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鱼

沙丁鱼

鲱形目鲱科动物
沙丁鱼(Sardine),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及鲱科某些食用鱼类的统称。也指制成油浸鱼罐头的普通鲱(Clupea harengus)以及其它小型的鲱或鲱状鱼。沙丁鱼在香港被人们称沙甸鱼,又称萨丁鱼、鳁和鰯。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多用来制为罐头食品。最初在意大利萨丁尼亚捕获而得名,古希腊文称其“sardonios”意即“来自萨丁尼亚岛”。分布于南北纬度6~20度的等温带海洋区域中。沙丁鱼主要用作食用,但鱼肉亦可制为动物饲料。沙丁鱼油的用途包括制造油漆、颜料和油毡,在欧洲还用来制造人造奶油。同时是世界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亦称“鰛”,是一些鲱鱼的统称,身体侧扁,通常为银白色。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有资料归为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目:{鲱形目 亚目: 科:鲱科(Clupeidae) 亚科: 族: 属: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 亚属: 种:沙丁鱼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沙丁鱼 中文别名:沙鲻 沙脑鰛 大肚鰛 真鰛 英文名:Sardine 分布:分布于南北纬度6~20度的等温带海洋区域中 栖息深度:0~200公尺 日常分类:有毒鱼类、食用鱼类

产地

欧洲沙丁鱼(Sardinapilchardus或C.p沙丁鱼群ilchardus,在英国名皮尔彻德鱼)产于地中海及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与英国等大西洋沿岸,普通鲱则遍布北大西洋(包括北美沿岸)。拟沙丁鱼属已知的5个种由于极类似,有时被归为一种,即拟沙丁鱼(Sardinopssagax);5种分别产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不同海域,于北美西部、南美西部、日本、澳大利亚与南非沿岸皆可捕得。

特征

沙丁鱼为细长的银色小鱼,背鳍短且仅有一条,无侧线,头部无鳞;体长约15~30公分(6~12吋)。密集群息,沿岸洄游,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主要在春季产卵,卵和几天后孵化的幼鱼在变态为自由游泳的鱼前一直随水漂流。所有沙丁鱼均为经济鱼种,可鲜食,也可干制、盐制或熏制,亦可浓煮成鱼粉或鱼油。旋网为最重要的捕鱼装置,其中特以称作围网者是,落网或堰等其它许多修正式旋网亦被使用。堰是由桩组成的定置围场,沙丁鱼群沿岸而游,即会转入其中。捕鱼主要在晚上,趁鱼群浮于水面取食浮游生物时施之;捕后将鱼浸于盐水运送上岸。

沙丁鱼主要用作食用,但鱼肉亦可制为动物饲料。沙丁鱼油的用途包括制造油漆、颜料和油毡,在欧洲还用来制造人造奶油。

亦称"鳁",是一些鲱鱼的统称,身体侧扁,通常为银白色。

它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的统称。

世界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沙丁是一些鲱鱼的统称,身体侧扁平,银白色,成年的沙丁鱼体长约26厘米,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周围及朝鲜半岛沿岸海域。沙丁鱼中富含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够提高智力,增强记忆力,因此沙丁鱼又被称为"聪明食品"。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硅藻等,饵料因鱼种、海区和季节而异。

习性

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一般不见于外海和大洋。它们游泳迅速,通常栖息于中上层,但秋、冬季表层水温较低时则栖息于较深海区。多数沙丁鱼的适温在20~30℃左右,只有少数种类的适温较低,如远东拟沙丁鱼的适温为8~19℃。沙丁鱼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因鱼种、海区和季节而异,成鱼和幼鱼也有不同。

如金色小沙丁鱼成鱼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包括桡足类、短尾类幼体、端足类和糠虾),也摄食硅藻;幼鱼除摄食浮游甲壳类幼体外,也食硅藻和甲藻类。金色小沙丁鱼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秋、冬季成鱼栖于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沿海水温升高鱼群向近岸作生殖洄游。仔、幼鱼化后在沿海索饵成长,夏季逐渐随南海暖流向北洄游。秋季表层水温下降,遂向南洄游。至10月以后鱼体已成长至150毫米以上时,由于沿海水温降低而逐渐转栖于较深海区。小沙丁鱼属在1龄或2龄开始性成熟,春、夏季为生殖期。怀卵量随种类和个体大小而有变化,多半在10万粒以下。卵球形,浮性,成熟卵径约0.6~0.9毫米,初仔鱼长约2.3毫米。

远东拟沙丁鱼是沙丁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分布于日本近海,可分为4个群系,即太平洋群系、日本海群系、足褶群系和九州群系,其中以前两个群系较大。远东拟沙丁鱼的产卵场位于日本诸岛的近海,黑潮和沿岸水交汇的海域,但各海区、各群系的资源量及主要产卵场位置时有变化。

怀卵量通常为27000~84000粒,产卵适温12~19℃。生殖在半夜进行。在17.5℃水温下,受精卵经56小时化。化期和仔鱼期的死亡率甚高,受精卵在化时已死亡70%,到受精后约50余日(仔鱼全长约17毫米)时存活率不到1‰。仔、稚鱼期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无节幼虫。稚鱼至幼鱼期逐渐增加植物性饵料(硅藻等),但主要饵料还是浮游动物。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生长的幼鱼长大到8厘米以上时于夏、秋季(6~10月)北上进行索饵洄游,秋季北方水冷,又逐渐南下。2龄达到性成熟,体长约212毫米,体重约116克。

80年代初期世界沙丁鱼产量高达1000万吨以上。中国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沙丁鱼类资源,约在400年前已有开发的记载,但生产规模很小。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建、广东沿海采用灯光围网作业以后,产量才大幅度上升。捕捞沙丁鱼的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大拉网和定置网等,有时也用。

体延长、侧扁。一般体长为14~20厘米、体重20~100克。体被大圆鳞,不易脱落。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两排蓝黑色圆点,上排斑点不显着,下排斑点一般为6~9个,多数为7个。腹部具棱鳞。体被圆鳞,无侧线。

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有显着和不显着的放射形隆起线,而在小沙丁鱼属的鳃盖骨上则无隆起线,但在肩带前方具两个皮质突起。

分布范围

沙丁鱼属仅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1种,又分成欧洲沙丁鱼(S.pilchardus pilch-ardus,主要分布于欧洲沿海和非洲西北岸)和地中海沙丁鱼(S.pilchardus sardina,主要分布于地中海)2个亚种。

拟沙丁鱼属共有5种,即: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melanosticta,分布于日本本州东部、九州西南部、日本海和对马海峡,在黄海北部有时也可捕到)、加州拟沙丁鱼(S.coerulea,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和加拿大西部)、南美拟沙丁鱼(S.saax,产于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沿海)、澳洲拟沙丁鱼(S.neopilchardus,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南非拟沙丁鱼(S.ocellata,分布于非洲南部、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等地沿海)。

小沙丁鱼属种类最多,共有20余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各海区的就有16种,如长头小沙丁鱼(Sardinella loniceps)、金色小沙丁鱼(S. au-rita)、鳞小沙丁鱼(S.fimb-riata)等;太平洋东部有3种,即艮带小沙丁鱼(S.sto-lifera)、巴拿马小沙丁鱼(S.thrissina)和大眼小沙丁鱼S.macrophthalmus);大西洋西部也有3种,即金色小沙丁鱼、巴西小沙丁鱼(S.brasiliensis)和百慕大小沙丁鱼(S.pinnula);大西洋东部有4种,即金色小沙丁鱼、马德拉小沙丁鱼(S.maderensis)、厄巴小沙丁鱼(S.eb-a)和喀麦隆小沙丁鱼(S.cameronensis)。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S.jussieu)产量较高。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产量最高。沙丁鱼体延长、侧扁。腹部具棱鳞,体被圆鳞,无侧线。

沙丁鱼属(Sardina)集群性洄游鱼类。分布于东北大西洋、地中海沿岸,中国不产。

中国东南沿海拥有的丰富的沙丁鱼类资源是拟沙丁鱼属中的远东拟沙丁鱼,略有不同。适合广东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硅藻等,因鱼种、海区和季节而异。金色小沙丁鱼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秋、冬季成鱼栖息于70~80米以外深水,春季向近岸作生殖洄游。

由于沙丁鱼在晚间会被光亮吸引,所以捕捞者一般采用灯光围网、流刺网、大拉网和定置网等捕捞。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但放一条鲶鱼进去,死亡率会降低很多。

价值

生态意义

中国农业网报道:"沙丁鱼清除浮游植物死亡地带的拯救者"据《科学》杂志最新报道:一种小鱼将会帮助人类清除非洲海岸附近的大量有毒气体,使这些地区免除成为海洋生物死亡地带的威胁。在《生态学研究》杂志上,两名研究人员报道饥饿的沙丁鱼群将会清除掉纳米比亚海域内的浮游植物,以此将减少该地区有毒气体的产生。

而这一现象也会为缓解全球变暖带来深远影响。在多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发现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散布着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这些气体的散发常常会伴随着大批鱼类和海洋甲壳类生物的死亡。直到最近几年,研究人员才开始仔细研究该海域水面下的甲烷以及硫化氢气体的散发。而且从卫星传送图像上人们也可以清楚看到该地区蓝绿色带状的特殊海域大小类似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总面积。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气体是浮游植物腐烂而释放出来的,这些浮游植物复盖在海底数米深的淤泥中。

两年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的研究人员安德鲁·巴库和来自南非坎普城大学的研究人员斯克拉·维克斯同时发现这种气体散发的趋势出现了明显的停顿。之后他们查明这一停顿的发生与当地沙丁鱼繁殖期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他们通过计算推测数百万的沙丁鱼吃掉了将要飘向海岸线的浮游植物,因此减少了气体散发。

巴库同时强调这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但是纳米比亚的经历也给其它地区带来了严重的警告,例如摩洛哥和加利福尼亚等。这些地区也有类似的近岸区适宜浮游植物生长的水域,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促进浮游植物的大面积繁殖,这些海域也会成为未来的海洋生物死亡地带。巴库说道:"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再加倍捕捞沙丁鱼,所释放出的气体能够给大气层增加多少可以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二氧化硫。"

来自美国迈阿密市海洋科学学院的渔业生物学家埃伦·匹基兹是相关研究的资助者之一。她说道:"这项研究清楚地证明了过度捕捞一种鱼类,例如沙丁鱼,将会深深地改变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而这些影响是人类难以甚至是不可能挽回的。"

功效

1、护心。吃沙丁鱼可以维护心脏的正常跳动,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2、补钙。沙丁鱼含丰富的钙,可以防止因缺钙引起的骨质疏松。

3、限制血脂量。沙丁鱼可以限制血脂量的提高,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4、减少偏头痛。沙丁鱼为高脂肪鱼类,每周吃一次就可以减少偏头痛骚扰。

生存现状

2007年纳米比亚沙丁鱼总许可捕捞量为15000吨8月10日~16日《经济学家》报消息,纳米比亚渔业部宣布2007年纳米比亚沙丁鱼总许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为15000吨,减少了10000吨。根据渔业部最新调查显示,在纳米比亚水域内的沙丁鱼种群数量约为55000吨。

自然奇观--南非沙丁鱼大迁徙

南半球每年的冬天,沙丁鱼由南往北,沿着东部海岸开始一年一度浩浩荡荡的大迁徙。往常平静的海水翻起了无数白色的泡沫,随着数十亿沙丁鱼大举北进,鲨鱼、海豚和其他捕食者跟在后面开始狂热的追逐。

"真是很奇怪,我们对这样一种主要的生物事件知道得如此之少,"维克·佩得莫斯、一位在过去15年间一直密切关注"沙丁鱼迁徙"的南非海洋生物学家24日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

从单位面积的生物数量来说,这种奇观可以和东非的羚羊大迁徙相媲美。从飞机上向下看,迁徙的沙丁鱼群规模大得惊人。鱼群通常有7公里长、1.5公里宽、30米深。在海底沙地上阴影的衬托下,鱼群从空中清晰可见,像一条条巨大的黑色带子一样伸展开来。

这一被称为"地球上最大鱼群"的沙丁鱼群吸引了大量的捕食者。沙丁鱼向北而上,大约1800条海豚、数千头鲨鱼和鲸鱼混迹其中大肆捕食。但它们对整个鱼群的规模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从水里受到攻击时,鱼群会逃到水面,这时它们又进入了成千的水鸟--塘鹅的"猎场"。

佩得莫斯的研究显示,引起沙丁鱼大举迁徙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洋流的影响,而非鱼群产卵的需要或是因为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沙丁鱼大举搬家,沙丁鱼迁徙对沿海贫苦社区都是一个"大奖"。它使到访的游客人数大增,其中很多是潜水爱好者。另外当地居民的餐桌上还多了一种富含蛋白质的佳肴--沙丁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