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

槐荫

济南西部地区
槐荫区,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位于济南西部,北与德州市齐河县隔黄河相望,南与市中区相邻,东与天桥区、市中区接壤,西邻长清区,是省会济南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介于北纬36°37′—36°45′,东经116°47′40″—116°5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约15.3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5千米。总面积151.48平方千米。槐荫区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属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段店镇田家庄遗址为济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中共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党支部旧址是辖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济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早期活动地点之一。[1]截至2018年,槐荫区下辖16个街道[2],常住人口52.7万人,实现生产总值(GDP)531.7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7.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0.4:28.6:71.0。[1]
    中文名:槐荫 外文名:Huaiyin District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山东省济南市 地理位置: 面积:151.48 下辖地区:16个街道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2500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2.72018 著名景点:趵突泉 机场: 火车站:济南站、济南西站 车牌代码:鲁A 地区生产总值:

历史沿革

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明万历元年(1573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n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n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取消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n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n1956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到津浦铁路。n1959年底区划调整为:北自经一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民权大沟,西到津浦铁路。n1960年区划又调整为: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现济南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至新河圈村。n1961年5月恢复1956年区划。n1966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n1973年7月,东风区复称槐荫区。n1978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堤口路、张庄路交叉口,南至刘长山;东起纬五路,西到兴济河。n1987年区划调整为:北接黄河,南至卧牛山;东起纬五路,西到新河圈村。

区划沿革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坊、闾、邻”制,区下设10坊,每坊20闾,每闾5邻,每邻5户。n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保、甲”制,每保10甲,每甲10户。n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38年—1944年)实行“坊、保、甲”制。区下设10坊,坊下为保、甲。n腊山遗址n腊山遗址n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为“保、甲”制。n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