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鲈

海鲈

鲈形目鮨科动物
海鲈鱼有别于淡水鲈鱼,体型较大,分为白鲈和黑鲈。海鲈鱼体型粗而较长,鳞片十分粗糙,[1]一般身长30~40cm,体重400~1000g,下颌长于上颌,鱼嘴较尖。白鲈背部呈青灰色,腹部较白,体侧有不规则黑色斑点;黑鲈颜色较黑,整体颜色深黑灰色,黑色斑点不明显。
    中文名: 拉丁学名:Lateolabrax japonicus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 科:鮨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海鲈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海鲈 中文别名:亦称鮨 别称:日本花鲈七星鲈、花鲈、青鲈、海鲈鱼、日本真鲈 英文名:sea bass 二名法:Cuvier,1828 分布:大部分海生,见于暖带与热带浅水海域。

简介

概述

海鲈为肉食性动物,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部分为活泼的泳者,馀如石斑鱼(grouper)等则较罕动。有些种类,如产于佛罗里达的条带砂鲈(Serranellussubligarius),为雌雄同体(雌雄两性生殖器官见于同一动物体);其他如石斑鱼等,则先以一种性别成熟,然后再变性。体型变化颇大,小者长仅数公分,大者如大石斑鱼(Epinephelusitajara)与固鳞鲈鱼(Stereolepisgigas)长约2公尺(6呎),重逾225公斤(500磅)。种间与种内的颜色变化亦多,有些还可变换数种花色;幼鱼或与成鱼的体色不同,栖于深水的个体可能比栖于沿海的同种个体红得多。

狼鲈科(Moronidae)有时被视为鮨科的一个亚科(Moronidae,有时并用作鳞鲈科〔Percichthyidae〕的同义字),而包含12种左右分布在较北地区的海鲈,主要特征为两个背鳍基部相连,栖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及澳洲的温带水域。部分种类如斑纹鲈(Moronesaxatilis或Roccussaxatilis),会溯河产卵;美洲白鲈(M.americana或R.americanus)也进入淡水产卵,在若干地区甚至永远栖于某些陆封的溪流与池塘。

较著名的狼鲈包括︰欧洲狼鲈(M.labrax或Dicentrarchuslabrax),分布在斯堪的那维亚至地中海区,常见于河口;斑纹鲈,美洲著名的食用鱼与游钓鱼,体带黑色条纹,重可达14公斤(30磅);白狼鲈(M.chrysops),产于美国东部河域,体带深色条纹;美洲白鲈,产于北美大西洋岸,最大者长可达38公分(15吋)左右,重达1.4公斤(3磅)。

鮨科中具食用与游钓价值者有石斑鱼,产于大西洋西部,体呈灰、浅棕或浅黑色的黑海鲈(Centropristisstriata),以及产于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的灰鲈鱼(Petrometoponcruentaus)。

习性

鮨科中具食用与游钓价值者有石斑鱼,产于大西洋西部,体呈灰、浅棕或浅黑色的黑海鲈(Centropristisstriata),以及产于大西洋西部热带海域的灰鲈鱼(Petrometoponcruentaus)。

海鲈是一种滋味十分鲜美的鱼,它也经历着完全变性过程--从成熟的雌性变为成熟的雄性。这一变性过程通常是在海鲈5岁时进行的。海鲈有一种亚种,叫做“带状沙鱼”,它们盛产于佛罗里达水域,这种鱼能够自体受精。

饲养

海鲈,又称花鲈,是一种海产名贵经济鱼类。耐低温、最适水温为16~27℃,可自然越冬,经5个月左右的饲养,体重可达400~500克,亩产500千克,市场售价高于鳜鱼。

⒈池塘条件海鲈是一种游速快的吞食摄饵的肉食性鱼类,成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5亩为宜,沙壤土腐质,淤泥较少,池底平坦,略向排水口倾斜,水深1.5~2米,水源充足,无污染。池塘经干塘曝晒,在放养前10~15天放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隔天另加漂白粉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

⒉苗种放养海鲈苗种体长达10厘米时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放养规格力求整齐一致,放养密度为每亩1000~1500尾,同时可搭配养殖大规格的鳙鱼种40尾、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

⒊饵料投喂可用鱼糜或冰鲜小杂鱼切碎肉块喂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要搭设固定投饵点,选择位置适中地方,用竹、木跳板伸入池中水面,距池岸6~7米,这样,饵料投撒面积大。日喂3~5次,后期随鱼体长大,按鱼体重的3%~5%投喂,日投2次。海鲈不喜强光,日出和日落时摄食旺盛,投喂时应掌握“慢、快、慢”的原则。

⒋水质调节海鲈系底栖性鱼类,喜欢在清洁、溶氧量较高(4~6毫克/升)、透明度在30~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在成鱼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9~10月是海鲈快速育肥期,但也不可忽视水质的调节。

养殖技术

夏花淡化

海鲈的淡化从夏花开始,一般淡化期为7天~10天。具体作法是从沿海地区购进海鲈夏花后,放入盛有与购苗地区同盐度海水的水泥池中暂养。待其适应新环境后,每天抽掉一部分池水,然后加入等量的淡水,使其盐度稍有下降,但下降范围不得超过4‰。在此期间,要不断给水池充氧,同时适量投喂新鲜鱼肉。大约经7天~10天的淡化,鱼池水的盐度在0.5‰以下后,稳定适应两天,再将夏花鱼苗移入池塘中进行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

鱼种池选择1亩左右的池塘,水深1~1.5米。放养前半月要进行清塘消毒,注水60厘米,等毒性消失后,每亩放发酵粪肥150~300千克,7~8天后鱼苗下塘。夏花下塘密度为10~15尾/平方米。鱼苗入池后每天加高水位10厘米,直至水深1米~1.5米。下塘后,要通过人工诱食、驯饵使其逐渐转食。投饵时先用工具拍打水面,以引起鱼苗的注意,然后慢慢将人工配合饵料均匀泼洒投喂,以保证夏花都能吃饱。待海鲈个体逐渐长大,活动能力增强后,还要逐渐驯化其定点摄食。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强化培育期间,因鱼苗放养密度大,所以要特别注意水质调节,防止缺氧和水质变化,及时加注新水。夏花经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育,体长可长至9厘米,即可转入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

池塘养殖

池塘面积以1500平方米~5000平方米为宜,水池1.5米~2米。池底少量淤泥,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清整、消毒、施肥同常规淡水养鱼。每亩放养9厘米左右鱼种1000~1200尾,还可搭配尾重250克左右的花、白鲢50尾,以调节水质。海鲈性情凶猛,饵料投喂不足时会相互残杀,因此提供新鲜、适口、充足的饵料是养好海鲈的关键。成鱼养殖可以投喂鲜野杂鱼和冰冻海鲜为主,驯化好的鱼种也可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鱼种刚入池时,投饵时全池投喂,以保证所有鱼苗均能摄食到足够的饵料,2~3天后逐步减少投喂点,逐步将鱼种驯化至定点、定时摄食。

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池塘设投喂点2~3个;每天投喂2~3次,日投饵率为存池鱼体重的6%~12%,随海鲈体重的增加日投饵率逐渐减小,11个月后为3%。投饲采用抛投法,投饲技术归纳为“中间快,两头慢”,开始时慢抛少投,当鱼集群争食时快抛多投,待80%以上的鱼吃饱后应慢抛少投或停止投喂,每次投喂约需30分钟。池塘养殖期间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溶氧保持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左右,定期用生石灰化水消毒水体,改善水质。高温季节,注意保持较高水位。

网箱水产养殖

养殖网箱网目多为2.5~3厘米,网箱规格多为2米×2米×1.5米或5米×5米×2米。框架为粗毛竹,沉子用砖块结于网箱下四角。网箱设置在水位稳定、水质清新、向阳背风、无污染的水域,呈“一”字形排列,箱距2~3米,行距15~20米,箱底距水底至少0.5米。鱼种放养密度为100尾/立方米。同时,适当搭养一些刮食性鱼类,以充分利用饵料和防止藻类阻塞网眼。饲料可以膨化饲料为主,适当补充投喂少量新鲜小杂鱼,膨化料与小杂鱼比例以7:3或8:2为宜;也可以鲜野杂鱼和冰冻海鲜为主。

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类活动状况、摄食状况而定。夏、秋季水温高,日投饲率为4%~8%,而冬、春季水温低,日投饲率为1%~3%,每天投喂3次~6次。投饲技术也遵循“中间快,两头慢”的原则。日常要勤观察、勤检查、勤检测、勤洗箱和勤防病,耐心细致投饵,防止大风、洪水、污染、人为意外事故的发生。

鱼病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每月定期泼洒一次“强氯精”(0.3克/立方米),预防疾病发生,并定期调节水质。如发生水霉病,可用小苏打、食盐合剂各400克/立方米泼洒,或用2克/立方米亚甲基蓝泼洒治疗,隔天再用一次;如发生寄生虫病,以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20~30克/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治疗;细菌性疾病可用0.3~0.5克/立方米“强氯精”泼洒,同时用土霉素、阿维菌素、环丙沙星、洁霉素等拌入料内,连续投喂4天~5天。

饲养误区

误区一:养殖海鲈需要搭棚过冬。虽然冬棚虾养殖模式很成功,但是盲目用于海鲈养殖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养殖密度大,棚内空气流通不畅,含氧量低,即便经常使用增氧机仍达不到增氧的作用,因此鱼塘水体含氧量远远达不到海鲈正常生长的需求。由于长时间处于亚缺氧状态,大大影响了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导致饲料系数较高。同时,由于饲料消化不彻底,水质恶化,鱼易发病,成活率低。

误区二:提前出鱼博鱼价。海鲈放苗一般在前一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1月份左右,养殖10个月后开始出鱼,时间集中在第二年9月底到11月。

误区三:误认为“投料越多,出鱼越多”,故超量投喂。养殖户使用某品牌海水鱼料,每包饲料养出28-30斤鱼,按照当时的海鲈价格相当于每投到塘里一包饲料多赚100多元钱,使得很多养殖户在未能摸清鱼存塘量的情况下,投料过量,造成饲料浪费。出鱼的时候因为养殖效果不理想,而误认为是饲料品质下降,所以合理投喂十分重要。

误区四:养殖前期过分依赖冰鲜鱼。珠三角养殖户在养殖早期有用冰鲜鱼拌喂饲料的习惯,并将其折算为饲料包数(冰鲜鱼价钱/每包饲料的价格)一起计算饲料系数,这种计算方法显然缺乏可比性。在调查中,有的养殖户养10多亩水面投喂冰鲜鱼高达2.3万元,不但养殖成本升高,而且导致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海鲈幼鱼阶段的成活率。

误区五:养殖过程中过度依赖药物,不注重养水。海鲈对水质的要求虽然比虾低,但好的水质对其生长也是至关重要。养殖过程中适时换水,定期投放一些调水类物质和微生物制剂等可以改善鱼体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养殖成本,但是良好的养殖效果足以弥补这部分投入。

相关菜肴

配料

鲈鱼1条1000克,花生油500克(约耗150克),干淀粉100克,番茄酱50克,芥蓝菜叶2叶,香醋15克,湿淀粉10克,味精2.5克,白糖50克,精盐1.5克,肉清汤75克

制作方法:

⒈将鲈鱼去鳞,剁掉头尾,掏去内脏,洗净后剖成两片,剔去脊骨、肋骨。在鱼肉面用直刀剞上1厘米宽距、0.33厘米深的花刀,再用斜刀横剞1厘米宽距、3成切断1块菊花鲈鱼坯,按此法共切10块。

⒉芥蓝菜叶洗净,剪成菊花叶状,下沸水锅氽熟取出。肉清汤、精盐、香醋、白糖、番茄酱、味精、湿淀粉兑成卤汁。

⒊炒锅置旺火,下入花生油,烧至七成热,将鲈鱼生坯用干淀粉抓匀后下锅,炸2分钟至鱼块卷成菊花形时,用漏勺轻轻捞起,沥干油后盛入盘中,再饰配菊花叶形芥蓝菜叶。4.锅中留底油约50克,放回旺火烧热,倒入卤汁煮沸芡匀,起锅淋于菊花鲈鱼上即成。

注意

⒈生粉不能拍得太厚,以免影响酥嫩。

⒉此菜为糖醋菜型,糖醋的比例为2:1。

风味特点:

⒈鲈鱼体延长,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栖息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交界的河口产卵,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夏秋两季大量捕捞。鲈鱼自古入馔,历代古籍均有记载,《烟花记》载有隋炀帝对鲈鱼的评价:所谓金旖玉脍,东南之佳味也。

⒉"菊花鲈鱼"是福州风味名菜,形似菊花,朵朵挺俏,色泽微黄,颇为雅致,酥香嫩鲜,甜酸适口。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