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

汉语汉字
洛(拼音:luò),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水名,指洛水。也指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的北洛河。后来人们也将洛阳简称为“洛”。[1]
  • 中文名:洛
  • 拼音:luò
  • 部首:氵
  • 五笔:ITKJ
  • 仓颉:EHER
  • 郑码:VRJ
  • 字级:一级字(编号:1676)
  • 平水韵:入声·十药
  • 注音:ㄌㄨㄛˋ
  • 总笔画:9
  • 异体字:洜、雒
  • 统一码:基本区U 6D1B
  • 四角号码:37164
  •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

文字源流

形声字。从水,各声。“氵”表意,是水域、水流,汇至于江河湖海的意思,甲骨文水旁多作曲线或点状,表示字义与河或水有关。“各”表声,是各自、每个、彼此不同的意思。“氵”、“各”合为“洛”,表示各个水流汇聚而成“洛”水。所以“洛”的本义为水名,指洛水、洛河。

图(3)是“洛”在“虢季子白盘”上的金文形体,而图(5)战国“上郡戈”里的金文“洛”旁的水已出现“氵”旁形,说明战国时代便已开始有隶变了。这形声字在小篆里是图(8)的形体,以后便循此发展为汉隶和现代的楷书“洛”。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例词

luò

名词

水名。洛水,洛河。发源于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本作“雒”

《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

洛神;洛女;河洛

古水名。约在今甘肃省境内。

清王筠《说文句读·水部》:“洛,一曰洛出北地归德北夷中,入河。”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

《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

洛阳的简称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下

通“络”,连络。

《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铎韵》:“洛,后魏有宦官洛济,又南凉后军洛肱。”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从水,各声。卢各切。   

说文解字注

(洛)水。出左冯归德北夷畍中,东南入渭。

左冯翊三字,当作北地二字。前志:北地郡归德下,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入河者,入渭以入河也。此揔举其源委也。左冯翊褱德下曰:洛水东南入渭。此言其入渭之处也。许之例,举源地,不举委地。然则当云出北地归德无疑矣。今甘肃庆阳府安化合水二县,汉归德地也。今陜西同州府朝邑县有怀德城,汉县也。括地志云: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於山。方舆纪要曰:洛水出庆阳府合水县北二十里白於山。东北流经废洛源县。又经保安县、安塞县、甘泉县、鄜州,又南经洛川县南,中部县东,而沮水入焉。沮水自中部县子午岭东南流而入於洛水,卽说文

从水各声。

卢各切。五部。按雍州洛水、豫州雒水,其字分别,自古不紊。周礼职方:豫州,其川荧雒。雍州,其浸渭洛。逸周书职方解,地理志引职方正同。雒不见於诗。瞻彼洛矣传曰:洛,宗周浸水也。此职方氏文也。洛不见於左传,传凡雒字皆作雒。如僖七年伊雒之戎,宣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於雒是也。淮南墬形训曰:洛出猎山。据高注谓雍州水也。雒出熊耳。据高注谓豫州水也。汉地理志弘农上雒下云: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豫州川。卢氏下云:伊水,出熊耳山,东北入雒。黾池下云:谷水,出谷阳谷,东北至谷城入雒。新安下云:禹贡㵎水,在东南入雒。河南谷成下云:禹贡廛水,出朁亭北,东南入雒。此谓豫州水也。左冯翊褱德下云。洛水,东南入渭。北地归德下云。洛水,出北蛮夷中。入河。直路下云。沮水,出东西入洛。此谓雍州水也。已上皆经数千年尚未误者。而许书水部下不举豫州水,尤为二字分别之证。后人书豫水作洛,其误起於魏。裴松之引魏略曰:黄初元年,诏以汉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魏於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变雒为洛。此丕改雒为洛,而又妄言汉变洛为雒。以揜己纷更之咎,且自诡於复古,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周礼、春秋在汉以前,谁改之乎。尚书有豫水,无雍水。而蔡邕石经残碑多士作雒。郑注周礼引召诰作雒。是今文、古文尚书皆不作洛,郑、蔡  

广韵

卢各切,入铎来 ‖ 各声铎部

洛,水名。《书》曰:“导洛自熊耳。”《汉书》作雒。  

康熙字典

古文:洜。《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力各切。

又水名。《书·禹贡》:伊、洛、瀍、涧。《前汉·地理志》: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岭山,东北至巩县入河。《山海经》: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又雍州之浸。《诗·小雅》: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注:洛出怀德。

又蜀有洛水。《山海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水经注》:洛水出广汉郡洛县漳山。

又东海郡有洛水。《水经注》: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

又洛阳,地名。《一统志》:洛阳,成周之地。汉为郡,宋初洛阳、河南二县

又洛南县,属西安府,本汉上洛。洛川县,属延安府,本汉鄜延。俱见《广舆记》。

又洛洛,水溜下之貌。《山海经》:爰有淫水,其淸洛洛。注:淫与瑶同。

又与络同。《庄子·大宗师》:洛诵之孙,闻之瞻明。注:诵,通也。苞络,无所不通也。

又《韵补》叶卢谷切。音禄。马融《广成颂》:面据衡阴,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濥以荥、洛。

《类篇》:通作雒。○按《周礼》注:汉以火德王,忌水,改为雒。魏复改雒为洛。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写“洛”字时,需注意几个要点。

要“氵”窄“各”宽,顶部“氵”低,底部“各”低。

“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

“各”,首笔撇从竖中线上端起笔;“㇇”的撇尖伸向“氵”下侧;撇、捺相交于横中线,罩住“口”;“口”上宽下窄,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wăm

先秦

王力系统

b

ǐwam

先秦

董同龢系统

juăm

先秦

周法高系统

b

jwam

先秦

李方桂系统

b

jamx

ak

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药铎

ɑk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药铎

ɑk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药铎

ɑk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l

ɑk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l

ɑk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l

ɑk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l

ɑk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l

âk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l

ɑk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四呼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开口呼

一等

次浊

卢各切

lɑk

集韵

开口呼

一等

次浊

历各切

lɑk

韵略

历各切

增韵

历各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去声

萧豪

次浊

lɑu

入声作去声

歌戈

次浊

luɔ

中州音韵

入声作去声

萧豪

叶涝

入声作去声

歌戈

叶罗去声

洪武正韵

次浊

历各切

lak

分韵撮要

阴入

第十刚讲降角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