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蟑螂

水蟑螂

水生昆虫
龙虱(水蟑螂),又名水龟子,属水生昆虫,为龙虱科各大小种属的统称,它有一个庞大的家庭,仅在我国就有约160种,最常见的为日本吸盘龙虱,还有黑龙虱、东方三星龙虱等。水蟑螂是水生昆虫,对农药、化肥、油污十分敏感,一般在郊外建池养殖较好,不能在环境污染,特别是有油污的地方养殖。水蟑螂幼虫及成虫均为水栖,捕食小鱼、虾、蝌蚪等水生小动物,产卵在水生植物枝上、叶上。水蟑螂养殖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一种特种动物养殖项目。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鞘翅目 科:龙虱科 中文学名:水蟑螂 中文别名:水龟子,龙虱

形态特征

体形较大,体长3.5~4厘米,椭圆形,扁平,有光泽,有的种类具有条纹或点刻。通体黑色,鞘侧缘黄色,黑色部闪绿辉。复眼位于头的后方,紧靠前胸前缘。前、中足基节小,后足发达,侧扁如桨,被毛长,基节宽大,左右相接触,跗节5节,适于游泳。

雄虫前足跗节第1~3节扁平宽阔,具有吸附作用,用于在交配时吸着在雌虫背上,为抱握足。

水蟑螂幼虫及成虫均为水栖,捕食小鱼、虾、蝌蚪等水生小动物,产卵在水生植物枝上、叶上。幼虫体细长,头大,有眼6对,触角短,6~9节,上颚尖锐、弯曲,内有孔道,能吸食动物汁液,有3对胸足,幼虫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之后逐渐蜕化为成虫。

生活习性

龙虱终生栖息于淡水环境,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即卵——幼虫——蛹——成虫,成虫再产卵,周而复始。

龙虱分布较广,主要产于广东、湖南、福建、广西、湖北等省,以往人们都习惯于天然捕捉,但由于环境污染和长期滥捕滥捉,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野生龙虱数量逐年减少,以致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人工开发饲养龙虱是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如山东省曹县药用动物研究所职工赵子忠,养龙虱一年半就获利2。5万余元。

生产养殖

养殖

水蟑螂养殖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一种特种动物养殖项目。龙虱属水生昆虫,为龙虱科各大小种属的通称,它有一个庞大的家族,约160种,而日本吸盘龙虱是个体最大的一种龙虱。由于龙虱个体小,所占水体空间也小,它既适合于鱼塘等大水面中养殖,也适合于在几平方米的水泥池甚至面积更小的水缸等中养殖,而且其经济价值又较高。

前景

水蟑螂养殖是近两年才兴起的一种特种动物养殖项目。龙虱来源大多依靠和人为滥捕,野生龙虱数量逐年减少,以致市场上供不应求。由于龙虱个体小,所占水体空间也小,它既适合于鱼塘等大水面中养殖,也适合于在几平方米的水泥池甚至面积更小的水缸等中养殖,而且其经济价值又较高。因此龙虱养殖一问世便受到不少养殖户的青睐,尤其被认为是庭院经济的好项目。近几年,龙虱人工养殖已在广东、广西获得成功。

设施

养殖设施可选用小鱼塘、水池或水缸等。水池用砖砌成,面积在5平方米以内为宜,水深0.5~1米,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龙虱200至300只。

管理

水蟑螂的饲料一般以玉米粉、米糠、面粉、有甜味的瓜果为主,也可投喂福寿螺(打烂)、猪、鸡、牛、鸭的下脚料。每天下午6点投料一次,投喂量为龙虱总重量的7%~8%(每只龙虱投喂0.15克左右)。不能隔天投料以免发生互相残杀现象,也不能投喂带毒或有传染病的食物,否则会导致龙虱死亡或长时间不繁殖。龙虱养殖周期约为8个月,前3个月以投喂肉类为主,如福寿螺、牛肝、新鲜的死鱼、死虾、死鸭、死鸡等,后5个月以投喂混合饲料、福寿螺、瓜果菜等为主。龙虱对水质无特殊要求,一般用自来水、地下水、自然水等无污染的水源均可。水太脏时要注意换注新水。

环境设置

尽可能在污染少的地方养殖,养殖场尽量选择远离车辆较多的公路和工厂(尤其是化工厂),水体要求无毒杀性污染,保持水深50—100厘米,不必常换水,但水应无恶臭,同时防止太阳直晒过热,水中应种上一些水草,如水浮莲等,而且水面上还应该加上防飞网。

种苗

一般是到信誉好的供种单位选购种苗,既可保证品种质量,还可让厂家提供较好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也可在春夏之交在鱼苗沁捕捉龙虱幼虫,饲养到入秋成蛹,羽化为成虫。

饲养

龙虱以肉食性为主,也可兼植食性和腐食性,善于捕捉水中小生物、有机物和水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龙虱的饲料一般以玉米粉、米糠、麦麸和有甜味的瓜果为主,也可投喂打烂的福寿螺、以及农村广泛存在的猪、鸡、牛、鸭的下脚料,一般每天傍晚喂一次,投喂量为龙虱总重量的7%—8%(每只龙虱食量为0.15克左右),不能隔天投料,以免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也不能投喂带毒和有传染病的食物,否则会导致龙虱死亡或长时间不能繁殖。龙虱养殖周期为8个月,前3个月以投喂肉料为主,如福寿螺、牛肝、新鲜的下脚料、死鱼、死虾等,后5个月投喂混合饲料为主,即肉类及植食类饲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投喂。

种群分布

分布湖南、江苏、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地。主产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地。

营养价值

“椒盐龙虱”,有股桂花味儿,嚼起来脆生生的嘎吱嘎吱响。“龙虱体内蛋白质含量非常高,而脂肪含量却很少,所以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固醇的食品。

医用价值

龙虱(水蟑螂)是民间传统的一种药食两用昆虫,专治小儿遗尿,老年人夜尿频多,疳积等许多疾病。

龙虱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达23.8%,脂肪含量则仅为3.6%灰分含量为9.2%,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固醇的食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龙虱对防治高血压、肥胖症、肾炎有很好的疗效。

新闻报道

专家提醒老广:爱吃水蟑螂蝇蛆等昆虫要小心

很多人爱吃蚂蚱竹蛆水蟑螂等昆虫,这些虫子也进入了粤菜菜谱。不少爱生吃蝇蛆的老广大叹蛆“很甜很靓”。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吃这些昆虫到底安全否?

近日,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组织了安全食用昆虫研讨会。有广东昆虫专家表示,市民食用野生昆虫要小心,因为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粤菜中不少昆虫是家养并非来自野生,这些虫子蛋白质含量高,公众尽可放心吃。老广们爱生吃蝇蛆等昆虫完全没问题。而对于养殖业大规模使用虫类养家禽和水产品,专家表示,卫生部门需要继续跟踪评估对人类健康影响。

吃野外捕捉的昆虫要小心

中国人吃昆虫至少有3000年历史。文献《周礼》开篇“天宫”中:蚁卵酱已经是帝王祭祀先人佳品。而现在,天津的油炸蚂蚱、云南的昆虫宴、河北山东的蝗虫菜,都十分有特色;最绝的是广东人:蚂蚁禾虫蜂蛹家蝇蛆龙虱蝎子全都能上桌。

“我们身边昆虫到处是,陆生生物70%都是昆虫。”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所长韩日畴在研讨会上告诉记者,公众吃昆虫要注意区分,主要是要注意区分野外捕捉的虫和家养虫。

他说公众经常吃的蜂蛹、水蟑螂、竹蛆(竹树虫蛹)、蚕蛹等等目前多为人工饲养,接触农药很少,可以放心吃。而野外捕捉的昆虫则不然,需要注意来源,尤其是农业昆虫,这类虫子主要包括地下害虫、蝗虫、水稻害虫、禾谷类害虫、棉花害虫、蔬菜害虫、水果虫,由于接触农药,吃时需要特别小心。

“为了防治病虫害要用农药杀死农业昆虫,所以吃油炸蚂蚱、蝗虫这类昆虫的食客,需要特别留意昆虫来源是野外还是家养。”韩日畴介绍,而有些野外昆虫,如蜜蜂对环境污染、化学农药十分敏感。很多化学农药测试,都使用蜜蜂作为测试物。一旦有污染残留,蜜蜂就会死亡。因此吃蜂蛹等敏感的野外昆虫,实际上也很安全。

“有些人吃昆虫会过敏。需要注意。”市民自发偶尔食用昆虫跟昆虫产品又有区别。此前市面上有大规模使用蚂蚁制成的胶囊和酒,宣称具有补肾功能,韩日畴认为,这些产品不一定安全,能不能吃需要通过安全性的测定,需要国家最后立法来判定。

据了解,粤菜食谱中可以吃的昆虫五花八门:蚂蚁、蝎子、竹蛆、蚕蛹、蟋蟀等,食客们并不专门区分农业昆虫和非农业昆虫,碰到就吃。很多老广还爱生吃果蝇蛆等昆虫,称之“很甜很靓”。

吃虫的鸡和虾绿色美味

据了解,中国人目前吃肉越来越多,但养殖家禽牲口需要蛋白质,目前养殖业的蛋白质70%依靠进口南美智利等地的鱼粉。而昆虫是蛋白质很好的来源,多年前,广东的养殖企业就使用粪便培养昆虫,来养鸡、水产品。目前这块产品市场并不小。广州从化就有大型企业养殖蝗虫出口,并且还向广东省农业厅和科技厅申请了科研立项。

国内许多大型饲料厂家都使用蚂蚱、蝗虫的干品磨粉,做动物饲料添加剂,用来养家禽水产品。据说虫类作为添加剂可以改善肉质和口味。有些国内食客厌恶昆虫,但是实际上,爱吃鸡等家禽和水产品的部分食客,每天都在间接吃昆虫。

养殖龟鳖类水产品多年的老广吴英豪称自己只会粤语,不会普通话。他表示,自己饲养的龟类吃昆虫后没有一个病死,十分强健。而此前饲养龟类生病死很多。龟类在市场十分畅销。

吴英豪自己配饲料繁殖果蝇蛆,他正在探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多少昆虫,以达到对饲养动物最佳效果。对于大规模吃蝇蛆长大的龟类是否安全,吴英豪称自己也经常生吃蝇蛆,他赞叹蝇蛆“很甜很靓”。据了解,类似吴英豪这样的食客,在粤东山区等地还有不少。

欧洲人赶来研究牲口吃虫

据了解,世界各国除了食物匮乏的非洲等地,并没有吃虫的传统,类似欧洲人就没有吃虫历史,欧洲自从疯牛病风波之后,养殖业开始有饲料清单,牲口家禽必须吃清单内的饲料。昆虫并不在其中,也不能进行昆虫饲养牲口试验和进入市场销售。否则是违法行为。

为此不少欧洲官员、技术咨询公司商人到中国,来看中国饲养业使用昆虫,国人吃这些吃昆虫长大的动物健康效果如何,以供欧洲放开昆虫饲养牲口立法进行参考。

英国政府食品环境研究部门官员Elaine在广东昆虫研究所研讨会上称,饲养业大规模用昆虫饲养的动物产品,最终动物产品要进入市场供消费者食用,这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在欧洲是需要政府的立法规范的。她认为养殖业大规模使用昆虫做饲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因素。

不过截至目前,虽然中国还没有对大规模使用昆虫进行养殖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立法,但国内养殖业还未出现安全、环境和社会隐患。至于昆虫应用养殖业带来的健康问题,韩日畴认为需要国内健康部门继续去加强研究和关注这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