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肿

浮肿

人体疾病
浮肿是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浮肿与身体很多器官的病变有关,引起浮肿的病因很多,复杂多变。自身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行为动作等都可能引起浮肿。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
    中文名:浮肿 外文名: 别名: 原因: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 基本解释: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 拼音:fú zhǒng

释义

词语解释

浮肿[fú zhǒng]:机体细胞外液中水分积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肿胀。

英:dropsy;edema;

引证解释

虚肿,水肿。

引《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朕素有心下结气,从閒以来,加以浮肿,逆害饮食,寖以沉困。”

清·李渔《巧团圆·全节》:“还有个病妇在外,规模态度生得极好,只是面上浮肿,身子有病。”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不到四十岁的模样,身体已经发胖,脸上仿佛有些浮肿。”

分类

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特发性浮肿

有些20至40岁的女性,早晨起床后,眼睑及颜面常出现轻度浮肿,下肢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随着活动,逐渐减轻消退.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反

应性浮肿

有些人特别是高温作业或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者,受环境高温的影响,皮肤血管扩散,体液渗透并积聚于皮下组织,常在手,足等处发生浮肿.夏天过后,则自行消退.但每夏必发,反复多年.

体位性浮肿

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经前期浮肿

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以及烦躁,失眠,疲乏,头痛等症状.月经来潮时,浮肿及其他症状可逐渐消退.

药物性浮肿

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导致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对上述浮肿不必担心,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疾病所致浮肿,则需针对病情进行相应治疗

引起与现象

体内增加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时,就是浮肿。体重增加的同时,会出现眼皮浮肿、脚踝或小腿水肿。

大部分的浮肿是由肾脏或心脏疾病所引起的,不过,有时候肝病的腹水、蛋白质不足引起的营养失调或更年期障碍的荷尔蒙异常等,也会造成浮肿。

若从脸部开始浮肿,继而扩大到全身时,罹患肾脏病的可能性很高,不过也有可能是急性肾炎或肾病变。若从脚开始浮肿,则可能是心脏病、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等。怀孕后期,全身及脚都很容易出现浮肿;浮肿严重,就有可能是妊娠毒血症。以上的浮肿,用手指压,会有水分移动,形成凹陷。

若以手压也不会凹陷,仍然浮肿,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低下或药的副作用所引起的。长时间站立所造成的浮肿,不是异常现象。

出现浮肿时,要限制水分和盐份的摄取;为了能排出身体多余的水份,最好多吃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情况严重,而无法痊愈时,必须接受医师的诊断。若要服用利尿的药,必须经过医生诊断。利尿成药,要避免使用为佳。

浮肿与肾病

首先来看,肾性浮肿是怎么产生的。浮肿是机体水钠代谢障碍的产物,水钠代谢失调时,就会引起水钠潴留,超过体重10%以上时,就会出现浮肿。肾脏疾病常常因水钠滞留引起浮肿,称为肾性浮肿。

产生肾性浮肿的原因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内分泌激素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致使水分向组织间隙转移;肾炎浮肿的发生。但是在我们身边的有些病人,尽管它的肾脏因有细胞、肾脏组织已经遭到破坏,此时的肾小球滤过率也降得很低,但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比肾小球滤过率更差,没有水钠滞留,所以病人可以没有肾性浮肿的症状或浮肿很轻。

肾性浮肿发生的情况:不同肾脏疾病种类,所表现出浮肿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急性肾炎可以引起浮肿,肾病综合症发生浮肿的就更多、更严重,一些慢性肾炎综合症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少尿期也会出现肾性浮肿,而慢性肾小管疾病、慢性间质性疾病、肾盂肾炎等一般不发生浮肿。

由此可见,虽然肾性浮肿的基础都是水钠潴留和水分移向组织间隙,但由于其产生浮肿的侧重点不同,浮肿的程度也不完全一致。而这种程度的不同与肾脏病变的程度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浮肿的程度与肾脏损害的程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因肾脏病变出现浮肿该如何治疗该如何治疗?石家庄肾病医院采用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可以修复原有的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彻底清除沉积在肾小球中的免疫复合物,改善全身肾脏血管微循环,使肾脏组织逐渐恢复正常,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肾性浮肿这一临床症状,进而从根本上治疗肾脏疾病。

中医观点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n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

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载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现象。

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时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分别为完善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