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籍
《母亲的故事》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作品。故事写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死神把母亲的孩子抢走了,但她追到天边也要找到他。她终于找到了死神。死神让她看了看孩子的“整个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有的是“愉快”和“幸福”,但有的则是“忧愁和贫困、苦难和悲哀的化身。”仍然是为了爱,母亲最后只有放下自己的孩子,向死神祈求:“请把我的孩子从苦难中救出来吧!还是请您把他带走吧!把他带到上帝的国度里去!”
    书名: 别名: 作者: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数: 定价: 开本: 装帧: ISBN: 书 名:母亲的故事 文学体裁:童话 作 者:[丹麦]安徒生

内容简介

《母亲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纯朴、贫穷的母亲,死神夺去了她唯一的孩子,为了能够救回自己的孩子,她不惜忍受暴风雪的吹打,用自己的胸脯温暖快要冻死的荆棘,把一双最为明亮的眼睛交给湖泊,把美丽的黑发献给看门的老太婆,使自己换上了一头白发。她做出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只不过想要换回自己可怜孩子的生命。

但现实是,即使母亲努力到极致,还是无法摆脱贫穷人民的宿命。母亲好不容易获取了救出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威胁死神,说要拔掉代表生命的各种植物。这些植物标志是上帝赋予死神的职责范围,若没有得到上帝的许可,谁也不能拔掉它们。然而为了救赎孩子的生命,在母亲眼里,即使是上帝的旨意也算不得什么。

当死神把预示着孩子两种命运的两幅图像向母亲展示时,她“看见一个生命是多么幸福,看见它的周围是一片欢乐的气象;她又看了一下另一个生命,它是忧愁和贫闲、苦难和悲哀的化身”。两幅图景,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虽然其中并未指出她的孩子是“苦难之花”还是“幸福之花”。可母亲的选择让答案显而易见。

母亲深知,如果挽回孩子生命,让孩子回归现实,则孩子必然要遭受若难、贫穷和饥饿的煎熬。生而贫穷,则注定命运必将多舛。于是,母亲作出了最有悖于其初衷的抉择:放弃对生命的拯救,而把死留给了她为之付出、为之劳苦寻找的孩子,让“死神带着她的孩子飞到一个不知名的国度去了”。

创作背景

这个故事最先发表在《新的童话》(1844年)里。安徒生在他的手记中说:“写《母亲的故事》时我没有任何特殊的动机。我只是在街上行走的时候,有关它的思想,忽然在我的心里酝酿起来了。”

安徒生之所以能写出诸如《母亲的故事》这样的作品,与安徒生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的个人经历是不无关系的。安徒生出生之时丹麦正在走下坡路,昔日北欧霸主的成风早已不在,直至安徒生晚年,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在城市上空。丹麦在一次次战争中都以失败告终,其结果是割地赔款,国内经济衰退,百业萧条,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市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爆发了一场又一场冲突。直到1848年国王签署了丹麦全同议会通过的新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才逐渐摆脱动荡。

安徒生生活于一个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再加上他个人家庭情况,使他要摆脱贫穷、出生卑微的烙印几近不可能。安徒生出身贫寒,虽成名后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综现其一生则可看到,他一直与百姓为伍,亲历过百姓的贫苦,所以在作品中用多种方式尽展并渲染人民的疾苦,透视社会的不平。

作者简介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作品影响

在不胜枚举的安徒生童话作品中,《母亲的故事》是一部内蕴丰富的上乘之作。这一作品无论是从对社会本质的揭示,还是从作者的宗教信仰,抑或是从作品的叙事,无不涵盖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认识与人生感悟,折射出作者所奉行的爱的情怀及人道主义精神。它不仅满足于天真浪漫的儿童阅读,同时带给成年人极大的精神慰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