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臭氧层物质

消耗臭氧层物质

破坏大气臭氧层物质的总称
消耗臭氧层物质(英文名称:OzoneDepletingSubstances,简称ODS)科学研究证明,工业上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物质,当它们被释放并上升到平流层时,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UV-C的照射,分解出Cl.自由基和Br.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快地与臭氧进行连锁反应,每一个Cl.自由基可以摧毁10万个臭氧分子。人们把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1]
  • 中文名:消耗臭氧层物质
  • 外文名:
  • 用途:
  • 分类:有害物质
  • 英文名: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 简称:ODS
  • 法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 类型:全氯氟烃、哈龙

概述

臭氧(O3)是一种气体,是空气中的氧气在放电时或在太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变成的。臭氧层就是一种臭氧气体层,它存在于离地球表面10km~50km的大气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因而可避免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很容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也容易在化学反应中受到破坏。

危害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首次注意到人类制造的氟氯化碳类物质可能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并进一步发现释放到大气中的氟氯化碳类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平流层中经紫外线照射,氯原子会从氟氯氢原子中分离出来并与臭氧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氯;一氧化氯随即会与游离氧发生反应,生成氯原子开始下一个循环。这种反应周而复始,从而使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成千成万的臭氧分子,打破臭氧层中原有的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氟氯化碳类物质不断增多,臭氧数量急剧减少,臭氧层会变得越来越薄,结果会使更多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生物圈。

来源

其实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它几乎无处不在。冰箱、空调、电子产品、灭火器材、烟草、泡沫塑料、发胶、杀虫剂等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过程中,人们大量使用的人造化学物质很多都具有破坏臭氧层的能力。科学家把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简称ODS。

大量使用的OD$主要包括下列几类物质:全氯氟烃:主要用作制冷剂、清洗剂和发泡剂;哈龙:主要用作灭火剂;四氯化碳:主要用作化工生产的助剂和清洗剂;甲基氯仿:主要用作清洗剂;甲基溴:主要在农业种植、粮食仓储或商品检疫中用作杀虫剂;含氢氯氟烃:主要用作制冷剂、清洗剂和发泡剂。

以上这些物质破坏臭氧层的能力不同,为了便于衡量,科学家们通过科学试验为这些物质建立了破坏臭氧层潜能值(即ODP值)。哈龙是破坏臭氧层能力最强的,其次为四氯化碳,全氯氟烃,甲基氯仿,甲基溴以及含氢氯氟烃。

以上这些物质破坏臭氧层的能力不同,为了便于衡量,科学家们通过科学试验为这些物质建立了破坏臭氧层潜能值(即ODP值)。

哈龙是破坏臭氧层能力最强的,其次为四氯化碳,全氯氟烃,甲基氯仿,甲基溴以及含氢氯氟烃。要保护臭氧层,首先就要减少这些人造化学品向大气的排放。

另:两种氟立昂(即氟氯烷CCl3F和CCl2F2)能够破坏臭氧层,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物质可以放出原子氯作为催化剂,把臭氧变成氧气。

影响

当科学家认识到臭氧层的破坏和人工合成的全氯氟烃类物质有关后,臭氧层破坏问题引起全球的重视,虽然臭氧层的耗损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大量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造成的,但由此引起的灾难性影响却有可能波及全球。

整治

2012年10月19日,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与上海海关、宁波海关、黄埔海关、乌鲁木齐海关在浙江省宁波市共同签订《中国海关打击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贸易能力加强项目》。

四大海关将强强联手,提升打击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贸易的力度与能力。根据协议,四家签约直属海关将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海关打击DOS非法贸易工作方案,组织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市场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推动企业自律,设立举报热线,严厉打击DOS非法贸易行为,不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对DOS非法贸易案件立案查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