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

甘肃旅游景点
永泰古城坐落于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当时的军事要塞。[1]古城设计完备,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修建目的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建。现今,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变枯城。
    中文名:永泰古城 外文名:Yongtai ancient city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 占地面积: 著名景点: 票价:免费 地址: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西南27公里处 类别:旅游景点 适合游玩季节:全年

景点简介

永泰古城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是松山新边中的一座军事要塞。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历史

永泰城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开工建设,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

当时驻军两千多人,马队五百人,兵营、练兵场、火药场、武器库、草料场、马场等一应俱全。

永泰古城结构

古城由于鸟瞰形如金龟,故又称“永泰龟城”。古城城围周长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楼4座,外形是一大圆,城周有护城河。古城四面有4个瓮城,形似龟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5座烽火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城周有护城河,宽约6米,深约1至2.5米。整个城池形状酷似乌龟,故名“龟城”。

城内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马道,围城墙一周,城墙上有射击垛口,在4个瓮城上建有了望哨。城南有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将军的公馆。城南一里处建有演武厅和教场,占地300亩。教场之南还留有一条长约6里的“龙沙”(山丘),“龙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处设有军需草料储存处,城东南15里的骟马沟是当时的牧马场地。目前这些军事设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还完整地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城内还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

永泰古城意义

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

永泰古城——记忆之城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将军李汶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双方在龙沙展开了一场数十日的大战之后,李汶击败了鞑靼部落群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但这场大战也摧毁了这里原来的要塞。

此后,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彼时,春色不绝于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开始具有了政治、军事、外交、商业发展的多重要义。

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西临大砂河的永泰古城,虽然一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但最近几十年,已经濒临灭顶之灾。

1953国家开始大规模搞建设,后来又是破四旧立四新。到了1958年,全国开始大炼钢铁,永泰城里100多棵大树被尽数砍伐,城里明清时期的庙宇高楼,也被一拆而空……

从景泰县城出发,乘车大约45分钟后,依稀可见永泰城墙。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尽管已经到了3月底,枯黄的土地上却没有一点生机,一阵大风过后,黄土卷起的烟尘弥漫在田野里。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红水县,后来才有景泰城。”景泰是历史上的边防重地,境内的古长城、古城池等遗迹很多。

沿途依稀可见一些土墩台,据说这样的土墩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沿途共有七十二个,一直通向甘肃省城兰州。闫致祥说,这是明清时期用于防范的信息台(当地人称为烽火台),如果发现有敌入侵,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点火,依次传递,很快就将信号传入兰州。

“在永泰城东南部有一块占地面积为500亩地的平地,这里就是当年的练兵场。操场中间建有高两米的平台(现已拆毁),台上建有三间坐北朝南的阅兵台,红漆明柱,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后来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离练兵场前约400米处,可以看到宽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墙,墙上隐约可见箭簇留下的疤痕。

如今,由于连年干旱,生活在城里的居民为了谋求生计,都已经陆续搬迁离去,解放初期的1000户人家,已衰减为87户。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饭馆,四时飘香”的繁华不复存在……

军事意义

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没有被攻破过。

明朝后期松山战役之后,西北甘肃边界仍然屡遭异族进犯,但都被抵御在长城之外,兰州也从未失守,这座连接长城和兰州的兵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情况

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

生态恶化

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复盖率急剧下降。不断恶化的环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

“连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说。今年63岁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学校长,前几年退休后,担当起了文保员和旅游宣传员。

李崇仁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在他小的时候,永泰城内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还是大森林,当时人们还在山上砍柴。几乎最近20年时间,山上的树也被砍完了,再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树也没再长起来。

在李崇仁的记忆中,古城变化最大的是气候。“这几年从9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5月份,几乎是大风不断,近年来风沙更严重了。”李崇仁小时候永泰城的风沙从没这么大。“其次是雨水少了,我小时候古城雨水好,村里种的庄稼能长一胳膊长。近年来几乎不见雨,种的庄稼只有一尺高。”

人口锐减

这座明代古城,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复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大约8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了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几年间许多人陆续搬走,到2013年9月锐减到100多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