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

樟树

樟科樟属植物
樟树,又称香樟树,别名:香樟、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拉丁文名: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属樟科、属常绿大乔木,高达10米-55米左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四季常青,是中国南方城市优良的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樟树喜光,幼苗幼树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怕冷,冬季最低温度不得低于0度,低于0度会遭冻害,低于零下5—8度,会冻伤死亡。樟树在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或中性黄壤、红壤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萌芽力强,耐修剪。抗二氧化硫、臭氧、烟尘污染能力强,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较抗风,树枝坚韧。樟树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南方地区最多。多生于低山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600m以下,台湾中北部海拔1800m高山有樟树天然林。以1500m以下生长最旺盛,是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樟树全体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制樟脑和提取樟油。木材坚硬美观,宜制家具、箱子。樟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于1999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中文名:樟树 拉丁学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别名:香樟、楠木(四川),猴挟木(湖南),樟树(湖北)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超目: 目:毛茛目 亚目:常绿大乔木 科:樟科 亚科:樟亚科 族:樟族 亚族: 属:樟属 亚属:常绿 组: 亚组: 种:猴樟 亚种:大乔木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长江以南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二级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枝条圆柱形,紫褐色,无毛,嫩时多少具棱角。芽小,卵圆形,芽鳞疏被绢毛。叶互生,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长8-17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锐尖、宽楔形至圆形,坚纸质,上面光亮,幼时有极细的微柔毛,老时变无毛,下面苍白,极密被绢状微柔毛,中脉在上面平坦下面凸起,侧脉每边4-6条,最基部的一对近对生,其余的均为互生,斜升,两面近明显,侧脉脉腋在下面有明显的腺窝,上面相应处明显呈泡状隆起,横脉及细脉网状,两面不明显,叶柄长2-3厘米,腹凹背凸,略被微柔毛。圆锥花序在幼枝上腋生或侧生,同时亦有近侧生,有时基部具苞叶,长(5)10-15厘米,多分枝,分枝两歧状,具棱角,总梗圆柱形,长4-6厘米,与各级序轴均无毛。花绿白色,长约2.5毫米,花梗丝状,长2-4毫米,被绢状微柔毛。花被筒倒锥形,外面近无毛,花被裂片6,卵圆形,长约1.2毫米,外面近无毛,内面被白色绢毛,反折,很快脱落。能育雄蕊9,第一、二轮雄蕊长约1毫米,花药近圆形,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稍长,花丝近基部有一对肾形大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心形,近无柄,长约0.5毫米。子房卵珠形,长约1.2毫米,无毛,花柱长1毫米,柱头头状。果球形,直径7-8毫米,绿色,无毛;果托浅杯状,顶端宽6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范围

樟树主要分布1653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区域,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福建、湖南等南方地区最多。多生于低山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600m以下,台湾中北部海拔1800m高山有樟树天然林。以1500m以下生长最旺盛,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

生长习性

樟树喜光,幼苗幼树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怕冷,冬季最低温度不得低于0度,低于0度会遭冻害,低于零下5-8度,会冻伤死亡。

樟树在深厚肥沃湿润的酸性或中性黄壤、红壤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萌芽2113力强,耐修剪。抗二氧化硫、臭氧、烟尘污染能力强,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

栽培技术

香樟适应海拔高度:1800m以下

光照反应:喜光。

环境要求:喜温暖、怕寒冷

对特殊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不耐瘠薄,不耐盐碱。

地形条件:丘陵、盆谷、山地。

土壤类型:黄壤土、红壤土。

树种分布区:浙江、福建、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云南、广西、四川、江苏。

花期:第一次4月-5月,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

果期:第一次8月-11月。

树高:10米-55米左右

树高年生长量:100cm。

胸径年生长量:2.40cm。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扦插繁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