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獭

海獭

脊索动物
海獭(学名Enhydra lutris),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和亚洲的太平洋沿岸。海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水中度过,游上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睡觉或者休息。由于捕猎和环境问题,至21世纪初,海獭已成为受威胁物种。
    中文名:海獭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纲: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目:食肉目 Carnivora 亚目: 科:鼬科 Mustelidae 亚科:水獭亚科 Lutrinae 族: 属:海獭属 Enhydra Fleming, 1828 亚属: 种:海獭 E. lutris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别名:海虎 二名法:Enhydra lutris 分布: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

简介

海獭(学名:Enhydra lutris)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它很少在陆地或冰上觅食,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水里,连生产与育幼也都在水中进行。大部分时间里,海獭不是仰躺着浮在水面上,就是潜入海床觅食,当它们待在海面时,几乎一直在整理毛皮,保持它的清洁与防水性。以擅于使用工具进食而著名。在加州的海獭族群又被称为南方海獭或加州海獭,阿拉斯加族群则被称为阿拉斯加海獭。

形态特征

体形

成年海獭体长1.3~1.5米,体重在30~45千克。

头颈部

海獭的头部较短而宽阔,口鼻部较为短钝。上唇与脸颊相当发达,覆有浓密的硬须。在水中活动时,它们的鼻孔和耳朵会闭合。上、下颚各长有8对牙齿。成年雄性在头部与颈部较雌性粗壮。

四肢

前掌呈圆形,海獭用它来抓取食物、理毛与使用各种用来敲开贝壳用的工具。后肢长且宽扁,趾间有蹼,像鳍,在游泳时,它们用后肢交替地扒水,产生向前的力。

尾巴

很长,约占身体的1/4,游泳时可以当舵用。

皮毛

除了鼻尖与脚掌,海獭全身覆盖着浓密的毛。它们有1层紧密、呈暗褐色至红棕色的下层绒毛,而其针毛(guard hair,用以保护下层细密绒毛的粗长外毛)较疏松,呈浅褐色至黄棕色,特别是在脸部与头部。初生幼兽有淡而呈暗黄色的毛皮,其针毛在数星期后会转为浅黄色。毛皮具有防水功能,帮助身体处于干燥和温暖状态。

生活习性

食性

海獭是食肉动物,它们吃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如螃蟹,海胆,海星和鲍鱼,以及鱿鱼和章鱼。这些动物中的一些具有硬壳,使得难以将肉放入其中。对于海獭而言,这不是问题,海獭使用岩石作为工具来破解其猎物的壳。为了捕猎猎物,已知海獭潜入320英尺深; 然而,雄性大多在260英尺深处觅食,雌性大约180英尺。海獭的前肢下面有一块宽松的皮肤,用于储存。他们可以在这个地方保留额外的食物,还可以储存最喜欢的岩石来破解猎物的外壳。

行为

海獭通常独自行动或组成小群体,有时会形成12只或以上的族群在近岸的海面或海藻床上漂浮,此时它们通常会以海藻包裹住身体或直接在海藻上躺平。虽然在食物充足与海藻丛茂密的地区,海獭多半会组成数只至数打或以上的群体,但其社会性不强,成年雄性通常会离群独自行动。海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水中度过,不过部分个体有时会爬上岩石海岸,或沙砾岸,以及冬季积雪的海滩。小海獭经常发出叫声,其呼唤母亲的叫声频率高而尖锐,就算在吵杂的岸边也可传至90米以外的地方。

海獭擅长潜水,经常潜到3~10米处活动,有时潜到50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它们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夜晚,它们能在海面上过夜睡觉。与其他海兽相比,海獭的游泳速度算是比较慢的,每小时仅10~15千米。

海獭在海面上很容易辨认,因为它们经常腹部朝上、躺在海面睡觉或整理毛皮。理毛对海獭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保持毛皮的清洁与防水性,才能使它们的下层绒毛发挥调节体温与防止热量散失的功能,这点在北太平洋与白令海的寒冷水域中特别重要。

生殖

海獭行一夫多妻制,雄海獭会在雌性与幼兽附近的水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1次繁殖季中可能会与数只雌海獭交配。在交配的过程中,雄海獭经常会咬雌海獭的鼻子;性成熟的雌海獭在繁殖季期间鼻子会充血,较老的雌性会有明显的伤痕。雌海獭终年可生产。

在加州,大多数幼兽在12月至隔年2月间生产,而阿拉斯加族群的产期则多半为5—6月。怀孕期9—10个月。仰面平躺漂浮在水面上时,海獭妈妈会喂养它们的孩子。它们将幼仔放在胸上,喂它们吃东西,并很快教会它们游泳和捕猎本领。雌性会哺育幼兽约6个月,有时可达一年之久,之后便突然断奶并遗弃它们。哺乳期间雌海獭会照常觅食,幼兽约6个星期大时即开始在浅水域学习如何觅食。

寿命

雄海獭15年;雌海獭20年。

生态功能

2012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海獭能够控制海胆的数量,而这反过来促使了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海藻的繁茂生长。由于海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捕获碳,这也意味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因此减少。

所有的气候变化模型和提出的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都忽略了动物的作用。但全世界的动物在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碳循环,实际上这可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分布范围

海獭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海水之中,具体来看在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附近,在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美国都有分布。海獭可以生活在高纬度地区,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构造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它们有很厚的皮毛,皮下还有厚厚的脂肪层,保暖作用都很显著。

保护状况

在1741年商业捕猎开始以前,海獭的分布相当广泛,估计当时的数量在150,000至300,000只之间。直到1911年由美国、日本、俄罗斯、与英国协议通过国际协定禁止捕捉海獭时,海獭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只剩下数千只。在大部分区域海獭皆回复良好,但到了1990至2000年间因不明原因而造成数个族群的数量减少。

至20世纪90年代早期,阿拉斯加族群的数量估计约有10 000只,但在90年代中、晚期于阿留申群岛一带急剧地减少,确切原因仍不明,部分科学家认为可能是虎鲸捕食的结果。加州族群数量也在下降中,1995年估计约2377只,至2000年剩约1700只。

在美国濒临绝种动物条例(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中被列为“受威胁种”,而在1977年的海洋哺乳类保护条例(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中列为“枯竭种”。它们的危机在于本身为小族群,加上受到渔网与加洲中部海岸的原油外泄污染等威胁。在20世纪80年代于加州南部曾有重建加州海獭族群的计划,但复育后野放的海獭不是回到中部加州的原居地,就是死于人为因素或失踪。同一时间,在90年代早期于圣米高岛建立了小型的自然栖地,至90年代晚期已有部分数量沿加州海岸往南移动至康塞普申角。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