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过性

汽车通过性

汽车术语
在一定车载质量下,汽车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及无路地带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称为汽车的通过性。
    中文名:汽车通过性 外文名:Car through sexual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属于:指标考核 主要指标:接近角、离去角、最小离地间隙

简介

汽车的通过性是指汽车在额定载重下通过各种坏路、坎坷不平地段、无路地带(松软的土壤、沙漠、雪地、沼泽等)和克服各种障碍(陡坡、侧坡、台阶、濠沟等)的能力。汽车的通过性也称越野性,对SUV在野外行驶时比较重要。但对于城市用轿车来讲,通过性较强的车辆,也就是在上马路牙子时更容易些而已。衡量汽车通过性的指标主要有两个 :

1)行走能力,如动力性、驱动方式等。

2)几何参数,如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涉水深度、转弯直径等。

汽车通过性可分为轮廓通过性和牵引支承通过性。前者是表征车辆通过坎坷不平路段和障碍(如陡坡、侧坡、台阶、壕沟等)的能力;后者是指车辆能顺利通过松软土壤、沙漠、雪地、冰面、沼泽等地面的能力。

在松软地面上行驶时,汽车驱动轮对地面施加向后的水平力,使地面发生剪切变形,相应的剪切变形所构成的地面水平反作用力,被称为土壤推力。它常比在一般硬路面上的附着力要小得多。汽车在松软地面上行驶时也受到土壤阻力的作用。土壤阻力,是指轮胎对土壤的压实作用、推移作用而产生的压实阻力、推土阻力,以及充气轮胎变形引起的弹滞损耗阻力。它要比在硬路面上的滚动阻力大得多。因此,它们经常不能满足汽车行驶附着条件的要求,这是松软地面限制汽车行驶的主要原因。

牵引车的挂钩牵引力等于土壤最大推力与土壤阻力之差,它表征了土壤强度的贮备能力。它可用于车辆加速、上坡、克服道路不平的阻力和牵引与挂钩连接的挂车等装备,它也反映了汽车通过无路地带的能力。

农林区、矿区、建设工地等使用的车辆和军用车辆,经常行驶在坏路和无路地面上。因此,要求这些汽车应具有良好的通过性。

轮廓通过性

在越野行驶时,由于汽车与不规则地面的间隙不足,可能出现汽车被拖住而无法通过的现象,称为间隙失效。间隙失效主要有“顶起失效”、“触头失效”或“托尾失效”两种形式。顶起失效是车辆中间底部的零件碰到地面,而被顶住的间隙失效。触头失效(或托尾失效)是汽车前端(或车尾)触及地面的间隙失效。

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是与防止间隙失效有关的汽车本身的几何参数。它们主要包括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等。另外,汽车的最小转弯直径和内轮差、转弯通道圆及车轮半径也是汽车通过性的重要轮廓参数。

最小离地间隙

最小离地间隙C是汽车除车轮之外的最低点与路面之间的距离。它表征汽车无碰撞地越过石块、树桩等障碍物的能力。汽车的前桥、飞轮壳、变速器壳、消声器和主传动器外壳等通常有较小的离地间隙。汽车前桥的离地间隙一般比飞轮壳的还要小,以便利用前桥保护较弱的飞轮壳免受冲碰。后桥内装有直径较大的主传动齿轮,一般离地间隙最小。在设计越野汽车时,应保证有较大的最小离地间隙。

接近角与离去角

接近角和离去角,是指自车身前、后突出点向前、后车轮引切线时,切线与路面之间的夹角。它表征了汽车接近或离开障碍物(如小丘、沟洼地等)时,不发生碰撞的能力。接近角和离地角越大,则汽车的通过性越好。

纵向通过角

纵向通过角,是指在汽车空载、静止时,在汽车侧视图上通过前、后车轮外缘做切线交于车体下部较低部位所形成的最小锐角。它表征汽车可无碰撞地通过小丘、拱桥等障碍物的轮廓尺寸。纵向通过半径越小,汽车的通过性越好

最小转弯直径和内轮差

车辆在转向过程中,转向盘向左或向右转到极限位置时,车辆外转向轮印迹中心在其支承面上的轨迹圆直径中的较大者,称为车辆的最小转弯直径。它表征车辆在最小面积内的回转能力和通过狭窄弯曲地带或绕过障碍物的能力。转向轴和末轴的内轮印迹中心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的轨迹圆之差,被称为内轮差。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1997)规定:机动车辆的最小转弯直径,以前轮轨迹中心为基线,测量其值不得大于24m。当转弯直径为24m时,前转向轴和末轴的内轮差(以两内轮轨迹中心计)不得大于3.5m。

转弯通道圆

转向盘转至极限位置时:车辆所有点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外的最大内圆和包含车辆所有点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圆内的最小外圆。

车辆有左和右转弯通道圆。转弯通道圆的最大内圆直径越大,最小外圆直径越小,车辆所需的通道宽度越窄,通过性越好。

牵引支承通过性

车辆支承通过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附着质量、附着系数及车辆接地比压。

附着质量和附着质量系数

附着质量是指轮式车辆驱动轴载质量,即车辆附着质量与总质量之比,称为附着质量系数。

车轮接地比压

车轮接地比压是指车轮对地面的单位压力。车辆在松软地面上行驶的滚动阻力系数和附着系数都与车轮接地比压直接有关。车轮接地比压小,轮辙深度小,车轮的行驶阻力和车轮沉陷失效的概率就小。同样,当汽车行驶在粘性土壤和松软雪地上时,降低车轮接地比压可使得车轮接地面积增加,提高地面承受的剪切力,使车轮不易打滑。

汽车的倾复失效

越野汽车在通过障碍时,过大的侧坡或纵坡会导致汽车倾复失效。汽车在侧坡上直线行驶时,当坡度大到使重力通过一侧车轮接地中心,而另一侧车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等于零时,则汽车将发生侧翻。

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汽车的最大单位驱动力

由于汽车越野行驶的阻力很大,为了充分利用地面提供的挂钩牵引力,保证汽车通过性,除了减少行驶阻力外,还必须增加汽车的最大单位驱动力。

实际上,在汽车低速行驶时,若忽略空气阻力,最大单位驱动力等于最大动力因数。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单位驱动力,要求越野汽车有较大的比功率以及较大的传动比。这些要求可通过提高发动机功率,在传动系中增加副变速器或使分动器具有低档,以增加传动系的总传动比来实现。在困难的行驶条件下,限制越野汽车的额定载质量能提高单位驱动力,同时也能降低在松软地面上的滚动阻力。

行驶速度

当汽车低速行驶时,土壤剪切和车轮滑转的倾向减少。因此,用低速行驶克服困难地段,可改善汽车的通过性。为此,越野汽车传动系最大总传动比一般较大。越野汽车最低稳定车速可按表6-2选取,其值随汽车总质量而定。

汽车车轮

车轮对汽车通过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提高汽车的通过性,必须正确选择轮胎的花纹尺寸、结构参数、气压等,使汽车行驶滚动阻力较小,附着能力较大。

轮胎花纹

轮胎花纹对附着系数有很大影响。正确地选择轮胎花纹,对提高汽车在一定类型地面上的通过性有很大作用。越野汽车的轮胎具有宽而深的花纹。当汽车在湿路面上行驶时,由于只有花纹的凸起部分与地面接触,使轮胎对地面有较高的单位压力,足以挤出水层。而汽车在松软地面上行驶时,因轮胎下陷而嵌入土壤的花纹凸起数目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及土壤剪切面积都迅速增加。因而能保证有较好的附着性能。越野轮胎花纹的形状应具有脱掉自身泥泞的性能。

在表面滑溜泥泞而底层坚实的道路上,提高通过性的最简单办法是在轮胎套上防滑链(或使用带防滑钉的轮胎),它相当在轮胎上增加了一层高而稀的花纹。防滑链能挤出表面的水层,直接与地面坚硬部分接触,有的还会增加土壤剪切面积,从而提高附着能力。

轮胎直径与宽度

增大轮胎直径和宽度都能降低轮胎的接地比压。用增加车轮直径的方法来减小接地比压,增加接触面积以减少土壤阻力和减少滑转,要比增加车轮宽度更为有效。但增大轮胎直径会使惯性增大,汽车质心升高,轮胎成本增加,并要采用大传动比的传动系。因此,大直径轮胎的推广使用受到了限制。

加大轮胎宽度不仅直接降低了轮胎的接地面比压,而且因轮胎较宽,允许胎体有较大的变形,而不降低其使用寿命,因而可使轮胎气压取得低些。若将后轮的双胎换为一个断面比普通轮胎大2~2.5倍、气压很低(29.4~83.3kPa)、断面具有拱形的“拱形轮胎”时,接地面积将增大1.5~3倍以上,则可大幅度地减小接地比压,使汽车在沙漠、雪地、沼泽地面上行驶时,具有特别良好的通过性。但这种专用于松软地面的特种轮胎,花纹较大,气压过低,不应在硬路面上工作,否则将过早损坏和迅速磨损。

轮胎的气压

在松软地面上行驶的汽车,应相应降低轮胎气压,以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降低接地比压,从而减小轮胎在松软地面的沉陷量及滚动阻力,提高土壤推力。轮胎气压降低时,虽然土壤的压实阻力减小,但却使轮胎本身的迟滞损失增加。所以,在一定的地面上有一个最小地面阻力的轮胎气压,见图6-6。实际上,轮胎气压应比该气压略高19.2~29.4kPa。此时,地面阻力虽稍有增加,但由于在潮湿地面上的附着系数将较大的提高,从而可改善汽车的通过性。

为了提高越野汽车通过松软地面的能力,而在硬路面上行驶时又不致引起大的滚动阻力和影响轮胎寿命,可装用轮胎中央充气系统,使驾驶员能根据道路情况,随时调节轮胎气压。通常,越野汽车的超低压轮胎气压可以在49~343kPa范围内变化。

在低压条件下工作的超低压越野轮胎,其帘布层数较少,具有薄而坚固,又富有弹性的胎体,以减少由于轮胎变形引起的迟滞损失,并保证其使用寿命。

前轮距与后轮距

当汽车在松软地面上行驶时,各车轮都需克服形成轮辙的阻力(滚动阻力)。如果汽车前轮距与后轮距相等,并有相同的轮胎宽度,则前轮辙与后轮辙重合,后轮就可沿被前轮压实的轮辙行驶,使汽车总滚动阻力减小,提高汽车通过性。所以,多数越野汽车的前轮距与后轮距相等。

前轮与后轮的接地比压

试验证明,前轮距与轮距相等的汽车行驶于松软地面时,当前轮对地面的单位压力比后轮的比压小20%~30%时,汽车滚动阻力最小。为此,除在设计汽车时,可将负荷按此要求分配于前、后轴,也可以使前、后轮的轮胎气压不同,以产生不同的接地比压。

从动车轮和驱动车轮

在越野行驶中,常以很低的车速去克服某些障碍物,如台阶、壕沟等。这时,可用静力学平衡方程式求得障碍物与汽车参数间的关系。

液力传动

当汽车装有液力变矩器或液力偶合器时,能提高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使汽车可以长时间稳定地以低速(0.5~1.5km/h)行驶,从而可减小滚动阻力和提高附着力,改善汽车通过性。装有普通机械式传动系的汽车在突然起动时,驱动轮扭矩急剧上升,并产生对土壤起破坏作用的振动(见图6-11虚线1b)。即使在缓慢起步时(见图6-11虚线1a),驱动转矩也比滚动阻力矩大得多。在松软地面上起步时,这种过大的驱动转矩并不能使汽车得到较大的加速度,相反地却使土壤被破坏,轮辙加深,起步困难;而液力传动能保证驱动轮扭矩逐渐而平顺地增长(图6-11实线2a、2b),从而防止土壤被破坏和车轮滑移。

液力传动还能消除机械式传动系经常发生的扭振现象。这种扭振现象会引起驱动力产生周期性冲击,减少土壤颗粒间的摩擦,增加了轮辙深度,并减少轮胎与土壤间的附着力,因而使车轮滑转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扭矩脉动所引起的土壤内摩擦力的减小,还会使汽车前轮所造成的轮辙立即展平,使后轮滚动阻力增加。

装有普通机械传动系的汽车,在松软地面行驶时,由于车速低,汽车惯性不足以克服较大的行驶阻力,致使换档时,因切断功率而停车。采用液力传动即可消除因换档所引起的功率传递间断现象,因而使汽车通过性有显着提高。

差速器

为了保证各驱动车轮能以不同的角度旋转,在传动系中装有差速器。但普通齿轮差速器由于具有使驱动车轮之间扭矩平均分配的特性,当某一侧驱动车轮陷入泥泞或冰雪路面上时,得到较小的附着力,则与之对应的另一侧驱动车轮也只能以同样小的附着力限制其驱动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某些越野汽车上装有差速锁,以便必要时能锁止差速器。

但在实际道路条件下,各驱动车轮上的附着力差别很小,汽车总驱动力的增加一般不超过20~25%。而且长时间使用差速锁会使半轴过载引起功率循环,而当驱动车轮滑转导致停车后,再挂差速锁起步,有时会因滑转处土壤表面已被破坏或因全部扭矩突然传至另一驱动车轮引起土壤破坏而失去效果。

悬架

6×6型和8×8型多轴驱动的越野汽车在异常坎坷不平的地面上行驶时,常会因独立悬架的结构引起某驱动车轮的垂直载荷大幅度减小,乃至离开地面而悬空的现象,使驱动车轮失去与地面的附着而影响通过性。独立悬架和平衡式悬架允许车轮与车架间有较大的相对位移,使驱动车轮与地面经常保持接触,以保证有较好的附着性能。同时独立悬架可显着地提高汽车的最小离地间隙,从而提高汽车的通过性。

拖带挂车

汽车拖带挂车后,由于总质量增加,动力性将有所降低,即汽车列车的最大动力因数将比单车的最大动力因数小。因而,汽车列车的通过性也随之变得差些。

为了保证汽车列车有足够高的通过性,对经常拖挂车工作的汽车,应该有较大的动力因数。增大传动系的总传动比可以加大动力因数,但与此同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将会降低;加大发动机功率也会增大动力因数,但汽车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由于功率利用率低,将使汽车燃料经济性变坏。

汽车拖挂车后的相对附着重力随之减少。在汽车列车总重力相同的条件下,因为半挂车的部分质量作用在牵引车上,则拖带半挂车时的相对附着质量比拖带全挂车时的大,因而半挂车汽车列车的通过性较好。

将汽车列车做成全轮驱动是提高相对附着质量的最有效方法。这可通过在挂车上也装上动力装置(动力挂车),或将牵引车的动力通过传动轴或液压管路传输到挂车的车轮上(驱动力挂车)。

全轮驱动汽车列车的通过性较高,这不仅因其相对附着质量最大,同时,由于道路上各点的附着系数一般是不同的(如道路上有积水小坑),驱动车轮数目增多后,各驱动车轮均遇到附着系数小的支承面的可能性大为减小,因而对汽车列车的通过性有利。此外,与相同质量的重型载货汽车相比,全轮驱动汽车列车的车轮数一般较多,因而车轮对地面的比压较小。另外,还可以把各轴轮距做成相等,以减少滚动阻力,提高通过性。

设计汽车列车时,应使挂车车轮轨迹在转弯时与牵引车后轮轨迹重合。这不仅可减小汽车列车的转弯宽度,提高机动性,同时也可降低汽车列车在松软地面上转弯时的滚动阻力,而提高其通过性。

汽车列车克服障碍的能力与挂钩和辕杆的结构参数也有关。如辕杆在垂直平面内的许可摆角(),对汽车列车所能通过的凸起高度有很大影响。

驱动防滑系统(ASR)

汽车在泥泞道路或冰雪路面行驶时,因路面的附着系数小,常会出现驱动轮滑转现象。当驱动轮滑转时,产生的驱动力很小。特别是驱动轮原地空转时,驱动力接近零。例如,汽车驱动轮陷入泥坑时,汽车不能前进。即汽车的动轮一侧或两侧滑转后,汽车的总驱动力不足以克服行驶阻力,使汽车通过坏路的行驶能力受到限制。汽车驱动轮胎滑转,限制了汽车动力性的发挥,增加了轮胎的磨损,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并使汽车抗侧向力的能力下降,当遇到侧风或横向斜坡时,容易发生侧滑,影响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

ASR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发动机转矩到驱动轮的驱动力,使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得以减小,稳定性和操纵性得到安全的调节,驱动力的发挥得以改善。ASR系统保持驱动轮处于最佳滑转范围内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几种:调节发动机输出转矩,制动驱动轮以及锁止差速器。这些控制方式的目的都是调节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

发动机输出转矩控制。如果驱动过程中左、右驱动轮同时滑转,ASR系统的控制系统可从前、后车轮速度传感器传来的转速差极大的信息中,判断出左、右车轮均在空转,于是,对发动机控制阀(油门)发出指令,通过发动机控制直接操纵发动机供油量控制杆,相应降低其输出转矩,使得驱动轮的转速降低,直到驱动轮停止滑转。

驱动轮制动控制。汽车行驶中若出现一侧车轮滑转超过规定值时,控制系统向差速器制动阀和制动压力调节器发出控制指令,对滑转的车轮施加制动,使得滑转的车轮减速,当其减速至规定值后,停止对其控制。若又开始滑转,则重复上述循环过程。整个过程中,一方面对滑转的车轮施加制动,另一方面又对另一侧无滑转车轮施加正常驱动力,其效果相当于差速锁的作用,车辆在滑路上的方向稳定性和起步能力均可得到改善。

发动机输出转矩调节和驱动轮制动控制综合进行。当汽车在滑路转弯行驶时,如果驱动力过大,会引起驱动轮空转,使车辆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尾侧滑。遇到这类情况,控制系统会自动控制驱动轮制动和调节发动机输出转矩,使二者同时或单独工作,保证汽车稳定行驶。

另外,在驱动轮滑转时,ASR系统自动向驾驶员发出警报(报警灯),提示不要猛踏加速踏板,注意转向盘操作。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制动防抱系统(ABS)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增加,ASR系统是ABS系统的延伸。ABS和ASR分别保证汽车在制动和驱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转向性。ASR是保证驱动附着条件,充分发挥驱动力,保证汽车的驱动稳定性的装置。一般在汽车的ABS系统中设与ASR的接口电路。ASR系统也可独立装车使用。

驾驶方法

驾驶方法对汽车通过性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在通过沙地、泥泞、雪地等松软地面时,应该用低速档,以保证车辆有较大的驱动力和较低的行驶速度。在行驶中应避免换档和加速,并保持直线行驶,因为转弯时将引起前后轮辙不重合,而增加滚动阻力

后轮双胎的汽车,常会在两胎间夹杂泥石,或使车轮表面粘附一层很厚的泥,因而使附着系数降低,增加车轮滑转趋势。遇到这种情况,驾驶员可以适当提高车速,将车轮上的泥甩掉。

当汽车传动系装有差速锁时,驾驶员应该在估计有可能使车轮滑转的地区前就将差速器锁住。因为车轮一旦滑移后,土壤表面就会被破坏,附着系数下降,再锁住差速锁不会起显着作用。当汽车离开坏路地段后,驾驶员应将差速锁脱开,避免由于功率循环现象使发动机、传动系和轮胎磨损增加,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变坏,以及通过性降低等不良后果。

此外,为了提高越野汽车的涉水能力,应注意发动机的分电器总成、火花塞、曲轴箱通气口等的密封问题,并提高空气滤清器的位置,不得浸入水中。普通汽车一般能通过深度为0.5~0.6m的硬底浅水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