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汉语汉字
气是汉语一级字,读作qì。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模拟云气的样子。气的本义是自然界均匀扩散的第三态物质、食物消化而产生的肠胃气体。后引申为人体原始的气态精华能量。由人体原始的气态精华能量引申为呼吸。由呼吸引申为精神特质,态度,风格;呼吸失控,动怒。也作姓氏。
  • 中文名:气
  • 拼音:qì
  • 繁体:氣
  • 部首:气
  • 字码:U 6C14
  • 五笔:rnb(86);rtgn(98)
  • 仓颉:omn
  • 郑码:my
  • 笔顺:3115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去声五未
  • 笔画:4
  • 注音:ㄑㄧˋ
  • 造字法:象形字
  • 四角码:80017

字源演变

“气(简)”是象形字。甲骨文用三横来表示云气(甲组图1),上下两横较长,中间一横较短,与“三”字甲骨文三横等长有别。西周金文(甲组图2)沿袭甲骨文形体,春秋时大概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三”字的区别,而将“气”字上部一横弯曲。战国文字(甲组图4-6)时又将下部一横弯曲,同时还出现了两种异体,使“气”字变为从大、气声和从火、既声的形声字。秦代文字基本沿袭战国文字作“气”的写法。汉代及以后文字形体变化不大。

繁体的“气”是形声字。《说文》小篆(乙组图1)正体为从米,气声;《说文》小篆(乙组图1)的第一个或体是从米(乙组图2),既声;第二个或体是从食(乙组图3),气声。本义是赠送(粮食),这种意义读xì。《说文》:“气,馈客刍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是岁晋又饥,秦伯又气之粟。”“气(简)”和“气”本是两个不同的字。甲骨文“气(简)”字作“三”形,像云层之形,本义是云气,泛指气体。但是在古籍中往往不用“气(简)”字,而是借用“气”字表达云气之义。此种意义的气读qì。“气”既常表达此义,它的本义就用“饩”字表示。“饩”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气”的右侧加形符“食”而形成的,“气”和“饩”是古今字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表示云气意义的“气”被废弃,重新恢复了它的古体“气(简)”。“饩”字被简化为“饩(简)”,运用的是偏旁简化的方法。“”被作为“饩”的异体废弃掉了。

“气”后来引申泛指一切气体,如“空气”、“雾气”、“氧气”、“水蒸气”等。呼吸是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吸人的是新鲜空气,呼出的是体内的浊气,所以“气”又指呼吸的气息,如“气喘吁吁”、“气急败坏”等词中的“气”。地上的水汽蒸腾上升形成云,云气聚集则降下万物赖以生存的雨水,还有时而柔和时而狂暴的风,一刻也不停的呼吸,我们无时无处不能感到气的变化流动,天凉了,是空气变冷了;气体流动,带来了远处鲜花和青草的芬芳气息,所以“气”还引申出天气、气候、气味等含义。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名词

云气。

蜃气。

空气。

指气体。

气象。

节气;气候。

气味。

呼吸;气息。

声气,语气。

景象;气氛。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主观唯心主义者用以指主观精神。

命,命运。

指人的元气,生命力。

指精神状态,情绪。

特指勇气;豪气。

气色;表情。

指气恼、不愉快的情绪。

气派;气概。

义气。

气焰;权势。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指文风。

作风;习气。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指脉气和营卫方面的病象。

指气功。

指效力,作用。

用来抽气或压缩气体的泵。

积聚着天然气的地层。

动词

嗅,闻。

气恼;生气。

使人生气。

谓欺压。

形容词

形容人精神振作、气势威武。

形容非常生气的样子。

脾气暴躁,气势很盛。

因疲劳、空气稀薄等原因而呼吸短促。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米部】 气

馈客之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侯。气或从既。气或从食。

【卷一】【气部】气(简)

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说文解字注

【卷七】【米部】 气

馈客之刍米也。

聘礼杀曰饔。生曰饩。饩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刍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从米也。言刍米不言禾者、举刍米可以该禾也。经典谓生物曰饩。论语。告朔之饩羊。

从米。气声。

许既切。十五部。今字叚气为云气字。而饔饩乃无作气者。

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侯。

事见左传桓六年、十年。十年传曰。齐人饩诸侯。许所据作气。左丘明述春秋传以古文。於此可见。

气或从既。

既声也。聘礼记曰。日如其饔既之数。注云。古文既为饩。中庸篇曰。既禀称事。注云。既读为饩。大戴朝事篇。私觌致饔既。戴先生曰。既卽饩字。按三既皆䊠之省。

气或从食。

按从食而气为声。葢晚出俗字。在假气为气之後。

【卷一】【气部】气(简)

云气也。

气气古今字。自以气为云气字。乃又作饩为廪气字矣。气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偁。

象形。

象云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过三之意也。是类乎从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既切。十五部。借为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气字部】气

《唐韵》去既切。《集韵》《韵会》《类篇》丘既切。?音气。

《玉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气相求。《系辞》:精气为物。《礼·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又《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注:气谓嘘吸出入者也。

又天气曰元气。《後汉·明帝纪》:升灵台,望元气。注:元气,天气也。

又阴阳曰二气。《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气。《史记·五帝纪》: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气。注:王肃曰:五气,五方之气。

又《书·洪范》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注:雨,木气。暘,金气。燠,火气。寒,水气。风,土气。为五气。又《素问》:寒、热、风、燥、湿,五气之聚也。寒生水,热生火,风生木,燥生金,湿生土。

又六气。《左传·昭元年》:六气,隂、阳、风、雨、晦、明也。

又《庄子·逍遥游》: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注: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与天?地黄为六气。王逸《楚辞》注:《陵阳子明经》春食朝霞,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隂,日没已後赤黄气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幷天?地黄之气为六气。

又年有二十四气。《内经》:五日谓之?,三?谓之气。《书正义》: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随天转运,所以叙气节也。气节者,一岁三百六十五日有馀,分为十二月。有二十四气,一为节气,谓月初也,一为中气,谓月半也。以彼迭见之星叙此月之节气。

又历家有?气法。司马彪《续汉书》:?气之法:为室三重,涂亹周密,布缇幔室中。以木为按,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之。气所动者,其灰斯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又有望云气法。《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注:视日旁云气之色,靑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史记·天官书》:云气有兽居上者,胜。

又:日旁云气,人主象。

又: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邵谔《望气经》:郁郁葱葱,隐隐隆隆,佳气也。绵绵绞绞,条条片片,兵气也。泽泽燄燄,女子气也。如藤蔓挂树者,宝气也。紫氛如楼者,玉气也。

又道家有食气法。《参同契》: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触物亦曰气。《礼·少仪》:执食飮者勿气。疏:执尊长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唐韵》《集韵》?许既切。与饩、䊠?通。《说文》:馈客刍米也。引《春秋传》齐人来气诸侯。

又叶去讫切。音乞。成公绥《啸赋》: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

又叶丘谒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赋》:当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气。喜乳哺之遂安兮,信众疾之日歇。

【辰集下】【气字部】气(简)

《唐韵》去既切。《集韵》丘既切。?音炁。

《说文》:云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气、炁。又与人物也。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广韵》去讫切。《集韵》《类篇》欺讫切。?音乞。

《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气,小篆本作气。气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为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笔以别之。

又《六书正譌》:气,俗用气,乃禀气之气。云气必用气。

按天地人物之气虽别,而气气字义实同,分属则泥矣。《正譌》之说非是。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kʰɯds

广韵

去既

微开

八未

蒙古字韵

k'i

去声

中原音韵

齐微齐

齐微

去声

洪武正韵

去冀

三霁

去声

分韵撮要

第三几纪记

阴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