《试题与研究》2007年9月。

张锋树锋老师的《怎样使考后谈话更有成效》出版在《德育报》(邮发代号:21-85)2007年11月5日。

周军老师在2007年江苏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课评比中获一等奖。《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获2006年江苏省高中历史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三等奖。《对历史新课程背景下导学式学案的设计思考》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论文一等奖。

谢沛涛老师的《2008考生面对的是“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在此背景下如何备考指导课》获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教师执教课一等奖。

王爱娟老师的《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在江苏省德育课件征集和评比活动中获中学组多媒体课件类一等奖。

林莉老师的《2008江苏高考增设新题型“任务型阅读”专题课》获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教师执教课一等奖。《运用多元理论整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获2006年江苏省中小学英语优秀论文二等奖,同时获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用好Task,培养综合语言技能》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

刘学飞老师的《屈原列传》获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执教课一等奖。

颜海红老师的《屈原列传》获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执教课二等奖。

范春玲老师的《细胞的增殖》(高中生物)获200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二等奖。

李理老师的论文《“大胆放手探究有度”——对<力的合成>的教学反思》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江苏省二等奖。

顾士明老师的论文《实现高三物理习题讲评高效的思考》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江苏省三等奖。

姜玉斌老师的论文《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学设疑的有效策略》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江苏省三等奖。

庄泓老师的《自由的天地如何自主——谈自习课的有效利用》获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2007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调查与分析》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我的地盘我作主?”沟通从现在改变》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

杨俊玲老师在淮安市2007年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金属与水反应”实验探究课的创新案例》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论文三等奖。

高文静老师在2008年淮安市中学物理中、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夏军老师的论文《新课程标准下改革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策略》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一等奖;《“电阻定律”教学设计》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一等奖。

王娟老师在淮安市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师素质大赛评比中获二等奖。《浅议物理后进生的转化》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物理论文二等奖。《解读新课改下的“好课”》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一等奖;《“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教学设计》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二等奖。

王刚老师的论文《<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实施策略》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一等奖;《<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创新教学设计》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一等奖。

李晶老师的论文《浅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二等奖。

张成宝老师的论文《浅谈如何做好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二等奖。

张静老师的论文《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巧妙证明》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二等奖。

陈利军老师的论文《寓美于物理学之中》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高中组淮安市二等奖。

张勤老师的《“变压器”的教学设计》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一等奖。

于广波老师的《“电场强度”教学设计》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一等奖。《新课改模式下的高三物理复习的一些思考》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物理论文二等奖。

郑元元老师在2007年淮安市中学物理创新大赛评比中获高中组一等奖。《“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的教学设计》获2006年中学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组市二等奖。

李小芬老师的《让英语语法课生动起来——一堂定语从句的教学案例》获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

裴启翠老师的《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教材》获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

左红华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案例——记号汇教学》获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

钱正明老师的《提高学生完型填空解题能力策略研究》获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赏识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获2006年淮安市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在淮安市第二届高中英语教师听力竞赛中获一等奖。

吴菊红老师的《浅谈如何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教学》获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关于提高高中生英语课堂效益的几点思考》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

魏平老师的《牛津高中英语Task教学之我见》获2006年淮安市高中英语论文二等奖。

马玉莹老师在淮安市第二届高中英语教师听力竞赛中获一等奖。

袁莹老师在淮安市第三届高中英语教师听力竞赛中获一等奖。

沈培老师在淮安市第三届高中英语教师听力竞赛中获二等奖。

陈国华老师的《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英语论文一等奖。

周其霞老师的《新课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论文一等奖。

周志老师的《加强教师反思,推进历史新课程》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论文二等奖。

姜艳老师的《浅谈新课程模块设计下历史课学生学法的指导》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论文三等奖。

戴雪丽老师的《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地理论文一等奖。

陈凯老师的《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地理论文二等奖。

李治球老师的《高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初探》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地理论文二等奖。

李靖老师的《浅谈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有效地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地理论文二等奖。

赵玮老师的《议新课改之高中地理课堂活动》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地理论文三等奖。

张云老师的《巧用“等效法”解决物理问题》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物理论文一等奖;同时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

张明兵老师的《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要求》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论文二等奖。

季杰老师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情景支架的实践》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化学论文三等奖。

周怀春老师的《生物教学中的一次“革命”》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学生物论文三等奖。

于斌老师的《实践思考感悟——江苏省淮阴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三年来的调查与分析》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体育论文一等奖。

周晓建老师的《思考与转变》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体育论文二等奖。《竹竿舞》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设计体育设计二等奖。

罗大伟老师的《如何上好高中美术课》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美术论文三等奖。《吴冠中的绘画艺术》获2007年度淮安市优秀教育教学设计美术设计三等奖。

邓莹老师的《浅谈多种媒体资源对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质的帮助》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同时获淮安市2007年度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一等奖。

胡有红老师的《高三生物复习的对策与思考》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卢连伟老师的《两分钟学会对染色问题的彻底处理》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王军成老师的《独立与合作——新课程理念下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朱姝老师的《由“不讲比讲更好”引发的对“非智力因素”的点滴思考》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分期付款》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

颜金花老师的《新课改下青年教师成长问题及对策之我见》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周怀春老师的《生物教学中的一次“革命”》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等奖。

袁阳梅老师的《关于唐诗宋词的思考》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三等奖。

孙立祥老师的《生态工程实例》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蒋永茂老师的《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获淮安市教育学会2007年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丁菲菲老师的《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获2006年淮安市历史学科高中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二等奖;《“踏马归去马蹄香”浅谈中学历史新模式》获2006年淮安市中学历史学科论文二等奖。

王红光、石践、吴英贤、涂春凤、张玉群、赵静、袁阳梅、乙江容、陈小静、邢瑛、黄海霞等老师获“镇中杯”江苏省第七届高中生作文大赛指导奖。

陈桂年老师在淮安市首届中学生暨第23届星级高中田径运动会中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