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

武汉地铁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全长10.6公里,全线设高架宗关站、太平洋站、硚口路站、崇仁路站、利济北路站、友谊路站、江汉路站、大智路站、三阳路站、黄浦路站。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分东西两段,正线全长18.25公里,其中西段工程从宗关至吴家山,长11.26公里设汉西一路、古田四路、古田三路、古田二路、古田一路、舵落口、额头湾、五环大道、东吴大道9座车站;东段工程由黄埔路至堤角,长6.99公里,设头道街、二七路、徐州新村、丹水池、岔路口、堤角6座车站。[1]
    中文名: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 外文名:Wuhan Metro Line 1 别名: 启用日期:2004年7月28日 营运地区:武汉 服务种类: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所属系统:武汉地铁 目前状况:运营中 车站总数:一期10个、二期16个、三期3个个 路线类型:地面及地下线 路线长度:34.57千米 轨道标准:34.57毫米 列车编组:4节 运营单位: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线路标识色:地铁蓝 一期通车时间:2004.7.28 二期通车时间:2010.7.29 汉口北通车:2014.5.28 泾河线通车:预计2018年 最高运行速度:80km/h

总体概况

线路走向:宗关—黄浦路(一期工程),东吴大道—宗关、黄浦路—堤角(二期工程),堤角—汉口北(三期工程,即汉口北延长线),东吴大道—金山大道—径河(规划泾河延伸线)

线路长度:一期工程10.6公里,二期工程18.25公里,三期工程5.72公里,全长34.57公里

站点个数:一期工程10个,二期工程16个,三期工程3个,共29个高架站

开工时间:一期工程2000年12月,二期工程2007年4月,汉口北延长线2011年4月

开通运营时间:一期工程2004年7月28日,二期工程2010年7月29日,汉口北延长线2014年5月28日

使用车型:B型车

车辆编组:4节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时

设计运营时间:5:45—22:30,远期5:00—23:00

全日开行列车数量:初期214对,后期250对,远期284对

投资:一期工程21.99亿元,二期工程46.498亿元,三期工程汉口北延长线23亿元,泾河延长线约22亿元。

技术经济指标:约2.5亿元/正线公里

建设单位: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线路沿革

一期工程

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全长10.6公里,全线设高架宗关站、太平洋站、硚口路站、崇仁路站、利济北路站、友谊路站、循礼门站、大智路站、三阳路站、黄浦路站,全线共设10个车站,于2004年7月28日通车。

二期工程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分东西两段,正线全长18.25公里,其中西段工程从宗关至吴家山,长11.26公里设汉西一路、古田四路、古田三路、古田二路、古田一路、舵落口、竹叶海、额头湾、五环大道、东吴大道10座车站;东段工程由黄埔路至堤角,长6.99公里,设头道街、二七路、徐州新村、丹水池、新荣、堤角6座车站。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合用控制中心,并在古田新建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1座,在古田二路和二七路设主变电站。工程采用与1号线一期工程相同的标准与制式。工程采用采用B型车,4辆编组,设计最高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系统设计最大运输能力2.85万人次/小时。

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长18,7公里,由原一期工程(黄浦路一宗关)分别向东西两头延伸。西段从宗关到东西湖区的东吴大道,东段从黄浦路到堤角。二期通车后,轨道交通1号线全长达28.8公里。武汉地铁集团介绍,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列车采用全自动驾驶功能,听从计算机指挥,可以无人驾驶;出发或遇相交轨道时,列车会自动选择方向;行驶中,列车按运营时刻表自动控制加减速,准点抵达各站;遇紧急情况,列车紧急刹车停在安全距离内;进站“定点”停车,自动对准站台划定的旅客上车线;跑到终点,列车自动折返。

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15个站点全部配建有公厕,男女分设有2—3个蹲位;每个站点都设计了自行车棚,车位总数达2000个,市民可方便地骑自行车到地铁站换乘。

此外,一期只有盲道和无障碍坡道,二期则在每个站增加了残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直达站台;二期有13个站点设计有广场或绿化节点,位于进出站口或站点过街天桥的上桥处;二期车辆是“鼓肚子”造型,坐车人感觉更宽敞;车轮上增由Ⅱ了防震装置,乘坐感觉更平稳,车辆之间的车钩设计了缓冲装置,遇突然刹车可将撞击的“副作用”减到最小;车轮上的吸音设计可以降噪9分贝,夜间行驶安静。

据悉,试运营期间,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将安排上线列车18列,行车间距6分钟,运能9500人/小时,能满足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的需要。年内,还将增加上线列车数量,行车间距缩短到5分钟。

汉口北延长线

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于2014年5月28日开通,汉口北延长线全线为高架线路,全长5.72公里,设滕子岗站、滠口新城站、汉口北站3座高架车站,平均站间距为1845米。该延长线起于堤角站,上跨张公堤,沿解放大道下延线北行,随后线路向北延伸,先后跨过朱家河和三环线,最终抵达位于汉口北大道北侧的汉口北终点站。从堤角站出发,抵达滕子岗站和滠口新城站,站与站之间仅需1分钟的路程。从滠口新城站驶往终点站、轻轨最大站汉口北站,这两站相隔3400余米,约5分钟路程,全程仅需10分钟。

汉口北工程在原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新建的3座车站雨棚进行了人性化设计处理。滕子岗、滠口新城站台雨棚沿用1号线曲线倒三角形空间钢管桁架结构;而汉口北站台雨棚则采用四角锥网架结构,该结构使站台显得更加通透敞亮,给乘客带来舒适感。

1号线从东吴大道至堤角站单程运行时间58分钟,汉口北延长线开通后,1号线正线将长达34.57公里,初步估算,从东吴大道至汉口北全程耗时70余分钟。

汉口北站后,巨龙大道北侧将新增停车场1处,位于武汉市堤角~汉口北地方铁路工程终点的东北端,为地面式停车场,面积86557.47㎡,合129.8亩,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楼、停车列检库、工程车库、月检库、材料库、洗车库、变电所、污水处理站等建筑,房屋建筑总面积约17913㎡。停车场设出入场线与正线连接,出入场线最小曲线半径为200m,最大线路纵坡为28‰,出入段线长870m,双线,全高架,跨越泵站河,进入停车场场区后逐渐落地。停车场设有停车列检库(14股道)、月检库(2股道)、工程车库(1股道)、洗车库(1股道)。

初期,轨道交通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与轨道交通1号线采用贯通运营方式,将通过大小交路(汉口北至东吴大道为大交路,堤角至东吴大道为小交路)方式进行运营。后期随着汉口北的客流增加,地铁运营公司会调整行车模式,采取东吴大道至汉口北的大圈跑的方式行车。

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的开通试运营,将使1号线延伸至黄陂区汉口北大市场,并将吴家山开发区、汉口中心区、堤角后湖大型居住区及快速发展的汉口北联系起来,真正形成一条贯穿汉口东西方向的骨架线路,也是衔接汉口北地区与城市中心区的一条重要客运交通走廊。该工程的开通试运营将进一步改善汉口北地区出行状况,推进汉口北市场群建设,增强武汉商贸辐射力,促进武汉商贸业发展,同时也将对武汉市拓展城市空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2010~2020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建的轨道交通1号线增加吴家山到东山支线(即武汉轨道交通23号线),设舵落口站-走马岭站-东山站-毛陈站-孝感东站,远期预留新墩、荷包湖、设站条件。武汉轨道交通23号线(东山线)属武汉新城轨道交通,从吴家山沿107国道到孝南东山镇并延伸到孝感东

径河延伸线

2011年12月,武汉地铁集团完成了地铁1号线东西湖径河延长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给省发改委,但由于该项目不在国家批复的《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7)》之列,省发改委没有受理。

2014年3月,《武汉市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专家来汉召开现场评估会。会议决定,原则同意1号线径河延伸线(金山大道~径河)等10条线(段)纳入本轮建设规划。

2015年3月,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5年6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5】1367号文批复同意《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本轮建设规划包括1号线延伸工程。

1号线径河延伸线工程线路全长3.97km,均为高架线,共设3座车站。在径河北侧设径河停车场一处。工程不设主变电所,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在东吴大道~泾河段就近引入2回10kV电源向新建的3座高架车站和径河停车场供电。工程采用B型车4辆编组,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工程采用DC750V接触轨下部受电。

径河延伸线的3个车站分别为金山大道站、啤砖路站及径河站,均为三层高架车站,有效站台长度为80m。各车站均采用半开敞式站台,站厅、公共区不设空调。站务用房设空调。

设计推荐简支单箱梁作为高架区间的主要上部结构型式。一般地段简支梁采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法,跨越径河简支梁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法。全线还是以菱形墩为主,均用于双线线间距小于等于4.0m处。根据线路在道路平面上的位置、立墩的需要部分墩设为门式刚架墩、T墩。

轨距:1435mm。

钢轨:正线、折返线采用60kg/m钢轨,停车场线路采用50kg/m钢轨。

扣件:WJ-2型扣件,弹条I型扣件和检查坑扣件。

道床:正线推荐采用支承块承轨台式混凝土整体道床,停车场采用碎石道床。

道岔:正线、辅助线采用60kg/m钢轨9号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停车场线采用

50kg/m钢轨7号道岔及交叉渡线。

径河停车场用地位于径河以北,东流港以东,1号线西延线终点站径河站北侧,呈南北向尽端式布置,由运用库、洗车库、办公生活房屋及辅助生产房屋组成。运用库布置于场址北端,由工程车库、月检库、停车列检库及辅跨、预留停车列检库组成。洗车库平行并列布置于入场线以东,采用往复式布置,洗车作业效率较高。综合办公楼(含停车场及综合维修办公、工区、司机公寓、食堂、浴室、给水加压站等)、污水处理站、牵引变电所等布置于咽喉区西侧主出入口附近。

停车场内设有环行运输道路和消防道路,与各个生产区域及办公区域相连,设置两个出入口与场外规划道路相连通,保证消防通道要求。其中主出口位于西侧,次出口位于场址北端,分别与规划道路相接。停车场总占地9.93ha,房屋建筑总面积约19687㎡。径河停车场承担开行33对/h运营条件下车辆的运用、停放、列检及周月检工作,配属车辆的月检以上工作由古田车辆段承担。并设置综合维修工区,承担部分线路的建构筑物、设备系统的维修工作。停车列检库(近/远期):10/18列位;月检库(近/远期):2/2列位。洗车线及洗车库:洗车工艺设置成“八”字往复式布局,在洗车线前后分别设置了牵出线。设置1线工程车库一座,有效长>80m。

工程施工工期为30个月。

站点介绍

一期工程(运营中)

宗关站(一期起点,换乘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太平洋站,硚口路站(换乘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崇仁路站,利济北路站,友谊路站,循礼门站(换乘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大智路站(换乘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三阳路站(换乘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黄浦路站(一期终点,换乘武汉轨道交通8号线)

二期工程(运营中)

东吴大道站(二期起点),五环大道站,额头湾站,竹叶海站(2014年9月17日开通),舵落口站(换乘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古田一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四路站,汉西一路站、头道街站,二七路站(换乘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荣站,堤角站(二期终点,换乘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

汉口北延长线(运营中)

滕子岗站、滠口新城站、汉口北站

泾河延长线(建设中)

金山大道站、啤砖路站、径河站.

运营票价

武汉轨道交通统一按里程限时分段计价:2元可乘坐9公里;3元可乘坐14公里;3元以上每增加1元可乘坐的公里数比上一区段递增2公里(4元可乘坐21公里,5元可乘坐30公里,6元可乘坐41公里)。

每次乘车限时180分钟。

使用“武汉通”、储值票的乘客可以享受9折优惠,老年储值票5折优惠(需与老年证同时使用)。

乘车提示

虽然1号线大部分车站采用侧式站台,因此列车到站时是右边车门打开。但是也有部分车站(古田一路站,宗关站,二七路站)是岛式站台,列车停靠时打开的是左边车门。所以如果乘客倚靠在左边车门时,列车开门时可能会摔伤,所以列车到站前请不要在车门依靠。

线路历史

早期过江计划

地铁1号线曾经准备通过武汉长江二桥过江,沿徐东大街及中北路、中南路,直至武昌傅家坡。在修建二桥时曾为此预留了3个可拆卸钢架,允许1号线借桥面中间两股车道过江。后因长江二桥车流量远超预期而作罢,预留结构也在2003年大修后拆除。

车站冠名

1号线如下站点已被冠名:亚心医院·循礼门站、泰尔美·额头湾站、武缆集团·古田一路站、航天彩虹镇·东吴大道站。

原京汉铁路汉口城区段

武汉地铁1号线1期线路在汉口的走的是拆除原京汉铁路汉口城区段后修建的京汉大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铁1号线继承了京汉铁路的衣钵。其中地铁1号线的循礼门站及大智路站,正好在原京汉铁路循礼门火车站及大智门火车站的原址附近。

线路大事记

2000年4月,铁四院完成总体设计。12月,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

2002年6月,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2003年1月,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始铺轨。

2003年5月,轨道1号线一期铺就全程轨道,投资额19亿元。

2004年7月28日,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进入观光试运营,轻轨一期全长10.234公里,设站点10座。2007年6月25日,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东段开工建设,西段开始铺设管道,为开工做前期准备。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全长18.448公里,全线高架,总投资51亿元。

2010年6月12日,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全线试车。轻轨1号线的最高时速可达到80公里,平均时速36.5公里。1号线一期运行时速为60至70公里。

2010年7月20日,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试运行。

2010年7月28日,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试运营。

2011年4月28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汉口北延长线开工建设。

2013年9月,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汉口北延长线全线区间桥梁贯通,车站结构全部完成,全线轨通。

2013年11月25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汉口北延长线实现电通。

2013年12月25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汉口北延长线开始全线试运行。

2014年5月28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汉口北延长线实现试运营。

该集团老地铁人介绍,以上大事记只是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的历史,其酝酿及设计,应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4年,武汉市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酝酿武汉轨道交通。

1992年10月,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公司)成立,编制《武汉市轻轨交通一号线首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跨出实质性一步。

1993年8月,北京市城建设计院编制了《武汉市轻轨交通一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4年6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北京城建设计院的“一号线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

1998年11月,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武汉轻轨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综合规划》。

1999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2月,市轨道办委托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为一号线一期工程总体设计单位。

由此可见,武汉轨道交通历史,远远不止10年,而是26年。

地铁建设

第三轨供电方式

武汉轨道交通一号线列车使用了第三轨供电方式。第三轨又称接触轨(黄色轨道),带有750伏的高压电,特意采用下面裸露,其他三面绝缘,以避免触电事故发生。列车一侧装有受流器,通过碳刷从接触轨受流。

吸音隔声屏降噪音

一号线通车后,沿线居民将不会受到噪音影响。专家解释,这是由于一号线沿途的轨道两侧设置了吸音隔声屏,特别是在经过的居民区、医院等路段,隔音屏最高达到2米,且呈封闭状,能有效阻碍声音传播。

同时,一号线全线采用弹性整体道床、无缝钢轨,并减少轨道接缝,使车轮柔和地接触钢轨,大大降低了震动。

“双回路”供电系统

武汉轨道公司专家透露,武汉地铁一号线有两个独立电站输电,采用“双回路”供电系统,即使遇到停电,也能保证其正常运营。

其供电硬件采用了双组变电站供电模式,即每条线由两个独立的主变电站供电,分别由不同的市属变电站输电。两个变电站可实现越区供电,如出现其中一个主变电站停电,系统将自动切换,由另一主变电站来担负全线的供电任务。

就算两个主变电站同时停电,也不会导致轻轨“失控”。轻轨的指挥系统,如调度电话、通讯系统等在停电情况下仍能正常使用,它们全部由蓄电池供电。指挥中心可迅速下达指令,通知司机、车站执行紧急疏散预案。

国内唯一的陆上轨道交通“彩虹桥

”有意思的是,一号线上还建有国内唯一的陆上轨交“彩虹桥”。这缘于一号线建设中的两大难题:如何穿越长江二桥和江岸货场铁路上空?

长江二桥下的铁路,曾令轻轨穿越二桥的规划几易其稿。最终敲订的方案是下穿二桥,降低黄浦大街高度,从上到下形成二桥、一号线、马路三层的格局。

江岸货场仍在使用,一号线越过铁路上方,中间不能架桥墩,只能架设超长跨度桥。其中两跨长50米,正中的一跨达105米,而武汉一号线桥梁平均跨长仅为30米。这么大跨度的桥梁,要保证其安全,不仅桥梁厚度比其他路段要厚近30厘米,上方还将修建钢拱,以分担桥梁巨大的压力。

十年建设无重大事故

武汉一号线还被行业内人士称为最安全的重点建设工程。据市城建委安全站官员介绍,从2000年动工,到即将全线通车。该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未发生过一例重大事故,创造了国内、省内重点工程安全施工的奇迹。

地铁现况

10年两次“升级”从观光式运营到交通大动脉轻轨一线挑起大汉口东西两端

轨道交通1号线已经为市民服务整整10年了。自2004年以来,它从观光式的公共交通方式成为沿长江和汉江边生活的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日均客流量达28万人次,大汉口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也从此打通,人员和经济往来的“血液”流速加快。

1号线改变了大汉口的城市格局,如今沿着这条轨道,沿线至少出现了5个繁华的商圈,深刻地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大布局。

开启一个时代

全国第7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2004年7月28日上午9时,随着首趟列车从宗关站启动出发,武汉正式迈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这趟列车沿解放大道东行至太平洋站,又经汉西路转至京汉大道,沿京汉大道又行至黄浦路止,完成了全长10.234公里的首秀。列车途经10个车站,单向行完全程约17分钟。

当年的1号线曾被定位为观光试运营,交通运输功能并未完全激活,运行第一年只有7800余市民尝了尝鲜。然而,随着1号线二期和三期(汉口北)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东至黄陂,西达东西湖,大汉口地区出现了一条运行速度快,安全有保障的快速通道,与解放大道一起成为贯通东西的大动脉。

1号线不同寻常的意义还在于,它使武汉继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台北和广州后,成为我国第7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凸显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远瞻性,也使得城市面貌更加现代。

打通一条动脉

一线串连大汉口东西两端

2004年7月28日,宗关至黄浦路通车;2010年7月29日,东段东吴大道至宗关通车,西段黄浦路至堤角通车;2014年5月28日,堤角通至汉口北。历经三期建设,轻轨一线贯穿东西湖、硚口、江汉、江岸、黄陂五区,整个大汉口沿长江、汉江一线串连起来。

引领一种格局

商圈与高楼沿轻轨铺开

如今沿着1号线漫步,你会发现沿线地区高楼林立,成片成规模的大型社区拔地而起,城市面貌为之一变。

这种物理性的城市格局变化带来了化学反应。如今,1号线沿线已有汉口北、武汉天地、武广及江汉路片、融侨锦城片区等四大商圈。2014年9月17日,宜家在武汉的第一家店也会开张,它也将紧紧依托1号线,竹叶海站将有专门的通道与宜家相连,新的商圈将呼之欲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