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汉语汉字
母[1],通用规范汉字   、一级字   ,读作mǔ,又用作姓   ,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指:母亲[2],也可泛指女性的长辈,如《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后引申为养育;哺乳、根本;根源、老妇的通称、经商或借贷的本钱等义。  [3]
  • 中文名:母
  • 拼音:mǔ
  • 部首:母
  • 字码:U 6BCD
  • 五笔:XNNY
  • 仓颉:wyi
  • 郑码:zy
  • 笔顺:竖折/竖弯、横折钩、点、横、点
  •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 平水韵:七麌
  • 英文:mother; female elders
  • 笔画:5
  • 五笔98:XNNY
  • 86五笔:XGUI
  • 注音:ㄇㄨˇ
  • 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
  • 造字法:会意
  • 形体结构:单一
  • 异体字:姆、毋

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母”字是一个象形字,这个字展示的是一位跪坐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双手交叉,字中间有两点表示乳房,以表示此女性与生育和哺育有关。金文的“母”字基于甲骨文形体,只是在字的上部多添了一横;金文中也有形体完全同甲骨文的。  

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母”与“毋”同字。后分化为两字,为了区别,故在字形上略加变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殷商时代,“母”和“女”二字还没有明显的分工,因此在甲骨文和铭文里是混用的。从西周金文开始才与“女”字有明确分工。  

小篆的形体和甲骨文的形体相似,只是字体变得愈发规整。隶书的“母”字从形体结构上来看已经无法看到人体的形状。   楷书“母”字从字形上来讲,并不是直接继承小篆,而是更接近于从石鼓文或鄂君启节继承来的。  

“母”的本意是指母亲,后引申为养育、哺育之意。《说文》:“母,牧也。”“牧”即哺育。母为女,还有性别上的区分意义。由此引申,此项动物往往也被称之为“母”,以便和雄性进行区别,例如“母鸡”、“母羊”等等,甚至可以结子的植物也可以以“母”相称,比如“麻母”。  

“母”还可引申为与母亲有关的。《国语·越语上》:“生三人,公与之母。”这里的“母”指的是“母乳”。《老子》:“以为天下母”,“母”即“本”。“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母”是本源,与“始”相提并论,意为一切事物的发端、开始。黄河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母”也泛指能有所滋生的事务,比如“母酒”“字母”“母体”等。  

母亲为女性,故“母”引申泛指女性长辈,如“伯母”“姑母”“姨母”“舅母”等,这些称呼中都含有像子女对母亲一样的敬意和爱戴。母亲是感恩的对象,因此,有些带母的词语也常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譬如人们称本名族的语言为“母语”,与“外来语”相对,称自己曾学习生活过的学校为“母校”。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例词

名词

指母亲

《诗·邶风·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母亲

指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

《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

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

老妇的通称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禽兽雌性或草木结实的,与公相对

《尔雅·释草》:茡,麻母。

母羊、麻母

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

酒母、字母、母法、工作母机

古代称货币大的重的为母

《国语·周语下》: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用以经商或借贷的本钱。本钱为母,利益为子

《道州文宣王庙碑》权其子母,赢且不竭。

数学名词,指基数或分数中的分母

《九章算术·方田》:术曰: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

分母

指一凸一凹(或一大一小)配套的两件东西中的凹的(或大的)一件。

《诗·齐风·卢令》: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子母扣、子母环、螺丝母

同“姆”。指乳母或女师

《集韵·厚韵》:姆,女师也。亦作母。”

方言。义同“婆”

《海上花》:耐讨几个大老母,小老母。

通“拇”。拇指,手指的大指。

《易·咸》:咸其拇。

姓氏用字,详参:母姓

《唐书》:开元十八学士有母照。

动词

养育;哺育

《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传》:初,明宗后宫有生子者,命妃母之,是为许王从益。

动词

通“侮”。轻慢。

《马王堆汉墓帛书·称》:行曾(憎)而索爱,父弗得子。行母而索敬,君弗得臣。

名词

古代八珍食品之一

《礼记·内则》: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母。

淳母

同“模”。模样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孙悟空又拔了一根毫毛,依母儿做了,抛在他脸上。

同“毋”

《墨子·备穴》:文盆母少四斗。于省吾新证:金文毋字均作母,此独存古字。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母

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莫后切。  

说文解字注

牧也。

以叠韵为训。牧者,养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启后者皆曰母。

从女,象褱子形。

褱,袌也。象两手袌子也。

一曰象乳子也。

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有两点者,象人乳形。竖通者即音无。按此就隶书释之也。莫后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下】【毋字部】母

《唐韵》《广韵》《正韵》莫厚切。《集韵》《韵会》莫后切。广雅》:母,牧也。言育养子也。《释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韵》:慕也,婴儿所慕也。《说文》: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形。《苍颉篇》: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竖通者即为毋。《诗·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为大父母。《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蔡邕《独断》: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又老子《道德经》:有名万物之母。

又日为阳德之精,故称日母。枚乗《七发》:流揽无穷,归神日母。

又元气之本曰气母。《庄子·大宗师篇》:伏羲得之,以袭气母。

又父母,尊亲之词。《诗·小雅》: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礼·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

又扬子《方言》:南楚

又乳母亦曰母。《越语》:生三人,公与之母。

又禽兽之牝皆曰母。《孟子》:五母鸡,二母彘。《前汉·昭帝纪》:罢天下亭母马。张华《禽经》:鷇将生,子呼母应。雏既生,母呼子应。苏轼《仇池笔记》眉州县有一小佛屋,俗谓之猪母佛。

又十母,谓甲乙之属,十干也。十二支为十二子。见《史记·律书》。

又西王母,神名。见《山海经》。《大戴礼》云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

又宝母,所以集宝者。《祥异记》:魏生常得一美石,后有胡人见之,曰:此宝母,每月望设坛海边上,可以集珠宝。

又岭南有瘴母。郑熊《番禺杂记》:五羊岭表见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谓之瘴母。

又鬼母,神名。《括异记》: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

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诗·郑风》卢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谓大环贯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语》注:重曰母,轻曰子。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又牛有子母牛。《易·说卦》:坤为子母牛。正义曰:取其多蕃畜而顺。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见任昉《述异记》。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见《齐民要术》。

又宁母,地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盟于宁母。《后汉·郡国志》:山阳郡方与县有泥母亭。或曰古宁母。

又慈母、雨母,皆山名。《丹阳记》:江寜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生箫管竹。《荆州记》:湘东有雨母山。

又云母,扇名。又屛名。《西京杂记》:昭阳殿有云母扇、云母屛风。又云母竹,竹之大者,见郭义恭《广志》。又赞寜《笋谱》有云母笋。

又益母、贝母、知母,俱药草名。蟁母、鴾母,俱鸟名。喜母,虫名。俱见《尔雅》注疏。又酒滓谓之酪母,见《本草》。

又胡母,复姓。《后汉·献帝纪》有胡母班。《风俗通》云: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鄕,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又《集韵》蒙晡切。《正韵》莫胡切。

又叶母婢切。音敉。《诗·郑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叶上杞、里。《鲁颂》:鲁侯燕喜,令妻寿母。蔡邕《崔夫人诔》:昔在共姜,陪臣之母。劳谦纺缋,仲尼是纪。  

书法欣赏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写“母”时,首笔“竖折”应当从左上格至左下格再折向右下格;第二笔“横折钩”应当从左上格行至右上格再折向右下格钩出,钩尖抵竖中线;两笔相接于左上格,相交于右下格。书写时需注意,母字两点均要书写在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略向上斜。  

书法欣赏

音韵方言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开口呼

次浊

莫厚切

mu

集韵

平声

合口呼

次浊

蒙脯 (晡)切

mo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迷浮切

məu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迷浮切

məu

上声

合口呼

次浊

罔甫切

ɱio

上声

?

开口呼

次浊

莫后切

məu

?

开口呼

次浊

莫? (候)切

məu

韵略

平声

莫胡切

上声

莫后切

增韵

平声

莫胡切

上声

莫厚切

中原音韵

上声

鱼模

次浊

mu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忘逋切

上声

鱼模

叶模上声

洪武音韵

平声

次浊

莫胡切

mu

上声

次浊

莫补企鹅

mu

上声

次浊

莫厚切

mou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上古音

先秦

高本汉系统

xm

əɡ

王力系统

h

ə

董同龢系统

x

ə̂ɡ/uə̂ɡ

周法高系统

xm

əɣ

李方桂系统

hm

əgx

两汉

西汉

东汉

中古音

ou

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北魏后期北齐

尤侯幽

ou

齐梁陈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m

ə̯u

拟音/王力系统

m

ə̯u

拟音/董同龢系统

m

u

拟音/周法高系统

m

əu

拟音/李方桂系统

m

ə̆u

拟音/陈新雄系统

m

ou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