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

欹器

古代计时器
欹器(欹qī,倾斜),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寓意“满招损,谦受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被鲁国君王放在庙堂的座位右侧,专门用来警醒修身之用,因此又称“宥坐之器”,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1]
  • 中文名:欹器
  • 别称:做歌器
  • 类型:计时器
  • 文献记载:《荀子》

历史典故

宥座之器

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关于“欹器”的最早的有关记载,可见于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编。这里“宥”字相当于“右”字。“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所谓“欹器”是鲁王用来代替今人所说的“座右铭”的。

欹器具有一种奇特的性能:“ 虚而欹, 中而正 ,满而覆”, 即空的时候是倾斜的, 加了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即翻倒。   这种欹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鲁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鲁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孔子观欹器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庙里来朝拜,见到这种器皿,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鲁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鲁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这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先哲们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满招损,谦受益。为此,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欹器”,藉此警示后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当孔子有感于此,发出“恶有满而不倾覆”的感叹时,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满”的状态的办法,孔子借题发挥,告诫他的学生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就是说,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显,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宥坐之器”的记述,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据记载,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防止骄傲自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更与上述所讲的道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献记载

《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汉韩婴《韩诗外传》:孔子观於周庙(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於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保佑天子之座之器,此器时时警戒天子也)。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音奇,倾斜不正)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音乌)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抑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德行宽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广大者,守之以俭;禄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众兵强者,守之以畏;聪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闻强记者,守之以浅。夫是之谓抑而损之,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音基,升也,登也,诗商颂长发)。

《孔子观欹器图》

明代人所画,一说郭翊所画,画面表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上部有楷书十四行,文为《孔子家语·三恕》一则。此画为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59厘米。此幅“欹器”为铜质,云牙大口外敞,圆腹圜底筒形,边饰雷纹,两耳位腹中部,有铜链悬于横木上。

实物溯源

半坡文化尖底瓶

欹器的来源,可以从1953年,在西安东郊发现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半坡遗址说起,在这遗址中发掘出一种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两个系绳用的环耳。据考古分析这是用来打水的器皿。用绳子吊起空罐子的时候,罐子是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进入罐中,但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水罐就会自动的立起来,如果水盛满了,将盛水的罐子提起来,水罐又会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来,剩下半罐水时就又直立了。

鲁国欹器

古代鲁国之君有一种放在宗庙中相当于今人“座右铭”的欹器。欹器有个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孔子在弟子作过现场试验后发出的叹息:“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对任何时代的当政者都具有深意。

欹器的复制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晋书·杜预传》载:“周庙欹器,至汉东京犹在御座。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222-285)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

接着,晋代的刘徽又进一步作了《鲁史欹器图》并加以说明。可惜以后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又都失传。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429─500)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北燕鸭形玻璃注

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是1965年9月在发掘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时出土,质地纯正、造型生动,其构造与古代文献记载的“欹器”相同,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

据记载,冯素弗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长弟,时任北燕宰相,也是北燕立国的第二号统治人物。甲骨文“卿”字是宰相与君王共同守着欹器的形象。所以作为宰相的冯素弗墓中发现欹器当在情理之中。冯素弗死于北燕太平七年(公元415年),所以此欹器已经有1600年历史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辽宁省博物馆北燕鸭形玻璃注入选上海世博会。

清宫欹器

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着1895年“光绪御制”的一对高45.5厘米、长18.7厘米、宽14厘米的铜质鎏金器物“欹器”。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在框架上面横框的正面錾刻有篆体的“光绪御制”4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直径12厘米、高14.7厘米的杯状容器,杯状容器两边的乳钉形轴与框架内侧的针状轴衔接,这样,这个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转动。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却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而静止下来。

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日本长崎孔子庙之欹器

2009年5月11日,日本著名板金工匠针生清司先生向财团法人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赠送了手工制作的中国古代礼器“宥坐之器”。

日本规模最大的孔庙,长崎孔子庙是长崎县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100年来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生先生热心孔子研究,从众多相关传说中得到启发,亲手制作“宥座之器”并赠送给长崎孔子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民间工艺的有机结合,也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一个友好象征。

文化内涵

我国旧石器时代(大约6000年前),原始人未定居,所制陶器是尖底的,适合放在不平的地面;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4000年前)开始定居,有了生活平台,平底陶器适合放置在平的地方,因而取代了尖底陶器。欹器本是原始人用以盛水或酒的尖底陶器,当时还没有文字和语言,所以没有具体的名字。平底陶器出现后,那些尖底陶器放在平面上总是歪斜着,人们叫它欹器,但发现个别欹器盛上一半水时却能在平面上立正,再加满水时又倾倒。于是人们根据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作为自我警戒器物,称其宥坐,成了实物座右铭,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在我国,座右铭有语言、文字、实物等形式,而宥坐是最早的实物座右铭。宥坐的含义很深:对一个人来说,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就不能自立,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立得稳、站得直;学无止境,不能自满,自满就会跌倒,前功尽弃。对国家来说,经济落后、人民贫困,在世界上站不稳、直不起腰;只有经济发达、民富国强,才能站得牢固,扬眉吐气;要知道物极必反,应时常居安思危,与时具进,不可安于享乐,停滞不前。宥坐的寓意还可以延伸:尖底陶器在不平的地面上能立稳,尖底是其优势,但在平面上立不稳,优势变成劣势,不适应客观变化的事物就会被淘汰,只有个别尖底陶器自身“进行变革”,具有“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尖底又从劣势变为优势,避免了淘汰,被长期保存下来。这说明,人们必须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要不断变革来适应客观变化。只有扬长避短、开拓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宥坐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辨证思想的巧妙结合,也是重要文化遗产。

现代应用

这种翻斗式的容器有很广泛的用途,例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