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

江心坡

地理名称
江心坡地区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之东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其北起於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到2009年2月,江心坡通常指代缅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现在大多属于缅甸克钦邦。
    中文名:江心坡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云南高黎贡山 所属地区:云南 边界线:1941年线 面积:约 27000 km² 长:300公里

地理环境

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头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卢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热。炎热地区的传染媒介、病原体及动物宿主,均易兹生,因而疾病较多,其地有瘴气,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

简介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以西的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合流处之间以北的地带,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县,西含土壤肥沃,矿产天然资源丰富的葡萄县盆地(Putao),南到克钦邦野人山和云南边界尖高山以北。

地名,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居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毒龙河等水之中,故名。其地北通西康,东接片马,西及南与缅甸接壤,为四川、云南、西康及西藏的屏藩,亦为我国西南边防要地。

概述

江心坡,位于中国云南高黎贡山之西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长约三百公里,阔约一百五十公里。

江心坡地区具体指缅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北起于中国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n1960年10月1日,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国放弃对江心坡地区的主张,同时收回被英国1913年侵占的片马、古浪、岗房和缅控班洪、班老5个地方。

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明成祖在西南设立了三宣六慰,控制的范围包括几乎缅甸全境、泰国北部、老挝中部、印度东部一区,可以说当时中国控制的南疆的规模比较广阔,但是到了嘉靖年间随着明朝国政的颓废,丧失了部分地区控制。清初吴三桂在云南控制了缅甸局势,后来随着他的反清,缅甸局势一度陷入混乱。乾隆时期的清缅的几次战争,缅甸无力继续作战不得不臣服,缅甸国主被乾隆皇帝册封为“阿瓦缅甸国王”(所谓阿瓦,即曼德勒,为当时缅甸首都),蕃属于清政府。第二阶段,晚清腐败无能,1886年7月,中英签订《中英缅甸条款》,清政府被迫承认英国占领缅甸,至此缅甸成为英管地区,不属于清王朝管辖,渐渐危及中国对江心坡及周围的控制。1892年,英国派兵占领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颇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马董等地。晚清无力阻挠,只能干瞪眼。第三阶段,江心坡属于自由地带,由当地土司部落控制,不受中国及缅甸政府的管辖。1913年英国以武力占据片马,切断中国内地与江心坡的通道,使之成为飞地,意欲使我们无力管辖而失去控制。1926年,英国人占领江心坡,当时的北洋政府无力抗衡,假装调查一番后便无下文。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称"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虽英方未予答复,但民国政府坚持认为江心坡为我国土范围,地图上也明确划入江心坡及周边地区。1941年,英国借中国抗战处境艰难,对英缅控制的滇缅公路有着很大仰赖的时机,以关闭公路的威胁为施压手段,于1941年6月18日通过政府换文形式,在阿佤地区划定对其有利的边界线,将部分班老、班洪地区划给缅甸。第四阶段,新中国时期,据于和平友好考虑,1956年-1957年通过和缅甸方面多次沟通,到了1960年签订中缅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153平方公里),划出南坎(220平方公里),江心坡(2.7万多平方公里)。至此江心坡真正离开中国怀抱。再说下南坎问题,南坎历史上一直属于中国,垂涎南坎的英国要求清政府割让,被李鸿章所拒绝,但在1897年,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被迫将南坎永久租借给英国。

1941年线

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进入缅甸,逐渐向北推进,1885年英国全部吞并缅甸本部,与中国直接接壤。原来模糊的习惯线,成了有利于英人不断侵吞的格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一直希望与英国完成划界。

经过1894年《中英伦敦条约》、1897年续议《缅甸条约》两次订约,1898、1899年勘界,中英划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澜沧江的两段边界;中缅(英)南段边界大走向基本定型。

由于边界条约条文对于阿佤山区的规定有模糊之处,英军就于1934年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以求造成既成事实。遭到了当地佤族土司的抵抗,就是近代史上“班洪事件”。

1941年,英国借中国抗战处境艰难,对英缅控制的滇缅公路有着很大仰赖的时机,以关闭公路的威胁为施压手段,于1941年6月18日通过政府换文形式,在阿佤地区划定对其有利的边界线,将部分班老、班洪地区划给缅甸,史称“1941年线”。江心坡因此划分给缅甸。

地图发展

外国地图上1877年中缅边界,江心坡不在中国境内。

1930年版中国地图,江心坡不在中国境内。

1934年第一版《申报地图》,这张地图上江心坡不在中国境内。

1935年再版的《申报地图》,已经开始把江心坡绘入界内,但未将北边的缅北重镇葡萄地区绘入,所以在江心坡北部边界向东延申。

1936年版的《申报地图》,江心坡绘入界内,缅北重镇葡萄也被绘入界内,边界是江心坡以西的野人山(枯门岭,现在的缅甸克钦山),野人山以西未被划入界内。

1937年版的地图,将野人山以西划入界内,但未将胡康河谷划入界内。

1947年民国政府后来的标准图,将原本南北走向的边界被改为东西走向。将江心坡、野人山、胡康河谷纳为中国界内的地名。

新中国1952年版地图,地图的边界沿用了旧中国的画法。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的地图,该地图集宣布对外边界暂时用申报1936年地图的画法。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后,中国地图上的画法沿用至2009年2月仍在使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