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鸡属

榛鸡属

雉科榛鸡属
榛鸡属(学名:Bonasa):是雉科中的一属,共有3个物种:花尾榛鸡、斑尾榛鸡、披肩榛鸡。体长30-47厘米,体重320-750克。体羽棕灰,具暗色斑纹;雌雄羽色差异极小。头上具羽冠。腿上也被有松软的细细的柔软的羽毛,覆盖在脚踝之间,灰蓝色的爪是裸露的。在秋天,沿着松弛的脚趾的外边缘生长了许多牢固的突起,类似果胶。榛鸡是林栖鸟类,繁殖季节不成群,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有3-4只或6-7只一群,也有多到10余只的。一般在拂晓便开始觅食活动。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杨柳及桦树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各种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古北界特有的鸟类。
    中文名:榛鸡属 拉丁学名:Bonasa 别名: 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鸡形目 亚目: 科:雉科 亚科: 族: 属:榛鸡属 亚属: 种:花尾榛鸡、斑尾榛鸡、披肩榛鸡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Stephens,1819 保护级别:

鉴别特征

大小如花尾榛鸡。雄鸟上体栗色,具明显的黑色横斑;颏、喉黑色,周缘围以白色;胸栗,向后近白,均具明显的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白色横斑和羽端,雌鸟相似,但较暗钝。

形态(据四川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鼻孔羽黑色;额白,各羽端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色或淡橄榄绿的灰色点斑;眼后具一条散有黑斑的白色纵带,伸展到后颈;眼下左右各有一条同色纵带自额开始,通过眼先,延至颈侧,并与喉的后部相连。

耳羽深栗色。背、腰、尾上覆羽均为栗色,具清晰而有规则的黑色横斑,各羽具狭窄的淡灰色羽端;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狭形白色横斑和羽端,中央一对尾羽栗棕色,杂以黑色虫蠹状细斑,并具7—8条黑和棕白并列的横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虫蠹斑或块斑,并杂以白色羽干纹;初级飞羽暗褐色,外嘲杂以淡栗色边缘;次级飞羽暗褐,外翈具有不规则黑斑的淡棕色宽阔横斑,羽端亦淡棕色。颏、喉黑色,边缘围以上述的白色纵带;胸与两胁均浅栗,具黑色横斑和白色

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杂以白色羽干纹;腹羽均呈黑、白相间的横斑,形成耀眼的斑驳;尾下覆羽淡棕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和狭窄的黑色次端斑。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暗钝,不鲜艳。鼻孔羽毛不呈黑色,而与额同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后纵带淡黄缀白;颏、喉淡棕黄色,羽端沾黑,其周围不具白色纵带。

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脚呈角黄色。

生物学

生态斑尾榛鸡通常栖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处的山柳、金腊梅等灌丛,亦见于云杉林和赤杨林。秋后常结群生活,尤喜栖于杜鹃灌丛中(当地称杜鹃林为羊角林),故斑尾榛鸡通称羊角鸡。食物包括高山植物种子、草籽及小毛虫、伪步行虫科及金花虫等。

生境信息

生态斑尾榛鸡通常栖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处的山柳、金腊梅等灌丛,亦见于云杉林和赤杨林。秋后常结群生活,尤喜栖于杜鹃灌丛中(当地称杜鹃林为羊角林),故斑尾榛鸡通称羊角鸡。食物包括高山植物种子、草籽及小毛虫、伪步行虫科及金花虫等。

海拔范围

斑尾榛鸡通常栖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处的山柳、金腊梅等灌丛,亦见于云杉林和赤杨林。

国内分布

斑尾榛鸡是我国的特有种,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