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

沙家浜镇

江苏省常熟市辖镇
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常熟市南部,行政区域面积8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096人(2014年),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沙家浜镇人文鼎盛,文物古迹众多。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沙家浜镇随着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扶持了大面积的各类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1]
    中文名:沙家浜镇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320581108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地理位置:江苏省东南部 面积: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唐市集镇中环路145号 电话区号:0512 邮政区码: 气候条件: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 机场: 火车站: 车牌代码:苏E 地区生产总值: 所属政区: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行政区域面积:80.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72096人(2014年)

建制沿革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位于今沙家浜镇境内的法华庵筑朗城,成为乡民聚居地。后乡民东移,逐渐聚居于尤泾河及语溪狭窄处,搭桥建屋,渐成集市,旧名尤泾,又称语溪。唐代,今沙家浜镇境域常熟县属双凤乡。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现沙家浜镇西片已有横泾、洋澳、毕泽、金泽、三家村、草荡等村,隶属常熟县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莫邪里;东片唐市隶属常熟县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进贤里。

元代,都以下改里为图,莫邪里、进贤里分别改为莫邪图、进贤图。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属双凤乡四十三都进贤里、朗城里、莫邪里等。聚居尤泾河畔的乡民以唐姓居多,对尤泾进一步开发,逐渐繁荣,故改名唐市,隶属双凤乡第四十三都进贤里南一场。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昭文两县分置,境域仍属常熟县双凤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市南部,北靠虞山镇、古里镇,南接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西邻辛庄镇,西北濒昆承湖,镇域地跨北纬31°30′09″—31°34′46″,东经120°44′16″—120°53′57″,东西最大距离约15.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10公里,镇界周长约5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80.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唐市集镇中环路145号,在常熟市政府驻地东南17千米处。

地形

沙家浜镇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北部略高,其中镇域东片(原唐市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域西片(原沙家浜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最高海拔4.85米,最低海拔2.5米,平均海拔3.6米(吴淞标高),大部分农田的高程在太湖平均水位以下,每逢暴雨即患涝灾。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沙家浜镇水产品种类丰富,有鲢鱼、鲤鱼、白鱼、鳊鱼、青鱼、草鱼、鳜鱼、鲶鱼、黑鱼、鳗鱼、横钻、鳑鲏、窜条、郎季、赤眼鳟、塘鳢、河豚、泥鳅、黄鳝、甲鱼、乌龟、蟛蜞、河蟹、虾、蛙、蚌、蚬、螺、蟾等,其中河蟹、塘鳢肉质鲜美,较有名气。其他各类野生动物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等因素,种类逐渐减少。

地热资源

常熟市昆承湖东南地热勘查区面积99.12平方公里,为苏州市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区。2008年,沙家浜风景区西侧发现地热资源。沙家浜地热1号井水位在地下2758.5米深的二叠纪地层中,日涌水量超过500立方米,井底温度超过81℃,出水温度超过52℃;水中矿物含量丰富,其中氟、偏硅酸含量超过医疗热矿泉标准浓度,可命名为氟、偏硅酸、偏硼酸复合型医疗热矿水,是江苏地区珍贵的一种医疗热矿水类型,可作为医疗热矿水开发利用。

经济

沙家浜镇经济自古以农业为本。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工业、乡镇工业逐步建立。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向高质量、多层次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转制;前来沙家浜观光的游客数量连年增长,旅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4年,沙家浜镇有企业607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596亿元,在常熟市9个镇中排名第4位,比2013年增长8.58%;三次产业比重为4.07:75.11:20.82;财政总收入12.0847亿元,入库税金11.2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1亿元,在常熟市9个镇中排名第5位,比2013年增长20.9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2.4976亿元,比2013年下降7.36%;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8元。

交通

沙家浜地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小河浜交织成网,在公路交通兴起之前,水运一直是当地的主要交通方式。旧时交通工具以航船为主,载货载客。1900年始通轮船,后逐渐有常熟至昆山、常熟至上海、浒浦至昆山、支塘至常熟等客轮线路途经唐市。在人员往来较多的过河点设有渡口。随着公路桥梁的建设和陆路交通的发展,1987年境内最后一个渡口结束摆渡,客轮航班亦于1991年全部停运。

教育事业

清朝初年,顾炎武、杨彝分别在唐市成立了亭林书院、凤基园两所书院。1902年唐市创办语溪中西学堂,为境内第一家新式学堂。1913年成立横泾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校。1919年设立唐市高等小学。30年代唐市曾设有农民识字班,进行局部扫盲。抗战爆发后教育停顿。1945年抗战胜利后设唐市中心国民学校(语溪小学)。1948年成立私立语溪中学(唐市中学前身)。1951年唐市中心小学附设幼儿班。

文化事业

民国年间,横泾关帝庙内有戏台,逢年过节有戏班子表演,唐市镇上有3个书场。1930年,唐市办起农民教育馆,进行文化教育活动。抗战时期横泾有抗日宣传队。1940年成立的江南出版社船队常隐匿于境内芦苇荡中,印刷出版《大众报》《江南》等刊物。1942—1945年日伪办有农教馆。1952年,唐市区文化站成立。50年代还成立了剧团、文艺宣传队、文工团、农村俱乐部等组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