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科

海燕科

隶属于鹱形目的一种
海燕科(学名:Hydrobatidae)鸟类在分类上隶属于鹱形目,全世界共有7属25种,科以下分为叉尾海燕亚科(Hydrobatinae)和角尾海燕亚科(Oceanitiane),前者分布于北半球海域,后者分布于南半球海域;两者都具有悠久而独立的进化史,它们可能分别在南、北半球进化,后又在热带重合。海燕科的鸟类都是一些非常小的海鸟。体长13~26厘米,大小和掠鸟或燕子差不多。也具管状鼻,但鼻管基部融合成一管,鼻孔开口于嘴峰正中央。体羽以深褐色为主,兼有黑色或灰色及白色。第二枚初级飞羽最长。外形似燕,尾叉形。分布于除北冰洋外的各大洋。它们和鹱科鸟类一样,主要栖息于海上。食物为小鱼、乌贼、浮游生物及碎鱼。繁殖期到海岸或海岛上成群营巢,巢置于岩石洞穴中,或在松软的地上掘穴为巢,每窝产1枚卵,繁殖期间大多在晚上活动,而且也是以小型海洋动物为食。它们和鹱科的区别除了大小和形态不同外,还在于它们的飞翔方式,它们快速的扇动两翅沿水面飞行,用脚拍水和在水面抓猎食物,也常伴随船只飞行和捕食浮游生物。[1]
  •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别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
  • 纲:
  • 亚纲:
  • 目:
  • 亚目:
  • 科:海燕科
  • 亚科:
  • 族:
  • 属:
  • 亚属:
  • 种:
  • 亚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小型海鸟,体长13至26厘米。单一鼻管位于上喙,鼻管内部仍分隔。喙细弱,尖端弯钩。嗅觉好,善侦察食物。盐腺发达,眼上方有分泌器官能排出血液中过多的盐分。翼短而宽。脚细弱,足有蹼,不适在陆上行走。飞羽暗色,体羽黑、灰或褐色,腹部为不同程度的白色,有些种类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雌雄鸟同色。

以白腰叉尾海燕为代表的北部类有2属16种,体羽黑色和白色,大部分有尖尖的翅膀,脚相对较短;觅食颇似燕鸥,从空中猛扑下去在水面啄得食物。以白脸海燕为代表的南部类包括5属9种,体羽色彩多变(一些种类具有数种色形态),圆翅;脚长,经常下垂,因为觅食时会在海面上跳跃或行走。南部类海燕的翅膀进化得更短、更圆,这很可能是为了应对南大洋的狂风。

大小量度:体长13~26厘米;翼展32~56厘米;体重25~68克。

栖息环境

栖息于全球的各大洋,除北半球高纬度的极地外,其余海域都可见到它们的踪迹。因是属远洋性的鸟类,大都生活于偏远无人居住的岩崖岛屿。

分布范围

除了咸水域和北冰洋外,海燕遍布地球上的各个海洋,在环南极洲的冷水域以及有海洋上升流(如秘鲁外海的洪堡洋流)的区域最集中。但是,有些种类仅出现于食物较少的中部热带洋区,另有少数种类分布很有限,但除此之外,其他种类的分布范围广,迁徙路线长。例如,黄蹼洋海燕在南极繁殖,非繁殖期则飞越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最后到达北大西洋的格陵兰岛。白腰叉尾海燕则相反,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水域繁殖,在赤道海域度过北半球的冬季。

中国有1属2种,分布于黑龙江流域东部和东南沿海及邻近岛屿。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