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

凉州区

甘肃省武威市辖区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平均海拔1632米。凉州,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5年,武威县改为县级武威市;2001年,县级武威市改为凉州区;1986年,原县级武威市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有449个行政村,聚居着汉、回、藏、满等25个民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凉州区常住人口885277人。[1]2019年,凉州区实现生产总值314.43亿元。
    中文名:凉州区 外文名:LiangzhouQu 别名:姑臧、休屠、西凉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甘肃省 地理位置: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 面积:5081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8个城区街道办事处(2020年8月) 政府驻地:东大街街道 电话区号:0935 邮政区码:733000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白塔寺、天梯山石窟、雷台汉墓、武威文庙 机场: 火车站:武威站、武威南站 车牌代码:甘H 地区生产总值: 人口:885277人(截至2020年11月常住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314.43亿元(2019年)

建制沿革

凉州由来

西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姑臧。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6月,重置雍州,武威郡为雍州州治,领14县,为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宣威、仓松、鹯阴、祖厉、显美、左骑千人官。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近代凉州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凉州连续发生了地震、水灾、旱灾、兵灾和瘟疫等天灾人祸,凉州人民也遭受了历史上最为沉重的苦难。

现代凉州

从1953年起,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里,伴随着国家发展的总旋律,凉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以治水必改土为中心,蓄、引、提并举,田、水、园、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电线路基本上通村入组,农、林、牧、副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商口粮基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交通运输、商业贸易有了显著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和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历史性变革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2018年10月10日,经甘肃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省政府批准18个县市区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凉州区位列其中。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凉州区下辖9个街道,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分别是东大街街道,西大街街道,东关街街道,西关街街道,火车站街街道,地质新村街街道,荣华街街道,宣武街街道,黄羊河街道,黄羊镇,武南镇,清源镇,永昌镇,双城镇,丰乐镇,高坝镇,金羊镇,和平镇,羊下坝镇,中坝镇,永丰镇,古城镇,张义镇,发放镇,西营镇,四坝镇,洪祥镇,谢河镇,金沙镇,松树镇,怀安镇,下双镇,清水镇,河东镇,五和镇,长城镇,吴家井镇,金河镇,韩佐镇,大柳镇,柏树镇,金塔镇,九墩镇,金山镇,新华镇,康宁镇,九墩滩指挥部,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区政府:区人民政府驻东大街。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截至2020年12月,凉州区土地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22公里,南北宽约90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7.46亩。

地形

凉州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气候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凉州区常住人口为101.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28%,比上年提高0.9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51.4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72%。

截至2020年8月,全区总人口103.53万人。有民族38个,人数较多的有汉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凉州区常住人口885277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凉州区国土总面积4873.85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8.629亩,人均耕地1.88亩。区内土地包括:农用地20.63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4.16%、1.54%、2.81%、13.46%和0.38%;建设用地为3.415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未利用地为24.687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65%。

光热资源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各类植物进行光全作用和积累养份,并为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水资源

2019全年水资源总量10.8亿立方米,年末3座重点水库蓄水总量0.4559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7.88%。2019年全年总用水量8.707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8%。其中:生活用水0.526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3674亿立方米,增加1.49%;农业用水7.0655亿立方米,增加8.71%;生态用水0.7484亿立方米,增加13.35%。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276.44立方米/万元,下降1.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5.1立方米/万元,下降4.7%。人均用水量859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2月,已发现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硅石、花岗石、地热水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种,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在西北占据优势。除煤的开采规模较大,有一定的历史,其余均属近年发现。我区煤炭资源初步探明储藏量约8400万吨,其中设计可开采储量约为1700万吨,年开采量近年均为30万吨左右,开采回采率为82%,实际回采率为70%,煤炭主要有无烟煤和有烟煤。

森林资源

凉州区森林总面积78.06万亩,森林覆盖率0.13%。全区森林覆盖率略高于全省水平(9.9%),低于全国(18.21%)8.08个百分点。森林面积按林种分:农田防护林18.03万亩,防风固沙林39.26万亩,水源涵养林7.57万亩,经济林13.2万亩。

生物资源

凉州区以小麦、大麦、谷子、玉米、高梁、洋芋、大豆等为主的粮食作物多达17种,油菜、葡萄、胡麻、甜菜、西瓜、白兰瓜、苹果、蔬菜、大麻、纤维亚麻、葵花籽、烟叶、发菜等经济作物有50多种;乔灌类植物多达170多种,用材树50多种;野生植物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85种,大部分分布在田埂地头;动物有270多种,其中野生动物57种;野生鸟类178种。

政治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

鞠毅

区委副书记、区长

高加志

资料时间:2020年2月

领导干部

经济

综述

2019年,凉州区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4.34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82.37亿元,增长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954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23.7:17.8:58.5调整为24.7:17.3:58。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74元,比上年增长8.8%,净增257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1元,比上年增长8.9%,净增1257元。

第一产业

2019年,凉州区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8.77亿元、增长5.34%。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61.22万亩,比上年下降9.7%。其中: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18.14万亩,下降1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08万亩,下降7.2%。全年粮食总产量61.21万吨,比上年下降7.36%。其中,夏粮产量17.55万吨,秋粮产量43.66万吨。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1个,累计达到204个。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3.87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3%。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0.18万吨,下降14.27%。

第二产业

2019年,凉州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下降8.1%,集体企业增长263.1%,股份制企业增长3.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企业增长12.6%。轻工业增加值下降3.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15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2.37%,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54元,产品销售率98.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73.6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消费能源58.26万吨标准煤、增长3.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82吨标准煤、下降0.3%。工业用电量8.6亿千瓦时、增长25.6%。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1亿元,增长50%。

第三产业

2019年,凉州区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8.3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80.34%。房屋施工面积增长7.75%;房屋竣工面积增长249.65%。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9.9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9.89%。全年工业在建项目41项,完成投资增长45.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1.2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0.75%。民营企业参加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民间投资增长44.33%。全年农村危房改造63户;实施棚户区改造3033套(户),基本建成3033套(户)。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8项,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5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8.0%。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44亿元,增长8.2%,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8亿元,增长8.6%;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8亿元,增长7.4%。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8.21亿元,增长6.7%,商品零售103.01亿元,同比8.4%。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63.79亿元,增长6.5%,其中,批发业销售额62.02亿元,增长3.3%;零售业销售额101.77亿元,增长8.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2.78亿元,增长13.2%,其中,住宿业营业额5.18亿元,增长8.2%;餐饮业营业额37.6亿元,增长13.9%。全年进出口总额8899.7万元,同比增长34.11%。其中,出口为5545万元;进口为3354.7万元。全年全区大口径财政收入30.19亿元、比上年下降1.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4亿元、同口径增长3.02%。其中,税收收入7.54亿元、下降10.08%;非税收入5.2亿元、下降3.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88亿元、同比下降5.8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45.45亿元,增长14.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59.95亿元,增长16.5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12.12亿元,增长3.98%。金融存贷比达到79%,比上年降低9个百分点。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6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5%;旅游综合收入92.45亿元、增长31.1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89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2万美元。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9年,凉州区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争取立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认定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3家,争取省、市、区科技创新扶持资金1257.4515万元;申领省级科技创新券130万元;指导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登记技术合同103份,技术交易额达5.42亿元,比上年增加3.04%;选派科技特派员191名,培育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2个;专利申请受理1067件,比上年增长3.4%;授权专利640件,比上年增长39%;授权发明专利28件,比上年增长30%。

截至2020年2月,凉州区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争取省部级科技项目2项,市级星火科技项目5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5项以上,建立了院地合作示范基地。完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制度,开展“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和“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科技培训入户率达到98%以上。

教育事业

2019年末,凉州区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415所,比上年减少8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54989人,比上年减少170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7763人,比上年增加815人;中学77所,在校学生50184人,比上年减少12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58所,在校学生64698人,比上年增加1051人;幼儿园171所,比上年增加2所,在园幼儿32226人,比上年减少229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为94.30%(其中,升入普通高中比率54.23%,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比率40.0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9%。

截至2020年2月,凉州区各类幼儿园360所,小学469所,初中63所,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15.6万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99%以上;普通高中17所,在校学生26906人,入学率达65.5%;中小学教师9195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8.3%、96.2%和77.7%,比1985年分别提高33.3、85.2、32.7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211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教育机构91个,在校学生、幼儿1万多人。加大19个建制镇寄宿制中心小学和初中建设力度,年内完成41所中小学的合并工作。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和品牌学校,组建“教学、培训、科研”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集团。

文体事业

2019年末,凉州区共有文物机构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38个。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100%。全区有各类运动场所2102个,室外全民健身路径525条,新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345个;全年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4万人次;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510所,达标率96.2%。

医疗卫生

2019年末,凉州区共有卫生机构9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全区拥有床位6771张,卫生技术人员8757人。

截至2020年2月,凉州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67个,比1978年前增加211所,增长64%。其中区属科级医疗卫生机构9个,农村中心卫生院10个,一般乡镇卫生院28个,有卫生院、分院10个,预防保健门诊部14个,村级卫生所448所,个体及其他医疗机构248个。建成5个示范性重点乡镇中心卫生院和10个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

社会保障

2019年末,凉州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3332人、843571人。全区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0056人、23888人、447273人。参加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员分别达47263人、63744人、27989人。

交通运输

公路

2019年末,凉州区完成公路客运量277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58%,客运周转量192775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89%;货运量4549.5万吨,比上年增长11.4%,货运周转量138040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8%。

铁路

凉州区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武威火车站是武威铁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为兰新复线国际列车编组站和干武电气化终点站。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线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

主要铁路:兰新铁路、干武铁路、兰张高铁。

航空

兰州中川机场距武威230公里,金昌机场距凉州60公里。凉州城郊有军用机场。

历史文化

方言

凉州方言是西北方言的一种,属兰银官话河西片。

与中古音系、北京话音系有对应关系。

有27个声母,29个韵母,3个调类。声母方面,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分为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和边音;韵母方面,分为单元音、复元音和鼻韵尾韵母;声调方面,单字调有3个,双字调有7种基本变调形式。

民族

凉州是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历史上的凉州,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游牧民族争夺的重镇。传统的民族格局与不断地迁徙变化,使凉州处于一个长期的民族不稳定地区。

在凉州活动过的民族较多,先秦至汉初,有西戎、氐羌部落和乌孙、月氏、匈奴,其后有西羌、鲜卑,再后来有吐谷浑、突厥、吐蕃、回鹘、党项,这些古老的民族以及后来的蒙古族、满族,以自己的文明和生存方式影响着凉州乃至华夏历史的进程,成为汉族及藏、回、蒙、满、土、维、裕固等10多个民族的源头之一。

在凉州这个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上,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的民族俊彦,如匈奴金日磾及金氏家族、月氏安氏家族、突厥契苾何力家族、吐蕃论氏家族、蒙古吴氏家族等,他们为我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不遗余力,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民族团结融合的杰出代表。

宗教

凉州是我国早期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佛教哲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广泛深入持久。

另外,凉州还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东传的必经之地。除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凉州不衰之外,祆教、景教、摩尼教、萨满教等古老宗教在凉州也有很深的足迹。唐代凉州的祅神祠规模较大。古丝绸之路上传来的这些宗教,虽然最终只有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站稳了脚跟,它们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中国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对凉州文化而言影响则更大一些。

文化

凉州是敦煌学和西夏学的诞生地、简牍学的发源地,也无异是凉州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文物

凉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截至2020年8月,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武威文庙、西夏碑、雷台汉墓、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长城、旱滩坡墓群、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高昌王和西宁王墓、海藏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是甘肃省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简介

保护级别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夏碑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清应寺内发现。碑正面是西夏文,背面是汉文。西夏碑是迄今全国仅有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对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和西夏国名、帝后尊号、官制纪年以及当时凉州的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近乎两千个西夏文字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活“字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台汉墓

雷台汉墓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198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遗址

凉州白塔寺是萨班与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遗址,是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2001年国务院将其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旱滩坡墓群

旱滩坡墓群被誉为“东汉地下博物馆”的旱滩坡汉墓群。1972年11月,出土92枚汉代医简,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的重大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旱滩坡汉墓群由此引起举世关注,与有着两千多年旅游史的莲花山交相辉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

新石器时代、汉、晋古墓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古墓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藏寺

海藏寺寺前牌楼上“海臧禅林”四个大字,是清康熙壬申三月由振武将军孙思克而立,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来凉州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又称清化禅寺)。寺院始建年代据清乾隆年间的一块石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凉州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0年8月)

诗词

《凉州词》是千年历史陶冶下的不朽遗存,是汉风唐韵洗礼过的文字精粹,是凉州悠久灿烂的文化见证。

据统计,全唐诗有近2000首边塞诗,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的诗就有100多首。唐代以后,仍有不少冠以《凉州词》的边塞诗。

品读《凉州词》让人体会到了蕴含在凉州的文化精华,领略了浑厚灿烂、开放包容、气象恢宏、创新发展的凉州文化魅力。

习俗

简介

凉州春节社火

关于社火队的形成,凉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齐国开战,楚庄王被围困在城里,突围不得。其时正逢春节,楚庄王苦思突围之策,终于计上心来,装扮成“春官老爷”,随从侍卫扮成执事跟班衙役,御林军扮成鼓子匠,王后嫔妃及宫娥彩女等扮成蜡花女,武将文臣等扮成金刚或罗汉,后随各色臣民百姓,最后由御医压阵。楚庄王因此得以脱险。楚庄王为纪念这次脱险,就在每年春节按照以上规矩闹起了社火,其本人也被尊奉为社火队的祖师爷。

凉州元宵灯会

凉州的元宵灯会,此夜,凉州人都要出门游灯。如果遇到龙灯,则观灯者必从龙下钻过,说这样一来就沾了“龙光”。又据说龙是多子多孙的吉祥物,且“灯”又从“火”从“丁”,钻了龙灯,就可以人丁兴旺,日子红火。

凉州攻鼓子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凉州北乡一带尤其是四坝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每年正月闹社火时,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走乡串户进行表演,有时还要进行鼓子表演,叫做“会鼓子”。“会鼓子”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

石碑滚灯

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1957年,石碑滚灯曾在凉州轰动一时,并赴张掖专区参加调研,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之后,石碑滚灯便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直到1997年农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灯,重组滚灯班子。

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脱化于变文,因此二者较为相近。但变文主要吸收了印度佛经的结构形式,内容也以佛经故事为主,而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民族化、地方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讲唱文学的一种。宝卷的脚本大多是木刻版和手抄本。

半台小戏

半台小戏是流传于凉州民间的一个戏曲品种,针对于“大戏”秦腔而言,它只是一种民间小曲戏,故称之为“半台戏”。作为一个剧种,半台戏以当地的民歌俚曲为基本声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山陕眉户的曲牌声腔,另一方面逐渐引进了兰州鼓子的行腔伴奏。

部分凉州习俗

风景名胜

凉州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城。

截至2020年8月,已开发雷台景区(汉文化博物馆)、武威文庙(博物馆)、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白塔寺、沙漠公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处。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鸠摩罗什寺、凉州植物园、天乙生态园等3A级景区4处。天梯山石窟、海藏公园等2A级景区4处。

其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荒漠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凉州区清源镇入选住建部第一批特色小镇,高坝镇蜻蜓村入选农业部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荣誉称号

2017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2020年1月,入选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十强县。

2020年6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1月,被评为甘肃县域综合竞争力十强县。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