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后金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万平方米。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中文名:沈阳故宫 外文名: 别名: 始建:1625年 代表性建筑1:大政殿 代表性建筑2:大清门 代表性建筑3:台上五宫 代表性建筑4:崇政殿

馆舍简介

沈阳故宫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它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机构设置

保管部,陈列部,古建部,图书档案馆,市场营销部,科研部,研究室,群工部,院办,党办,财务科,工会,人力资源部,保卫科,行政科,门卫科,安全技术部,文物店,服务部,沈阳市博物馆学会

现任领导

白文煜: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馆员

范丽红: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正处级),研究馆员

李声能: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齐 旭: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历史沿革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即成为陪都宫殿。顺治初年,定盛京为国家的“陪都”,以后又陆续设立了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于城内,负责管理这一地区的相关事务。盛京宫殿作为清朝的“开国圣迹”,受到特殊的保护,日常的管理、守卫和修缮由盛京内务府和盛京工部负责。自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至道光九年(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十次东巡在此驻跸。乾隆时期,为清帝东巡驻跸和恭贮先祖及宫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扩建,开成这座皇宫与行宫并存的积累状宫苑建筑群体。

道光朝以后,沈阳故宫饱受涂炭,“始有沙俄霸宫暴掠于前,继有日人窥盗金匮之秘于后,更有英酋图索骥入宫搜宝之举。民族瑰宝,亦为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之物,宁不悲乎?”宣统三年,东三省总督锡良据金梁之议,“奏请于盛京大内,文溯阁前隙地建设博物馆”,因辛亥举义,此事不了了之。辛亥以后,北洋主政,遂将盛京库藏之宝运往京师大内。冯玉祥将军“北京政变”后,盛京皇宫亦由奉天省政府接管。

1926年,东北有识之士顺应世界文化潮流,推动奉天省议会在故宫内设立东三省博物馆,成为我国国内自己最早建议的博物馆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被改为奉天故宫博物院,1945年光复后,复成立国立沈阳博物院。1949改为沈阳故宫陈列所,隶属于东北政府文化部,1954年国家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清代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1986年改为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开放时间

4月10日—10月10日,8:30—17:30,16:45停止售票

10月11日—4月09日,9:00—16:30,15:45停止售票

票务政策

票价每人60元。

高、中、小学生持学生证,70岁以下60岁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证每人30元。

70岁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证,离休干部、现役军人、残废军人、聋哑盲人以及行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持有效证件办理免票。

1米3以下的儿童免票(须有监护人陪护)。

游览须知

院内禁止吸烟,禁止动用明火,不得携带危险品入内。

自觉遵守参观游览秩序,主动出示门票进入,按开放时间出入。

树立环保意识,爱护院内花草树木。

爱护公共游览设施,不得在古建筑物、设施、树木上涂写、刻划,不要在路椅上躺卧。

爱护院内环境卫生,不要将宠物带入院内,不要随地吐痰、便溺或乱扔果皮核、口香糖残渣等废弃物。

不要在院内大声喧哗,不得堵塞游览通道和出入口。

禁止在院内进行非法经营、迷信活动和低俗不健康行为。

展览与藏品

清雍正款斗彩龙凤大盘

此盘为白地斗彩大盘,盘内饰斗彩龙凤戏珠纹,一条行云五爪飞龙,龙身蜿蜒矫健,凤舞展翅穿于祥云之间,呈龙飞凤舞图案。盘腹部一圈缠枝莲。其盘的主要纹饰特点是番莲花成对出现。一红一绿两色番莲花,并莲双生,莲心内都有一团寿字,红色番莲花内写一蓝色团“寿”字,绿色番莲花内心写一红色团寿字。与盘心龙凤纹遥相呼应。盘板沿处一圈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图案设计独特。盘外饰海水江崖,寿山福海。寿山上灵芝盛开,云蝠翩翩。底“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双圈青花楷书书款。整个大盘胎质细腻,釉色纯正,造型规矩,为清宫祝寿时的御用器皿。

明永乐白釉暗串枝莲花梅瓶

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器物纹饰为划花,器物肩部上下各两道弦纹,中间为灵芝缠枝花纹,八颗灵芝首尾相接,缠枝不断。腹部两组大荷叶莲花,每组为三朵莲花并蒂争相开放,神态各异。底部刻划八朵缠枝仰莲环绕一圈。最下一圈为回纹。整个器物纹饰为划花。此瓶为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器,甜白釉,白中闪青。釉色白莹,光亮润泽,胎质细洁,整个器物造型规矩。肩部圆润略显丰满。底足为平底。

清康熙款青花番莲纹大盘

盘内外均绘青花番莲花纹。盘内边绘青花八朵莲花,盘心绘一朵莲花,盘内九朵莲花,一大一小穿插而绘,并蒂相生,大荷叶,茎叶相连,缠枝不断。盘外壁对应画八朵莲花,大荷叶,并蒂双莲花,缠枝纹。底为双层底,为典型的康熙时代器物。款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双圈青花楷书款。大盘造型规矩,纹饰大方简洁,所绘莲花蓬勃欲出,画风清纯,胎质细腻。此盘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是康熙时的精品之作。

清牙雕诸天法像龛

宗教用具、陈设艺术品。此像龛用象牙制成。佛龛为供奉佛像或神像的石室或柜子。佛龛外侧采用浮雕手法雕刻而成,上端刻一圈梵文,龛身布满佛像图案,底座采用浮雕工艺刻成须弥底座。打开像龛,内部运用圆雕、浮雕手法雕刻成二十一尊诸天法像,诸天法像形态各异,表情丰富。内刻诸天法象二十一尊,外部浅雕梵文佛塔及佛像。

清象牙双羊钮印(一对)

该印为一对,两印均一样雕刻题材。此印用象牙制成,印钮为圆雕两只羊,一只大羊,一只小羊,小羊头微微转向大羊,头向上仰,小羊后腿蹲,前腿站立,大羊卧于印上,有胡须,角长而下耷,大羊回首状,头部略仰,两羊转首对视,非常亲密。两印下有各有阳文篆书印一方,其印文内容分别为“无不读书神仙”、“有打瞌睡豪杰”。

交通指南

乘117、118、132、140、213、222、228、257、276、287、290、292、294、296、环路公交车到故宫站下车,步行5分钟可到达;

乘105、113、117、131、133、150、168、218、219、237、248、273、298路公交车到大东门站下车,过大东门(抚近门)往西步行10分钟可到达;

乘207、212、224、227、326、333、334、503路公交车到大西门(怀远门)站下车,过怀远门往东步行10分钟可到达。

乘地铁一号线到中街站、怀远门站下车,步行10分钟可到达;乘地铁二号线在青年大街站换乘一号线。

代表性建筑

大政殿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殿内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和天花,殿前的两根大柱上雕刻着两条蟠龙,气势雄伟。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大政殿前,八字形东西排列着10座方亭,俗称“十王亭”。

大清门

盛京皇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件山式建筑,房顶满铺黄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皇家富贵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细,栩栩如生。这里是文武百官候朝之所,此外亦是领赏、谢恩、校射等场所。

鲜为人知的沈阳故宫大清门“影壁墙”。

这个建筑基础长29.1米、宽1.6米、残高1.1米,整个基础由花岗岩制造,为高浮雕上仰莲、下复莲“须弥”基座,两侧各有1.45米长的“盘肠儿”图案,北侧两端各雕刻“宝珠”,基座之上,残留两层青砖。

经测量,沈阳故宫大清门宽22.95米,正南100米处,即为这座“影壁墙”,足见该“影壁墙”为沈阳故宫大清门的南面屏障。

据《沈阳故宫志》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沈阳故宫大规模增建竣工:重修崇政殿前飞龙、翔凤二

阁;于凤凰楼左右增建师善斋、日华楼、协中斋、霞绮楼;崇政殿东增建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崇政殿西增建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建筑。同时,修建了这座大清门“影壁墙”。他说,清兵入关之前,满族人没有在建筑物正门前修建“影壁墙”的建筑习俗。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吸纳了北京汉人的建筑格局,逐渐适应了在北京建筑正门前修建“影壁墙”的建筑习俗。于是,北京故宫的皇极殿前修建了著名的“九龙壁”影壁。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东巡祭祖时,看到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南面,两排“司房”极不规整、十分混乱,不符合皇家宫殿前庭规制。于是,乾隆便下旨将两排6间“司房”拆除,按照北京故宫建筑规制,在增建凤凰楼两侧建筑群同时,修建了这座“影壁墙”。

这座大清门“影壁墙”,一米多高基座之上的墙体,足有两米多高,整体高3米多,为“五龙琉璃影壁墙”,曾经十分壮观。《盛京通志》中的沈阳故宫俯瞰图上,记载了这座“影壁墙”的位置,成为沈阳故宫建筑群落中,正门“大清门”的正面屏障,这座皇家宫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上五宫

沈阳故宫台上五宫建筑是指位于中路中轴线上崇政殿和凤凰楼之后的寝宫部分。盛京皇宫内,多为庭院式建筑。而凤凰楼高台上的后宫生活区,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以及次西宫永福宫,五宫围合成合院式,与清宁宫东西墙外靠北侧的两座配宫一起,构成皇太极时期的后宫建筑。中宫清宁宫为帝后居所,宫前东为关雎、衍庆二宫,西为麟趾、永福二宫,分别为皇太极的宸、淑、贵、庄四大妃所居住,其中的永福宫是清世祖福临诞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这一组建筑形成于公元1627—1632年的后金时期,它与《建州纪程图录》中所描绘的“奴酋家”的建筑形式完全雷同,保留着许多早期满族民居的建筑及装饰特色:主要仿照满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尖山式硬山顶为主。屋项复盖黄琉璃绿剪边的瓦饰。五宫的房屋举架、面阔进深略有区别:东西次宫的规模次于清宁宫、而次东宫、次西宫又小于东西二宫。清宁宫以北东西两侧小配宫,仅为三间硬山式建筑。

四大配宫均为明间开门,室内两侧次间和稍间形成两个“卐”字形炕面,加上暖阁内的一铺炕,共计七铺炕。清宁宫除做为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外,还兼作皇宫内家祭和家宴的场所,因此将门开在东次间,形成东稍间,封闭成“东暖阁”用于居住,西侧四间贯通成适宜祭祀和家宴的“口袋房”式的空间布局。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正对宫门竖立祭天的索伦竿,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崇德元年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所,外间为飨客、用膳和礼佛之所。

衍庆宫又称为“次东宫”,是皇太极的淑妃巴特玛的寝宫。“衍庆”二字出自先秦,含义是福庆长久。

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

保极宫

保极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于西所迪光殿后,是皇帝东巡时在盛京驻跸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保极”之名,出自《尚书?洪范》“锡汝保极”,乾隆释意为“保极持楹安率土”。

保极宫内正中暖轩上方,高悬嘉庆御笔“高林万象”匾,意思是皇帝居于万物之上,在暖轩中央设龙纹明黄坐具一副,清帝东巡时,就在此召见亲近王公。清代题材影视剧中的召见场面,皇帝与大臣往往光头、便服,其实这在清代是绝对不允许的。大臣觐见须着常服补褂朝珠,戴红缨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着冠。常服是皇帝在宫中正式场合所穿礼服,用为处理一般政务或召见大臣。官员亦如是,按清制穿错朝服最轻也要罚俸一月,因为这是清代制度所严格规定的,即以天子之尊,亦不能违背。值得一提的是,暖轩黄座两旁各有一个紫檀高柜,象征着皇帝身份的高贵至尊。在皇帝寝宫里的柜子从不装满东西,意味富贵有余,寝宫的的床又长又窄意味着长寿,而枕头特别高,意味着高枕无忧。

保极宫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皇帝寝宫。侧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卫住的地方。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这也是这座建筑的一个小亮点。

后花园嘉荫堂和戏台

前为扮戏房五间,即演戏时的“后台”,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扮戏房以北戏台两侧各有游廊七楹,东侧西向,西侧东向,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均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憩。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清代干嘉以后宫中演戏之风颇盛,在北京大内、圆明园、颐和园及热河行宫建有戏台之处,如畅音阁、清音阁、漱芳斋等。这座中型戏台为歇山卷棚式顶,四面共圆柱十二根,下为半米多高的台座。戏台周围嘉荫堂、游廊和扮戏房互相连接,构成四面封闭的空间,有利于演出时获得较好的音响效果。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