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公立大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并于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和药学院。2009年浙江大学实行大部制,将医学院和药学院重组,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部。2014年浙江大学实施学部制优化改革,医学部更名为医药学部,医学院和药学院独立建院。
    中文名:浙江大学医学院 外文名: 简称: 创办人: 办学性质: 学校类别: 学校特色: 主管部门:浙江大学 所属企业: 现任领导: 专职院士数: 高职专业: 本科专业: 硕士点:9(一级学科)个 博士点:6(一级学科)个 博士后: 国家重点学科: 院系设置: 校训: 校歌: 院训: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码: 主要奖项: 知名校友:陈宜张、郑树森、李兰娟、郑树、朱预 知名教师: 英文名: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创建时间:1912年 类别:公立大学 所属地区:浙江,杭州 主要院系: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 学校地址:浙江杭州余杭塘路866号

学院概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位于历史悠久、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浙江杭州。其前身是由1912年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国人最早自办的西式医学院校)和1945年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成的浙江医学院。

1960年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1999年,在浙江大学并校发展次年,重组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

融合百年学府气韵,汇集鸿儒大师所成。学院秉承“仁心仁术、求是求新”的院训,以“仁爱、求是、创新、卓越”为核心价值观,在百年岁月长河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育人传奇,为社会培育了大量优秀医学人才。

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优势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绩卓著的一流医学院校。

延揽优秀师资,汇聚科学英才。学院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有教授及正高职人员1031人,博士生导师497人,硕士生导师1097人。

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兼职)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兼职)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含特聘、讲座、青年项目)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

不断锐意创新,培育医学人才。学院以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使命,形成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全员育人培养模式、全过程教育生态圈和全方位教学互动机制,打造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心理等十大育人平台。

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妇产科学院、儿科学院。

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公共管理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

获国家首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和首个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首批规划课程,以及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

现有在读医学生近7000人,其中本科生23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9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学院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高端谋划、深度融合、优化合作、精准帮扶,逐步实现高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大格局。

注重学科与科研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成果产出及高水平科研基地建设。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5个。

拥有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基地,包括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

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获科研经费总额等主要科研指标稳居国内医学院校前列,近二十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聚焦全球开放发展,网罗国际办学资源。学院响应国家宏观战略,围绕学校总体规划,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海外30多所高水平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国际交流格局。

组织成立有全省各地、北上广、澳洲、北美等校友机构,链接全球校友,构筑发展共同体。

百年励治苦馏香,盛世砥砺更吐芳。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进育人、弦歌不辍,不断探索医学创新发展道路,为建成世界一流医学院奏出时代最强音。

历史沿革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

以下按照年代顺序: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到浙江省立医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部共六个部分进行叙述:

前身史略

浙江省立医学院

1871年,英国圣公会在杭州创立大方伯医院(广济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

1881年,又创建了广济医药专门学校。

1912年,韩清泉等于6月1日创建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夏季即开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中国自办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之一。韩清泉为首任校长。

1913年,学校又增设药科,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1914年,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

1920年,浙江省政府拨款7万元,购刀茅巷地30余亩,建楼房3座,平房20余间,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1925年6月,因参加“五卅”运动,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2个班的学生愤而脱离学校。

1927年8月,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1928年9月,教育部长蒋梦龄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

1931年5月,由于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继续招生。

1931年8月,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2年9月,利用办校基金6万余元,筹建附属医院。次年8月,建成门诊部及附属医院新房二幢,设置病床104张。

1936年,又征购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从35亩扩充至83亩余,添建学生宿舍、膳厅、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为避免战争空袭,部分学生移至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决定各医院、学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医专决定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1938年春,迁往临海。

1939年8月,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学校改迁至天台。是时,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奉令医专停止招生,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学校再次停办。

1941年春,天台告急,学校迁至缙云壶镇,次年学校再迁回临海。

1943年,由于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的反对,浙江省教育厅被迫同意医专恢复招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夏,浙江医专开始迁回杭州。

1946年1月,第一批学生回杭州。因杭州沦陷期间,原刀茅巷校园各建筑设施均被拆毁,校舍荡然无存,只能再暂借玉泉、灵隐部分庙宇作为临时校舍,开始复课。获校友王肇康帮助,用联勤总部第二十二后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滨校区西南部分)。

1947年春,浙江省教育厅拨款,购置孩儿巷民房二座,修缮后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100张,同时,开设门诊。1947年夏,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军管会任命晏庄为军事代表,以学生7人,教师7人,组成了临时院务委员会。10月,改为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

1951年10月,政务院任命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兼任院长。

1951年,学院接办广济医院。10月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为了便利专科实习,把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省立杭州医院作为内科教学医院,浙江省立医学院接管时全院有教职工169人。

其中有专职教师46人(教授有王维松、高品璋、储镐,石华玉、朱焱、厉矞华、黄鸣驹、于达望、汪良寄、顾学裘、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吴燮灿、徐佩璜等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

兼任教师11人,教辅2人,职员(包括医务人员)85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49人,其中医本科177人,药科71人,医专科201人。全院图书馆藏书仅1265册,其中中文图书343册,外文图书922册。校舍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1946年4月,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十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费。是年初,浙江大学总校从贵州复员杭州后,医学院招进首批学生,共27名。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李宗恩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小组。筹备工作开始不久,李宗恩因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因此,推荐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筹备工作。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招生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建附属医院。

194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王季午。

1947年11月1日,在杭州银洞桥田家园九号,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为浙大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外、妇产、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等七科。

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中国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学生6届。

院系调整

1952年2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两校合并后,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17人,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黄呜驹,委员14人。

1952年3月,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周林为副院长。同年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

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

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1952年起,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1954年2月,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1954年8月,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1955年1月,成立校刊编审委员会,2月《浙医》院刊正式出版。

1955年8月,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

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

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中国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1956年5月,国务院任命王仲侨教授为浙江医学院院长。

1956年9月6日,中共浙医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党委会,周林为党委书记,杨泮星为副书记。

1958年初,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1958年12月20日,召开了中共浙医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霍亚夫为党委书记,林尧、彭祖德为党委副书记。

1958年,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改办双月刊。

1960年,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1960年,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召开了学校第三届党代会。大会选出9名新的党委成员,霍亚夫为书记。

曲折发展

1960年4月,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

浙江医科大学成立,使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4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7个专业。

在校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700人。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 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11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三个专业。

1962年暑期起,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1963年9月1日,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1968年11月,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1969年4月,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1970年7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1970年11月,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1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1971年1月,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起,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八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1973年,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1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1973年,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从1966年---1969年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属医院从未停诊。在此期间,附属医院曾组织过1千多人参加的三次大型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培训当地赤脚医生3千余名,卫生员5千余名。

从1968--1976年,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1976年后,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药学系四年。

1978年,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该校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1978年,恢复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三个阶段体系。

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该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从1978年到1982年的六年中,学校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各系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医师上教学、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学、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系毕业生的统考中,1982年与1983年均获第二名,1984年获第一名。

1983年,开始为石油部代培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学生来源为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学。

1984年1月,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干为校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金干、丁德云、姚竹秀、沈成芳为副校长,王季午教授为名誉校长。接着,对系、部,处室和附属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1984年,创建临床医学工程系,学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学。1986年学制改为五年,招生数同前。

1986年,恢复公共卫生系,学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学。

1986年调整和新建12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脑血管病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医学教育研究所。

1985年8月,医学营养系招生,学制5年。

1986年10月,召开了学校第五届党代会。出席代表260名。

1987年10月,19层三号教学大楼正式开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耗资2300万元的19层三号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1987年12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以该校12个研究所为实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

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医学院校中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该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2名新生入学。

七年制学生,头二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使其受到足够的理科基础、现代实验技术和外语等的训练,第三年回校本部继续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的学习。

1989年,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土捐资7000万港元,后又捐赠400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在杭州筹建综合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命名为邵逸夫医院。1994年5月,竣工开诊。

该医院建成后,最初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协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1993年5月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1996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成立“国家理科人才基地”。

199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为“基础医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开始招生基础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1997年5月,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传染病学、肿瘤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外科学、药理学为七个重点学科。

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自筹6000万元,共计1.2亿元),用于浙江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合并发展

1998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7月,组建成立医学院。

1999年9月,对医学专业进行调整,原7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减为4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1999年9月,增加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的培养。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成立。

2000年2月23日,陈宜张院士捐资成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每年捐资一万元奖励2位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

2000年9月,临床医学专业停招五年制,普及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硕士),共招收学生365名。

2000年10月,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SMM)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首批授权试点单位(MPA)。

2001年12月,郑树森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2月,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单位之一。

2002年10月16日,彭淑牖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02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对我院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评估,成绩良好。

2003年12月,经统计附属第一医院发表SCI论文58篇,跻身全国医院20强,排名第5位。

2004年10月,医学院成功地组织申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医学技术与疾病防控创新平台。

2004年11月,曹雪涛教授以署名浙江大学并列第一名义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1OGY》上发表论文。

2005年10月,郑树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12月,李兰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2006年2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施行了一起内镜下的胃癌剥离术,在浙江省创下了一项新纪录。通过检索该手术方法中国国内尚未见报道,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2006年12月18日,校友陈宜张院士一次性捐赠30万元,扩大了原“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的年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2009年1月12日,陈宜张院士再次捐赠20万元,扩充“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2009年10月9日,陈宜张院士又一次捐赠50万元充实“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2006年7月26日,启动了医学院整体搬迁到紫金港新院区的工作,10月30日整体搬迁基本结束。

2006年7月实施医学大类招生,医学院学生招生分医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类。

2006年9月首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的成班建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43名,采用全英文授课。学制5年半。

2007年5月,由医学院广大校友发起设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杏林学长奖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开放式基金,是年筹得基金款项112万元。

2009年6月12日,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医学部,除药学院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以外,其中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系新明确为按学校中层机构管理,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为副处级机构。

2009年7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部章程(试行)》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颁布。

2010年4月27日,何超院长荣获美国CMB杰出教授称号。

2012年5月5日,医学部重新修订了《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聘条件》,进一步规范了卫生技术系列职务晋升的要求和程序。

2012年5月6日,浙江大学医学部广东校友联谊会在广东省口腔医院成立。78级校友、广东省口腔医院院长章锦才当选会长。

2012年5月11日,陈江华教授在华盛顿荣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颁发的“国际卓越成就奖章”,成为今年全世界4位获奖者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专家。2013年5月18日,药学院迎来了百年华诞,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代表、兄弟院校和药学界各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庆典仪式。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八届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APRU)全球卫生研讨会于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2013年10月30日下午,郑树森院士被授予2013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11月,杜立中教授荣获“2013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卓越贡献奖”。

2013年12月2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和支持,浙江大学医学部控烟研究中心完成的“全球医学生控烟调查”中国报告发布会在医学院举行。国家卫计委、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国际防痨与肺部疾病联合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大学等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2013年12月,李晓明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授。

2013年12月2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的“H7N9禽流感的病原学及临床诊治研究”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3年12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的协议》,湖州市中心医院揭牌“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与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金长征共同为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揭牌。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