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菊

母菊

菊科母菊属植物
母菊(学名:Matricaria recutita L.),是桔梗目、菊科、母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无毛,茎高30-40厘米;下部叶矩圆形或倒披针形,无柄;上部叶卵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异型,总苞片2层,苍绿色;花托长圆锥状;舌状花1列,管状花多数;瘦果小,淡绿褐色。花果期5-7月。多以种子繁殖。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和西部的河谷旷野、田边。母菊头状花序可入药,有发汗和镇痉作用。全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和C。母菊是一种芳香植物,亦有观赏价值。
    中文名:母菊 拉丁学名:Matricaria recutita 别名:洋甘菊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超目: 目:桔梗目 亚目: 科: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春黄菊族 亚族: 属:母菊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新疆北部和西部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花语:苦难中的力量

植物学史

母菊从古老医药不发达的年代开始,就被古人用作消炎止痛的良药。1981年,Shipochliev等学者通过试验,验证了母菊的消炎功效。其后,母菊中的消炎成分也已被相关学者研究清楚。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开始了对母菊的活性成分的研究。研究发现母菊花序含有120多种化学成分(Mann & Staba,1986),其中包括28种萜烯类物质,36种类黄酮类物质和52种其它物质,如有机酸、香豆素等(Lawrence & Tobacco,1996)。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高30—40厘米,有沟纹,上部多分枝。下部叶矩圆形或倒披计形,长3—4厘米,宽1.5—2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无柄,基部稍扩大,裂片条形,顶端具短尖头。上部叶卵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异型,直径1—1.5厘米,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梗长3—6厘米;总苞片2层,苍绿色,顶端钝,边缘白色宽膜质,全缘;花托长圆锥状,中空。舌状花1列,舌片白色,反折,长约6毫米,宽2.5—3毫米;管状花多数,花冠黄色,长约1.5毫米,中部以上扩大,冠檐5裂。瘦果小,长o.8—1毫米,宽约0.3毫米,淡绿褐色,侧扁,略弯,顶端斜截形,背面圆形凸起,腹面及两侧有5条白色细肋,无冠状冠毛。花果期5—7月

产地分布

产我国新疆北部和西部。生于河谷旷野、田边。北京和上海庭园有栽培,供观赏。但上海亦见有逸生。欧洲、亚洲北部和西部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母菊生命力很强,可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土壤和环境,甚至可在碱性土地上生长,在pH8.0-9.0的碱地上仍然可以正常生长。在平原和海拔2000米的地方均可生长,只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不同。母菊更适合生长在稍微干燥的土壤中,在夏季很干燥的季节里,只需要少量的灌溉即可;母菊生长的最适条件是:温度90-32℃、空气相对湿度40%-50%。

主要价值

药用

祛风解表。用于感冒,风热疼痛。

入药部位:花或全草。

性味:味辛;微苦;性凉。

功效: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祛风湿。

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喘;势痹肿痛;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药理作用:

1、消炎作用:兰香油奥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奥,均有消炎作用。同时,还有某些局部麻醉作用,可用于支气管哮喘、风湿热、过敏性胃肠炎、湿疹等。

2、解痉作用:能抑制兔离体肠管及豚鼠离体支气管,所含之芹菜甙(Apiin)及其甙元同类黄酮(Apigenin、Gerniarin)对平滑肌有中度的解痉作用。

3、其他作用:能收缩赡蜍下肢血管,对家兔有短暂的升压作用,对发热兔有降温作用,可促进小鼠皮肤溃疡之愈合,增进家兔网状内皮系统之功能。挥发油部分有某些消毒作用。

观赏

母菊在北京和上海庭园有栽培,供观赏。2015年第四届达坂城雪菊文化旅游节中,亦有展出。

经济

母菊最普遍的应用,是被制作成茶。同时,母菊是很早就被人民所知的芳香植物,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被广泛利用。因其所具有的多种药用功效,已被用作药用化妆品成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