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灌注桩

沉管灌注桩

土木建筑工程中众多类型桩基础种类
沉管灌注桩是土木建筑工程中众多类型桩基础中的一种。是采用与桩的设计尺寸相适应的钢管(即套管),在端部套上桩尖后沉入土中后,在套管内吊放钢筋骨架,然后边浇筑混凝土边振动或锤击拔管,利用拔管时的振动捣实混凝土而形成所需要的灌注桩。这种施工方法适用于在有地下水、流砂、淤泥的情况。
  • 中文名:沉管灌注桩
  • 外文名:
  • 别名:
  • 方法:锤击打桩法或振动打桩法
  • 分类:锤击沉管灌注桩和振动沉管灌注桩
  • 所属类别:土木建筑工程
  • 原理:振动器振动
  • 材料:水泥
  • 其他称呼:套管成孔灌注桩

分类

根据沉管方法和拔管时振动不同,套管成孔灌注桩可分为锤击沉管灌注桩,振动沉管灌注桩。

利用锤击沉桩设备沉管、拔管成桩,称为锤击沉管灌注桩。

利用振动器振动沉管、拔管成桩,称为振动沉管灌注桩。

前者多用于一般黏性土、淤泥质土、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后者除以上范围外,还可用于稍密及中密的碎石土地基。

施工工艺

为了提高桩的质量和承载能力,沉管灌注桩常采用单打法、复打法、反插法等施工工艺。

单打法(又称一次拔管法):拔管时,每提升0.5~1.0m,振动5~10s,然后再拔管0.5~1.0m,这样反复进行,直至全部拔出;

复打法:在同一桩孔内连续进行两次单打,或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复打。施工时,应保证前后两次沉管轴线重合,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

反插法:钢管每提升0.5m,再下插0.3m,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拔出。

生产原理

利用锤击沉桩设备沉管、拔管成桩,称为锤击沉管灌注桩;利用振动器振动沉管、拔管成桩,称为振动沉管灌注桩。振动沉管灌注桩是用振动沉桩机将有活瓣式桩尖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靴的桩管(上部开有加料口),利用振动锤产生的垂直定向振动和锤、桩管自重等对桩管施加压力,使桩管沉入土中,然后边向桩管内浇筑混凝土,边振边拔出桩管,使混凝土留在土中而形成桩。

与一般钻孔灌注桩比,沉管灌注桩避免了一般钻孔灌注桩桩尖浮土造成的桩身下沉,持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效改善了桩身表面浮浆现象,另外,该工艺也更节省材料。但是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拔管过快容易造成桩身缩颈,而且由于是挤土桩,先期浇注好的桩易受到挤土效应而产生倾斜断裂甚至错位。

由于施工过程中,锤击会产生较大噪音,振动会影响周围建筑物,故不太适合在市区运用,已有一些城市在市区禁止使用。这种工艺非常适合土质疏松、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地区,但遇到土层有较大孤石时,该工艺无法实施,应改用其它工艺穿过孤石。

还发展出了Y型沉管灌注桩,在处理软地基上更显成效。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

1.材料

(1)水泥:425#及其以上的硅酸盐水泥、普硅、矿渣、火山水泥。水泥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书。施工单位应根据进场水泥品种、批号进行抽样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水泥如存放时间超过三个月,应重新检验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2)中粗砂: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河砂或海砂,其含泥量不大于3%。

(3)石子:采用坚硬的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且不宜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1/3,其针片状颗粒不超过25%,含泥量不大于2%。

(4)钢筋:钢筋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书,应检查其品种规格是否符合要求及有无损伤、锈蚀、油污,并应按规定抽样,进行抗压、抗弯、焊接试验,经试验合格后方能使用(进口钢筋要进行化学成份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用于工程)。钢筋笼的直径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还应比套管内径小60-80mm。

(5)桩尖:一般采用钢筋砼桩尖,也可用钢桩尖。钢筋砼的桩尖强度等级不低于C30。其配筋构造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或施工规范的要求

2.作业条件

(1)施工前应作场地查勘工作,如有架空电线、地下电线、给排水管道等设施,妨碍施工或对安全操作有影响的,应先作清除、移位或妥善处理后方能开工。

(2)施工前应做好场地平整工作,对不利于施工机械运行的松散场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雨季施工时,要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

(3)应具备施工区域内的工程地质资料、经会审确定的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各种原材料及预制桩尖等的出厂合格证及其抽检试验报告、砼配合比设计报告及其有关资料。

(4)桩桩机性能必须满足成桩的设计要求。

(5)按设计图纸要求的位置埋设好桩尖,埋设桩尖前,要根据其定位位置进行钎探,其探测深度一般为2-4m,并将探明在桩尖处的旧基础、石块、废铁等障碍物清除。

(6)桩尖埋设经复核后方能进行打桩,桩尖允许偏差值:单桩为10mm,群桩为20mm。

(7)应会同设计单位选定1-2根桩进行打桩工艺试验(即试桩)以核对场地地质情况及桩基设备、施工工艺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8)其余参照打入桩的施工准备和作业条件。

操作工艺

1.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一般为“单打法”,但根据设计要求或土质情况等也可采用“复打法”。

2.锤击沉管灌注桩宜按流水顺序,依次向后退打。对群桩基础及中心距小于3.5倍桩径的桩,应采用不影响邻桩质量的技术措施。

3.桩机就位时,桩管在垂直状态下应对准并垂直套入已定位预埋的桩尖,桩架底座应呈水平状态及稳固定位,桩架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大于0.5%。

4.桩尖埋设后应重新复核桩位轴线。桩尖顶面应清扫干净,桩管与桩尖肩部的接触处应加垫草绳或麻袋。

5.注意检查及保证桩管垂直度无偏斜后采正式施打。施打开始时应低锤慢击,施打过程若发现桩管有偏斜时,应采取措施纠正。如偏斜过大无法纠正时,应及时会同施工负责人及技术、设计部门研究解决。

6.沉桩过程中,应经常使用测锤检查管内情况及桩尖有否损坏,若发现桩尖损坏或水泥进入,应拔出桩管,回填桩孔,重新设置桩尖进行施打。

7.沉管深度应以设计要求及经试桩确定的桩端持力层和最后三阵,每阵十锤的贯入度来控制,并以桩管入土深度作参考。测量沉管的贯入度应在桩尖无损坏、锤击无偏心、落锤高度符合要求、桩帽及弹性垫层正常的条件下进行。一般最后三阵每阵十锤的贯入度不大于30mm,且每阵十锤贯入度值不应递增。对于短桩的最后贯入度应严格控制,并应通知设计部门确认。

8.沉管结束经检查管内无入泥进水后,应及时灌注砼。每立方砼的水泥用量应不少于300Kg。当桩身配有钢筋时,设计无规定时砼塌落度宜采用80-100mm;素砼的塌落度宜采用60-80mm。第一次灌入桩管内的砼应尽量多灌,第一次拔管高度一般只要能满足第二次所需要灌入的砼量时即可,桩管不宜拔地太高。

9.拔管时采用倒打拔管的方法,用自由落锤小落距轻击不少于40次/min,拔管速度应均匀,对一般土层以不大于1m/min 为宜。在软硬土层交界处及接近地面时,应控制在0.6-0.8m/min 以内。在拔管过程中,应用测锤随时检查管内砼的下降情况,砼灌注完成面应比桩顶设计标高高出0.5m,以留作打凿浮浆。

10.凡灌注配有不到桩底的钢筋笼的桩身砼时,宜按先灌注砼至钢筋笼底标高,再安放钢筋笼,然后继续案灌注砼的施工顺序进行。在素砼桩顶采用构造连接钢筋时,在灌注完毕拔出桩管及桩机退出桩位后,按照设计标高要求,沿桩周对称、均匀、垂直地插入钢筋,并注意钢筋保护层不应小于3cm。

11.对于砼灌注充盈系数小于1.1的桩,应会同设计单位研究补救措施。

12.按设计要求进行局部复打或全复打施工,必须在第一次灌注的桩身砼初凝之前进行。

13.灌注桩身砼时应按有关规定留置试块。

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1)所用的原材料和砼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桩的入土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桩端持力层,最后三阵每阵十锤的贯入度,最后1m的沉管锤击数和整根桩的总锤击数,应符合设计及试桩确定的要求。

(3)砼灌注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1。

(4)灌注后的桩顶标高、钢筋笼(插筋)标高,及浮浆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允许偏差

锤击沉管灌注桩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

主筋间距±10;

箍筋间距±20;

加强箍间距±50;

直径 ±10;

钢筋笼长度 ±100;

尺量检查;

1-2 根或单排桩70;

3-20 根桩基的桩 d/2;

边缘桩 d/2;

桩的位置;

移;

偏桩数多于20 根;

中间桩 d;

拉线和尺量检查;

垂直度 H/100 吊线和尺量检查;

注:d 为桩径,H 为桩长。

3.混凝土灌注桩质量检验标准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1

桩位

第4.1条

基坑开挖前量护筒,开挖后量桩中心

2

孔深(mm)

+300

只深不浅,用重锤测,或测钻杆、套管长度,嵌岩桩应确保进入设计要求的嵌岩深度

3

桩体质量检验

设计要求

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4

混凝土强度

设计要求

试件报告或钻芯取样送检

5

承载力

设计要求

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1

垂直度

第4.1条

测套管或钻杆,或用超声波探测,干施工时吊垂球

2

桩径

第4.1条

井径仪或超声波检测,干施工时用钢尺量,人工挖孔桩不包括内衬厚度

3

泥浆比重(粘土或砂性土中)

1.15~1.20

用比重计测,清孔后在距孔底1250px处取样

4

泥浆面标高(高于地下水位)(m)

0.5~1.0

目测

5

沉渣厚度:端承桩(mm)

磨擦桩(mm)

≤50

≤150

用沉渣仪或重锤测量

6

混凝土坍落度:

水下灌注(mm)

干施工(mm)

160~220

70~100

坍落度仪

7

钢筋笼安装深度(mm)

±100

用钢尺量

8

混凝土充盈系数

>1

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

9

桩顶标高(mm)

+30,-50

水准仪,需扣除桩顶浮浆层及劣质桩体

垂直桩基中心线

1~2根桩

d≤500mm时,70,d>500mm

时,100

拉线和尺量检查

单排桩

群桩基础的边桩

沿桩基中心线

条形基础的桩

d≤500mm时,150

d>500mm时,150

拉线和尺量检查

注:d为桩的直径,H为桩长

完工检测

一、沉管灌注桩完工后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二、宜先进行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根据完整性试验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三、桩身完整性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身完整性检测应采用低应变法;

2 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得少于10根,每个承台不得少于1根。

四、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及施工前已进行过静载荷试验的乙级建筑物,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采用高应变动力检测方法评定,抽检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应少于5根;

2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及不符合上款条件的乙级建筑物,单桩竖向承载力均应进行静载荷试验,抽检桩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注意事项

1.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 为防止出现缩颈、断桩、砼拒落、钢筋下沉、桩身夹泥等现象,应详细研究工程地质报告,制订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

(2) 灌注砼时,要准确测定一根桩的砼总灌入量是否能满足设计计算的灌入量,在拔管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拔管速度,用测锤观测每50-100cm高度的砼用量,换算出桩的灌注直径,发现缩颈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3) 如采用跳打法施工,跳打时必须等相邻成形的桩达到设计强度的60%以上方可进行。

(4) 严格检查桩尖的强度和规格,桩管沉至设计要求后,应用测锤量测桩尖是否进入桩管内。如发现桩尖进入桩管内,应拔出桩管进行处理。灌注砼后,拔管时,也应用测锤测量,看砼是否确已流出管外。

(5) 钢筋笼放入桩管内应按设计标高固定好,防止插斜、插偏和下沉。

(6) 拔管时尽量避免反插。确需反插时,反插的深度不要太大,以防止孔壁周围的泥挤进桩身,造成桩身夹泥。

2.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 在施工方案中,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

(2) 清除妨碍施工的高空和地下障碍物,平整打桩范围内的场地和压实打桩机行走的道路。

(3) 对临近原有建(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要认真查清情况,并研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以免震坏原有建筑物而发生伤亡事故。

(4) 打桩过程中,遇有施工地面隆起或下沉时,应随时将桩机垫平,桩架要调直。

(5) 操作时,司机应集中精神,服从指挥,并不得随便离开岗位。打桩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打桩机的运转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纠正后方可继续进行。

(6) 打桩时,严禁用手去拨正桩头垫料,同时严禁桩锤未打到桩顶即起锤或刹车,以免损坏打桩设备。

(7)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3.产品保护

(1) 钢筋笼在制作、安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变形。

(2) 桩顶锚入承台的钢筋要妥善保护,不得任意弯曲或折断。

(3) 已完成的桩未达到设计强度70%,不准车辆碾压。

(4) 打桩完毕开挖基坑时,要制订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断裂和倾斜。

预防危害

(一)施工过程危害及控制措施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

控制措施

1

现场管理

人员伤害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打沉套管应有专人指挥

2

桩机操作

机械损坏

桩机操作人员应了解桩机性能、构造,并熟悉操作保养方法,方能操作

3

桩架装拆

高空坠落

在桩架上装拆维修机件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安全带

4

桩机行走

触电

桩机行走时,应先清理地面上的障碍物和挪动电缆,挪动电缆应戴绝缘手套,注意防止电缆摩损漏电

5

混凝土搅拌和钢筋笼制作

混凝土搅拌和钢筋笼制作人员作好全面安全防护

6

振动沉管

挤压

振动沉管时,若用收紧钢丝绳加压,应根据桩管沉入度,随时调整离合器,防止抬起桩架,发生事故。锤击沉管时,严禁用手扶正桩尖垫料。不得在桩锤未打到管顶就起锤或过早刹车

7

桩机站立牢固

桩机倾倒

施工过程中如遇大风,应将桩管插入地下嵌固,以确保桩机安全

8

人员均戴安全帽

高空坠物

所有施工人员均戴安全帽,并进行安全教育

(二)环境因素辩识及控制措施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控制措施

1

混凝土的搅拌

污水排放

设沉淀池,清污分流

2

砂石料进场、垃圾出场

扬尘

砂石运输表面覆盖

建筑垃圾运输表面覆盖

道路要经常维护和洒水,防止造成粉尘污染

3

现场清理

建筑垃圾

施工现场应设合格的卫生环保设施,施工垃圾集中分类堆放,严禁垃圾随意堆放和抛撒

4

机械使用

废油

施工现场使用和维修机械时,应有防滴漏措施,严禁将机油等滴漏于地表,造成土地污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