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段祺瑞

皖西军阀首领
段祺瑞(1865—1936),民国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西军阀首领。曾用名启瑞,字芝泉,晚年号称“正道老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生,安徽合肥人,人称“段合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太平集(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曾助袁世凯练北洋新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因宠信徐树铮,迷信武力统一,为直系击败而下野,曾借助和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复出。
    本名: 别名:段启瑞、段芝泉、正道老人、北洋之虎 字: 号: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段祺瑞 英文名:Duan Qirui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65年3月6日 国籍:中国 籍贯:安徽合肥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洋武备学堂 宗教信仰:佛教 任职机构:中华民国 政党:皖系军阀 职位:国务总理 主要事件:三·一八惨案

简介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皖系军阀首领,与冯国璋、王士珍合称“北洋三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集团把持政局,其中,段祺瑞曾六次主政。曾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湖广总督等职位,经历“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三·一八”惨案等事件。

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习军事。1896年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兼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1年底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段祺瑞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第二军军统,署湖广总督。1912年起历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袁世凯死后,控制北京政府,与总统黎元洪争权,发生府院之争,成为皖系军阀首领。张勋复辟后,任讨逆军总司令。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1920年组织定国军,任总司令,在直皖战争中失败下台。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出任北京临时政府执政。次年召开善后会议,抵制孙中山主张召开的国民会议。1926年纵容军警开枪屠杀爱国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蛰居于天津租界。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未就职,1936年11月2日病死于上海。

人物生平

青年时期

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徒步数十天二千馀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管带的族叔段从德(段昭德),被收留在军营中作哨书。

1882年10月1日,父亲段从文在看望他的归途上被同行的两人害死,段祺瑞请假奔丧未获准,只得致函合肥知县,请求缉凶,不久案破,凶犯被正法。

1883年5月10日母亲范氏因悲伤过度去世,抛下大妹启英十二岁,二弟启辅十岁,小弟启勋九岁,段祺瑞返乡治丧后回军营。

1885年6月,清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9月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武备学堂第一期预备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业颇勤敏,以力学不倦见称于当时,治学既专,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世”,受到李鸿章的器重。

1886年,段祺瑞与宿迁举人吴懋伟之女吴氏在合肥结婚。

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优等”成绩从天津武备学堂炮科毕业,被派往旅顺督建炮台。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

1889年春到德国,以官费入柏林军校,学习一年半炮兵,后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

1890年秋,段祺瑞学成回国,派任北洋军械局委员。

1891年调到威海随营武备学堂任教官。

结识世凯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

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左翼炮队第三营统带,旋兼行营武备学堂炮队兵官学堂监督、代理总教习。

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陆军创设随营武备学堂期满告成,清廷给于炮队学堂监督段祺瑞等升叙加衔。12月新建陆军编为武卫右军,段祺瑞仍统领炮队,并赴日本观操。

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是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

步入政坛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吴氏在济南病故。

1901年5月31日,袁世凯将义女张佩蘅(江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芾之孙女)嫁与段祺瑞为继室。11月7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补用,并加三品衔”,“兼充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

1902年5月参与镇压广宗县景廷宾起义。6月任北洋军政司参谋处总办,全面主持编练新军,7月9日升道员留直隶补用,并加二品衔。8月9日因镇压直隶广宗、威县反洋教团众“劳绩”,被袁世凯保奏,准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勇号。

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徐世昌为总提调),段祺瑞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保定练兵

1904年6月,“武卫右军”改为“北洋陆军”,段祺瑞任第三镇统制官,辖第五协(统领雷震春)、第六协(统领张永成)、马标(统带张国泰)。

1905年5月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成立,段祺瑞调任统制官,辖第七协(统领杨善德)、第八协(统领陈光远)、马协(统带孟恩远)。9月转任第六镇统制。10月清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军”总统官。

1906年2月复任第三镇统制,驻宝鼎,兼督理北洋武备各学堂。3月17日补授福建汀州镇总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创办“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兼任学堂督办,北洋军官多是他的门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举行南北两军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担任“北军”总统官。11月20日清廷准袁世凯开去各项兼差,陆军第三镇等收归陆军部统辖。

江北提督

1907年9月,清政府调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兵权,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镶黄旗汉军副都统,专意督办陆军各学堂。

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会考陆军留学毕业生主试大臣。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病死,摄政王载沣欲杀袁世凯,段祺瑞制造假的兵变,致使载沣不敢动手。

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被“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走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仍留军中,常赴河南彰德与袁世凯密议。12月29日又任陆军第六镇统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当国秉政

曾六次主政:

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国务总理;

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国务卿;

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国务院总理;

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使中国的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1912年1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从 1月23日起,段祺瑞迭次向朝廷进言,谓共和思想“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

26日,他联名北洋集团46名高级将领,发出致内阁代奏电,直接要求清廷“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8名协统以上的将领发出代奏电,称“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将“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并将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迁至河北保定。

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颁退位诏,清王朝终于正式复亡。

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随之被袁世凯委以陆军总长。

自1912年3月至1915年8月,段祺瑞连任7届陆军总长。其间由拥袁转而反袁、反洪宪帝制。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黎、段之间的府、院之争剑拔弩张。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督军张勋主动率其“辫子军”于6月14日进京“调停”。张勋解散国会,将黎元洪赶入使馆区。

7月1日,他公然拥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以段芝贵、曹锟分任东、西路总司令,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并于马厂誓师“讨逆”,还通电复任国务总理,重新组阁。在“讨逆军”的强大攻势下,“辫子军”很快失败,张勋于12日被迫避入荷兰使馆。

7月14日,段祺瑞凯旋还京,重新执掌中央政权。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以皖系失败告终,段祺瑞被逐出北京。他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寿街,开始吃素念佛。当直奉失和,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后,段祺瑞及时地派段芝贵到东北联络张作霖,又派徐树铮到南方交好于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结成“三角同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主张和段祺瑞的游说,于战场上突然倒戈,进而挥师入京,发动政变,推翻并囚禁了总统曹锟,直系战败。冯玉祥将其所部改称为国民军,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邀段祺瑞、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

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11月24日,段祺瑞就职典礼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旧址执政府办公处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乃将总统、总理合一,规定临时执政兼有二者之权力。

在1924年3月纪念北京大学25周年的民意测验中,大学生们选出的“国内大人物”中,段祺瑞得票仅次于孙中山、陈独秀和蔡元培,与当时青年人的偶像胡适并驾齐驱。

1926年,通电下野,退隐天津。

正气晚年

1928年5月,段祺瑞联络徐世昌、王士珍、曹锟、熊希龄等北洋元老,发起“和平运动”,呼吁南北双方停止战争,召开和会。1928年7月5日蒋介石因安福系在天津、大连活动,致书警告段祺瑞,10日段祺瑞函复蒋,否认活动。

1928年10月1日赴大连休养。1929年回天津日租界居住。

1931年9月日军侵占东北,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经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1932年1月22日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8月27日,“废止内战大同盟会”在上海成立,段祺瑞被选为名誉会员。10月21日到北平参加“时轮金刚法会”。

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团体忠告段祺瑞、吴佩孚勿受日本人利用。1月21日,在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下,段祺瑞悄悄离开天津,以脱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22日蒋介石通令所有少将以上的军官一齐到南京浦口车站迎接,蒋自己一身戎装,等候在下关码头,见到段祺瑞就上船敬礼,执弟子礼。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飞路1487号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公馆。5月21日,段祺瑞等嘱旧属,制止华北冒名滋事者,有记者登门采访,他铿锵作答:“日本横暴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1934年春,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进医院,经医治暂愈。3月11日被推举为“时轮金刚法会”理事长。7月17日应蒋介石邀到庐山避暑,9月9日回沪后体质日衰,家人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但被他拒绝:“人可死,荤不可开。”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急送上海宏恩医院救治,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段祺瑞在弥留之际,还心系国事,留下亲笔遗嘱,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说,作为国家的“复兴之道”: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3日行政院决议国葬段祺瑞,5日国民政府明令特予国葬,按佛教礼仪大殓,于右任、张群、居正等军政要员前往致祭,上海下半旗致哀。11月11日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镇。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万安公墓。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三次组阁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1916年4月23日成立。

国务卿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征祥(后由曹汝霖兼署),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孙宝琦,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总长张国淦,农商总长金邦平,交通总长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诒决定),参谋总长王士珍,审计院长庄蕴宽。

1916年6月30日改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唐绍仪(唐未到前由陈锦涛兼署,9月唐抵达,因督军团通电反对,旋即辞职,伍廷芳接任),内务总长许世英,财政总长陈锦涛,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程璧光,司法总长张耀曾(张耀曾未到前由张国淦兼署),教育总长孙洪伊(次长吴闿生代理,范源濂继任总长,孙洪伊改任内务总长,原内务总长许世英改任交通总长),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汪大燮、内务总长汤化龙、财政总长梁启超、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林长民、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国会(安福国会)成立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征祥、内务总长钱能训、财政总长曹汝霖兼,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朱深、教育总长傅增湘、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

拥护共和

一造共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震动,清兵与革命军在汉口激战,23日清廷谕江北提督段祺瑞,尅日由海道北上,径赴湖北参与战争,25日派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也称军统,即军长),直接由复起的钦差大臣袁世凯指挥。11月13日,袁世凯令段祺瑞急赴山西处理“吴禄贞刺杀案”善后。18日袁世凯令段祺瑞南下兼任第一军总统官,并署湖广总督,官位正二品。12月14日与冯国璋移交第一军军统关防要卷,驻师湖北孝感,全权主持前线和革命军作战任务,以武力压迫革命军。

逼清廷退位。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7日派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凯意旨,联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致电段祺瑞,请其劝告各将领切勿轻举妄动。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一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迁到河北保定,作出进京逼宫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了清帝退位诏书,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二造共和。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7日袁令段祺瑞署理陆军部总长,有训练、调遣军队和提拔军官的权力。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1日任命唐绍仪为内阁总理,29日通过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北京第一届内阁组成,段祺瑞积极参与袁世凯打击责任内阁与革命党人的活动。8月16日,段以陆军总长身份副署,使袁世凯、黎元洪杀害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的阴谋得以实现,22日参议院对段祺瑞提出弹劾,23日段祺瑞赴参议院答辩。9月7日,袁世凯颁令段祺瑞授为陆军上将。10月9日特授勋一位,给予二等嘉禾章。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与德国捷成洋行签订二亿两借款合同,用于购买军火镇压革命。5月1日,段祺瑞以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面对众议院国务委员的质询(关于善后大借款)傲然不答。7月17日卸代总理。7月19日再代理国务总理,参与调兵镇压国民党的“二次革命”。8月26日新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到任,段祺瑞仍任陆军总长。12月8日,段祺瑞受袁世凯命到武昌以“磋商要政”为词“迎接”副总统黎元洪入京,9日晚黎元洪等十数人在陈宦的押解式的陪同下登车北上,10日袁世凯就公布了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领湖北都督的命令。

1914年2月1日,袁世凯召段祺瑞回京供职,另遣段芝贵署理湖北都督。2月13日兼领河南都督(原都督张镇芳因白朗起义被撤职),调集豫、鄂、皖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4月3日袁世凯招段祺瑞进京重任陆军总长,以田文烈署河南都督。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将陆军部的权力收归己有,陆军总长降为办事处的一个办事员,段祺瑞对此极为不满,经常借故缺席会议,公务也交陆军次长徐树铮处理。6月30日,袁世凯下令于京师建立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同时任命段祺瑞为建威上将军,管理将军府事务。10月8日给予一等文虎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2月1日段祺瑞、冯国璋领衔十九省将军致电北洋政府表示反对,谓“有图破坏中国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国虽弱,然国民将群起殉国”。3月19日袁世凯召开对日会议,段祺瑞主张强硬。5月2日,参谋总长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率三部之远赴关岳庙宣誓,以示军人忠诚卫国。

5月8日,内阁讨论日方关于要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段祺瑞独持异议,主张动员军队,对日采取强硬态度,袁世凯决定屈从,30日段称病辞职,31日袁世凯以王士珍署理陆军部总长,并就段祺瑞养病下抚慰令注,段祺瑞给假两个月,隐居西山。8月3日,因日本报纸谓段祺瑞与袁世凯将决裂,段通电辟谣,斥报纸挑拨离间。8月14日北京成立“筹安会”,段祺瑞对袁世凯帝制行为表示不满。8月28日,袁世凯下令正式免段祺瑞陆军总长职。12月袁世凯称帝大封爵位,段祺瑞并未授爵。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洪宪帝制,为对南方用兵只好请段祺瑞复出,23日令段祺瑞任参谋总长。4月22日,段祺瑞代徐世昌为政事堂国务卿,23日兼陆军总长,免参谋总长,5月8日撤销政事堂恢复国务院和总理名称,实行责任内阁制,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但袁对段并不放心,不但不采纳段祺瑞的建议,反而暗嘱梁士诒以掣其肘,这加深了段的怨恨,对当时军事政局的变化也不尽心。5月12日,段祺瑞下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停止兑付现金,促使人们对袁更加不满。6月6日袁世凯病死,7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此为段祺瑞“二造共和”。

三造共和,府院之争。

1916年6月22日段祺瑞通电,反对恢复民元约法,仍以民三约法为行政标准。6月23日公祭袁世凯,以段祺瑞代表北洋政府主祭。6月29日废“国务卿”,段祺瑞再次被任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组织责任内阁,皖系势力逐渐形成。8月21日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了北京政府实权,而段祺瑞独断专行,演成“府院之争”。10月10日授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1月8日,段祺瑞因孙洪伊、徐树铮矛盾与黎元洪闹翻,不到国务院办公,徐世昌入京调和。11月20日黎元洪免内务总长孙洪伊职。12月24日,段祺瑞亲自与日本首相代表密谈,商讨“中日亲善”问题。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黎元洪表示反对,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操纵督军团胁迫反参战势力。3月4日,段祺瑞及全体国务员在总统府会议对德问题,即请总统黎元洪令驻协约国公使,向驻在国政府磋商与德国绝交条件,黎元洪主绝交案应先俟国会同意,段祺瑞负气去天津,5日黎即派冯国璋、汤化龙挽留,6日回京,9日招待参众两院议员,说明对德绝交案。

5月10日众议院开全院委员会,审查对德宣战案,段祺瑞促使公民请愿团包围该院 (靳云鹏、傅良佐指挥),迫于当日通过该案,殴打反对派议员,百端辱詈,众院即改开大会,请段祺瑞等出席,公民团始散,19日众议院议决缓议对德宣战案,须先改组内阁,各省督军责要求解散国会,20日段祺瑞对各督军解散国会呈文,决定不退亦不批,矛盾已不可调和,21日黎元洪告督军团,请解散国会于法无据,惟有请段祺瑞辞职一途。

讨伐张勋。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免段祺瑞国务总理之职,以伍廷芳为代理总理,通电各地,督军们闻讯后暴跳如雷。27日黎元洪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随后,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山东、陕西、福建、奉天、直隶和黑龙江等省纷纷宣布独立。6月14日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兵进京。

7月1日竟拥清废帝溥仪复辟,2日黎元洪只得下令免去李经羲的总理职务,重新起用段祺瑞为总理,并令段以总司令名义兴师讨逆,段祺瑞立即到马厂准备讨逆。3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在南京通电代理总统,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讨伐张勋的通电,4日在马厂誓师,并与冯国璋联电数张勋八罪,5日发表讨伐张勋檄文,即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派段芝贵为东路司令,曹锟为西路司令,倪嗣冲为皖鲁豫联军司令,并以梁启超、汤化龙、李长泰、徐树铮为参赞,靳云鹏为总参议,傅良佐、曲同丰为军事参议,张志潭为秘书长,曾毓隽、刘崇杰、叶恭绰、丁士源分任军需、交涉、交通、军法处长。

7月5日,段祺瑞回到天津,宣布正式就任国务院总理之职,6日讨逆军开始进攻,12日即攻入北京,张勋狼狈逃避,复辟乱平,黎元洪被迫去职,14日段祺瑞进京视事,15日兼陆军总长,17日正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此为段祺瑞“三造共和”,其声威如日中天。

武力统一

1917年8月1日原副总统冯国璋到北京代理总统,段祺瑞掌握实权,14日对德宣战,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段决定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受到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的阻挠,段祺瑞仍命令部队南下作战。10月14日,前方将领王汝贤、范国璋通电请求停战议和。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陆军总长职务,22日辞国务总理,但他策动督军团主战。12月18日冯国璋被迫请段复出,特派督办参战事,北洋军立即开始对南方用兵。

1918年3月1日督办参战事务处成立,靳云鹏任参谋处长,张志潭任机要处长,罗开榜任军备处长,陈箓任外交处长,各部总长为参赞,次长为参议。3月7日北洋集团形成了段祺瑞把持的官僚政客组成“安福系”,实际控制者为徐树铮,给以财政支持者为曹汝霖。3月19日,曹锟(直)、张作霖(奉)、倪嗣冲(皖)、王占元(鄂)、杨善德(浙)、卢永祥(沪)、李厚基(闽)、阎锡山(晋)、陈树藩(陕)、张怀芝(鲁)、赵倜(豫)、鲍贵卿(黑)、张广建(甘)、姜桂题(热)、田中玉(察)、蔡成勋(绥)等十五省联电请段祺瑞组阁,徐世昌即命田文烈劝告冯国璋,非段出恐兵变,23日冯国璋被迫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29日第三次段内阁组成。

4月天津裕元纱厂正式投产,董事会成员有段祺瑞、倪嗣冲、徐淑铮、曹汝霖、王揖唐、段芝贵等,王郅隆任董事长。4月20日,国务总理段祺瑞偕吴鼎昌、曾毓隽、叶恭绰自北京赴汉口前线视察,21日段祺瑞抵汉口,河南督军赵倜同行,晤曹锟、王占元,商湘粤军事,调奉军两旅南下,23日偕王占元赴汉阳,查看兵工厂,24日在汉口召曹锟、张怀芝、王占元、赵倜会议,并晤日法英领事。4月25日段祺瑞由汉口东去,随行之“楚材”兵舰在黄州附近撞沉招商局“江宽”轮船,溺毙约四百人。25日段祺瑞到九江晤江西督军陈光远,27日抵南京,与江苏督军李纯、安徽督军倪嗣冲、上海护军使卢永祥会议,28日回北京。

5月29日,曹锟因不满权力分配,又听闻徐树铮竟欲夺取直隶,以养病为名离开汉口返回天津,段祺瑞拟将第一、第二两军合并,任张怀芝为援粤总司令,结果6月8日张怀芝自江西回济南,南征受挫。8月20日新国会成立,安福系成为第一派系。8月21日,直系将领吴佩孚在衡阳接连发出罢战主和通电,并攻击段政府的亲日卖国政策,24日段祺瑞发电痛斥,直皖矛盾加剧。8月31日因南方战事不顺通电辞职,带有“政治倒冯”意味。

9月26日、10月3日,吴佩孚发动湖南前线南北将领两次联电反对段祺瑞的主战政策,段祺瑞无可奈何,10月3日致书参议院主选曹锟为副总统,以拉拢直系将领。10月10日冯国璋代理总统期满下台,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任总统,段亦去总理职,11月15日专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督办,仍把持朝政。12月3日,大总统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王占元、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及全体阁员会议,商南北和议问题。

西原借款

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不惜出卖国家权益,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出卖给日本。

寺内正毅曾得意地说,通过向中国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段祺瑞则利用这一借款,建立起“参战军”,进一步加强了皖系军阀的实力。

中日协定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陆军少将斋藤季治郎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日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中国则面临沦为日本附属国的局面。

直皖战争

1919年5月4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爱国运动爆发,段祺瑞公然袒护卖国的曹、章、陆,并主张在“巴黎和约”上签字。7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要求惩办段祺瑞、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释放被捕学生,收回青岛,废除一切有损国权条约。7月20日裁撤督办参战事务处,改设督办边防事务处,仍以段祺瑞为督办。9月15日晋授大勋位。11月5日段系大将靳云鹏组阁,段祺瑞以“太上总理”自居,对靳云鹏处处刁难,二人渐渐不睦。12月冯国璋死后,曹锟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直皖冲突继续。

1920年3月18日,驻湘直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混成旅旅长王承斌、萧耀南、阎相文等开始撤防北上。3月28日段祺瑞自北京出居团河,闭门谢客。5月17日在团河召开会议,命边防军集中北京一带,准备对吴佩孚军事(段拟自驻郑州迎击吴军),未施行。6月4日段祺瑞、徐树铮宣称动员讨伐南军。6月14日边防督办处宣布废止中日军事协定,表示愿开南北和会,示好孙中山等。6月19日张作霖入京“调停”直皖之争。22日直奉两派的主要人物赴保定会商,秘密商定联手反对皖系,23日段祺瑞答复孙中山表示悔祸赞同,27日段祺瑞自团河回北京,与张作霖商时局。

7月3日曹锟、张作霖、李纯通电讨徐树铮,宣布其六大罪,5日段祺瑞下令边防军动员,6日边防军开始向长辛店、廊坊等地出动。8日段祺瑞自团河回北京,召集将军府会议,即呈劾曹锟、曹锳、吴佩孚。9日大总统徐世昌在段祺瑞压力下,令免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职,令交陆军部惩办,曹锟褫职留任。7月10日,段祺瑞自任“定国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段芝贵为前敌总指挥,曲同丰(边防军第一师长)、魏宗瀚(第九师长)、陈文运(边防军第三师长)、刘询(第十五师长)等分任各路司令。7月12日,曹锟、张作霖、李纯、王占元、陈光远、赵倜、蔡成勋(绥远都统)、马福祥(宁夏护军使)等通电讨安福系,并责边防军之出动。

7月14日直皖战争爆发,顺直省议会、天津总商会、直隶商会联合会通电宣布段祺瑞三大罪状。段祺瑞任命段芝贵为西路总司令、徐树铮为东路总司令,皖系兵力为五个师有三个混成旅共六万人,曹锟则联合奉系,授予吴佩孚前线军事指挥权,直军四万人,数日内皖系彻底失败。16日广州军政府岑春煊等电讨段祺瑞,19日段祺瑞通电饬前方一律停止进攻,并自请罢免官职,解除定国军名义,京汉、京奉线战事停止。7月21日直奉军宪兵入北京,段祺瑞自戕未成。28日大总统徐世昌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免本职,撤销督办边防事务处,撤消西北边防军名义,此后段移居天津,与奉系张作霖及南方孙中山联合反对直系统治。

尔后段虽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其实力已然不可同日而语,直皖战争的失败是段人生的转折点。

临时执政

1922年1月奉直交恶,2月13日段祺瑞自北京到天津,作反直系活动,5月直系军阀战胜奉系掌控了北京政局。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派于右任赴天津晤段祺瑞,会商联合反直;8月6日段祺瑞对日本记者谈话,声称“将领导反直系运动”。

1924年3月7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北洋招讨使的曲同丰离粤北上,将赴津、奉与段祺瑞、张作霖商谈倒直。3月13日为段祺瑞六十寿辰,尽管他一再登报表示谢绝隆重祝寿,然而参加寿筵者竟达千人之多,段祺瑞见各派政治力量代表集聚一堂,恐难措辞,乃托辞久病新愈,绝不见客。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日段祺瑞通电讨伐曹锟,15日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10月12日冯玉祥派贾德耀自滦平赴天津与段祺瑞密洽,请段出山,18日段祺瑞代表宋子扬到滦平晤冯玉祥。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贿选总统曹锟,前线直系部队全线溃退,26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通电拥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请孙中山即日北上指导,29日段祺瑞通电响应冯玉祥等,30日张作霖、卢永祥等联名推段祺瑞为联军统帅。

11月10日张作霖、冯玉祥到天津,与段祺瑞会议,段主和平,意在保存直系一部份势力,以维均势,15日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等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注(7),再次上台,成为中华民国的元首,实际上仅仰奉系鼻息,28日各国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贺段祺瑞,但不含承认之意。12月1日段祺瑞电劝吴佩孚放下屠刀,勿碍统一。12月6日段祺瑞令监视曹锟,听候公判。12月18日段祺瑞派许世英、叶恭绰赴天津迎孙中山,31日孙中山抱病入京,段祺瑞却已提出召集“善后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会议。

1925年1月1日段祺瑞下大赦令,又命废止将军府,邀请孙中山、黎元洪参加善后会议。2月1日善后会议在北京开幕,段祺瑞发表政治建设宣言,4日电令各省区停止军事行动。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段琪瑞并未参加祭奠。3月16日段祺瑞公布十四年八厘公债条例,债额一千五百万元,以停付之德国庚子赔款项下之款为担保。4月13日段祺瑞公布临时参政院条例。4月21日善后会议结束,24日段祺瑞公布善后会议议决之《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下“取消法统”令。5月7日,北京学生为纪念国耻日集会请愿,被警察捕去十八人,10日段祺瑞下令诰诫学生,11日学潮结束。7月1日南方国民政府成立,1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段祺瑞发最后忠告,请开国民会议预备会议,以议决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年7月30日临时参政院开幕。11月22日奉军郭松龄部反奉,与直军冯玉祥部联合宣布与执政府断绝关系,段祺瑞无所适从。11月28日,北京工人学生举行国民革命大示威运动,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顾孟馀等指挥,包围段祺瑞宅,要求段氏下野,组织国民政府,大众捣毁章士钊、李思浩、梁鸿志、朱深、曾毓隽住宅,29日北京各团体继续行动,在天安门开国民大会,冯玉祥表示对段祺瑞仍然支持。30日段祺瑞准备修改政府制,设责任内阁。12月5日段祺瑞电请冯玉祥、岳维峻、孙岳、萧耀南、孙传芳、方本仁、邓如琢、郭松龄八人会议法统、内阁、东三省及直鲁问题,无人理睬。12月25日令增设国务院。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被冯玉祥密令部下枪杀,段祺瑞闻讯晕倒,醒后大哭,悲痛异常。

1926年1月9日,段祺瑞通电表示随时可以下野。1月14日北京举行反日国民大会,要求惩办段祺瑞等。2月21日段祺瑞下令讨伐吴佩孚。3月17日,北京各界人士请愿驳复八国通牒,被段祺瑞卫队刺伤十馀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众五千馀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执政府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惨案”。段祺瑞作为最高军政长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27日国民政府因三一八惨杀案通电讨段祺瑞,上海及各地市民均开会追悼被害者。

4月段祺瑞图谋联合奉、直,打击冯玉祥国民军,被鹿钟麟察觉事泄。4月9日晚,鹿钟麟派兵包围执政府,将卫队缴械,10日段祺瑞应允辞职,要求出京,鹿钟麟不准。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东交民巷,令外交总长胡惟德代理国务。15日国民军退出北京,16日段系吴光新部唐之道师自通州入北京,自称警备总司令,拥段祺瑞复职,17日段祺瑞出东交民巷,宣告复执政职,并电询张作霖、吴佩孚对时局意见,不为吴佩孚、张作霖所重视,遂于20日通电下野,退居天津日本租界当寓公,自号“正道居士”。

1927年4月8日段祺瑞等自天津赴大连。

家族成员

家世

段祺瑞祖籍安徽省英山县(今属湖北省)南河镇瓦寺前村。段氏创姓始祖为春秋时期郑国郑武公次子共叔段,以共叔段为一世祖,唐朝名臣段秀实为第44世祖。段秀实之孙段珂在唐僖宗时期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司马,段秀实退休后随孙迁居六安隆兴(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古碑镇槐树湾村),建立响山寺,该寺至今仍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寺庙。段珂之孙段至中,由六安隆兴外迁至江西饶州鄱阳瀳(音荐)滩村。传二十馀世,至北宋哲宗时期(公元1076-1100年),第66世祖段彦宗自鄱越皖,卜居罗田县直河乡东里瓦寺前。段彦宗之玄孙段朝立奏请朝廷分罗田县东部地区设立英山县,获得同意,并任英山县第一任县令。段彦宗在瓦寺前生根繁衍,成为英山段氏的始祖(一世祖)。英山段氏后代散居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约有20万人。

以段彦宗为英山段氏一世祖,至14世祖段宪伦时从英山迁居寿州段家岗(今安徽省寿县安丰镇段岗村),时间大约在明朝末年。至第20世段祚台,从寿州段家岗迁居到六安县北乡太平集一带(今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段祺瑞即出生于此。后段祺瑞祖父段佩在军中有一定地位,在合肥西乡小蜀山、城西桥附近置地,段祺瑞父亲段从文遂迁居合肥西乡。段佩、段从文的坟墓均在合肥市肥西县小庙镇王拐岗村以北约5公里的何巷。从段彦宗算起,段祺瑞是英山段氏的第25世孙(辈分为“大”);从共叔段算起,段祺瑞是段氏的第90世孙。(以上资料详见英山段氏的《段氏宗谱》)

另一说法:按合肥《段氏族谱》记载,段祺瑞祖籍江西饶州,明代中叶迁庐州府英山县,清初迁寿州,后辗转到六安、合肥。

家庭

段祺瑞为安徽省六安县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于六安县太平集迤北三里祖居,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镇压捻军有功,官淮军统领,领兵在外,父段从文在家务农,以租地耕种为生,母亲范氏。

1869年初,段从文为避刘姓土豪报复(土豪刘楠、刘枢横行乡里,段佩仗义诛杀,遂结下仇怨),举家搬迁到寿州炎刘庙(今六安市寿县炎刘镇),时段祺瑞4岁。1870年,段佩回乡探亲,决定迁至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今肥西县三十岗乡陶岗村)农村定居,购置了百馀亩田地。1872年,祖父段佩时任铭军直属马队三营统领,段祺瑞随到江苏宿迁兵营里,到附近私塾读书。1879年4月22日(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衔记名总兵、励勇巴图鲁,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去世,段祺瑞哭护灵柩归葬合肥城西乡大陶岗,从此家道中落,到侯大卫村续读了一年私塾后辍学。

段祺瑞的嫡出和庶出子女有五六个幼儿夭折,长大成人的子女一般过着平常的生活,和声名显赫的段祺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段祺瑞对长子段宏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段宏业从小就不务正业,棍棒也没有使这位公子哥有什么出息。他先后娶了九个老婆,除了造就了一个大家庭,一事无成。段宏刚是段祺瑞二弟段祺辅(过继给段祺瑞伯父段从高为嗣)的长子,在段家同辈中排行老二,自幼随段祺瑞长大。与大哥段宏业不同,段宏刚追随段祺瑞经历了不少的大事。段祺瑞二女儿段宏彬,生于1902年,后与一位留美的青年张直宏结婚,夫妇后来长期生活在美国。2002年。百岁老人段宏彬在美国去世。段祺瑞的三女儿负责段公馆的家事。

兄弟反目

北洋时期的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有两次,两次都是国务总理段祺瑞与总统之争。第一次的总统是黎元洪,黎是手无军队,最后是段祺瑞胜出,黎元洪隐退。第二次段祺瑞的对手却是同样拥有军队的冯国璋。张勋复辟后,段祺瑞当回的总理,立即给身为副总统的冯国璋发了一封电报,电文只有四字“四哥快来”,冯国璋立即北上就任代理总理。

在就职通电中,冯国璋特别强调,只有“府院一体内外同心”,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号称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早年是投身袁世凯门下,为北洋集团建功立业,成为声名远播的北洋的“龙、虎、豹”,此时北洋之龙王士珍,由于当过复辟的帮凶已无作为。

而段、冯两位“虎豹”,在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已经开始形成了各自的派系,段为皖系,冯为直系,皖矛盾随着南北冲突而日益凸显。1917年10月6日护法战争爆发,段祺瑞全力对南方用兵之际,冯国璋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政策,即承认细软各省军阀割据的现状,以换取他们对北京中央政权的承认。

由于冯国璋的运作,段祺瑞征讨南方的战争彻底失败了,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辞去了陆军总长的职务,22日辞去了国务总理的职务。冯国璋立即启用赞成“和平统一”政策的王士珍,接替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职务。

段祺瑞不甘心“武力统一”的失败,一方面组织督军团天津会议,鼓吹对南方继续用兵。一方面又说动了奉系大帅张作霖,派兵入关威胁京畿,此时冯国璋在北京的总统府卫队只有两个师,力量单薄。

1918年1月中旬,护法战争重燃战火,冯国璋在北京陷入了空前自孤立。1月26日,冯国璋借处京“巡视”为名,想回自己的势力范围南京,商讨反段大计。段祺瑞命皖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拦截,奉军又实行了“兵谏”,皖奉联合,冯国璋只能请出段祺瑞,再次出任国务总理。

1918年8月新国会成立了,段祺瑞掌控下的安福系成为第一派系,9月新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新任总统,冯国璋下台了,段祺瑞也同时去辞,但不久专任督办参战事务处的督办,仍然把持着朝政。

影视作品

戴志伟:2009年香港无线电视剧:《蔡锷与小凤仙》。

赵本山:2011年中国电影:《建党伟业》。

政府旧址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在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原名铁狮子胡同。清代这里有三座府第:东为和亲王府,中为贝勒斐苏府,西为和敬公主府。和亲王府的前身是贝子允禟府第。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五子弘昼改建为和亲王府。贝勒斐苏府,是清初恭亲王常颖的府第。清末,两府内的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的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东、西、北各有一座楼房。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总统府和国务院设在这里;1919年后,靳云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改为总理府;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军阀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改为执政府。

1926年4月10日,北京发生了政变。驻北京的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包围了临时执政府,段祺瑞出逃;执政府倒台,由冯玉祥将军接管。王树常任北平卫戍司令时。又改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1937年前这里改为二十九军驻北平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7年这里成为岗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东院则是以喜多为首的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1945年后改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和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部。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作校舍。1978年主楼由清史研究所使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