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炼

杨炼

当代朦胧诗代表诗人
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祖籍山东,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大陆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诗集有《礼魂》(1985),《荒魂》(1986),《黄》(1989),《大海停止之处》(1998)等。2012年,杨炼在意大利获得了著名的“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成为继莫言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1]
  • 中文名:杨炼
  • 外文名:Yang Lian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瑞士伯尔尼
  • 毕业院校:
  • 职业:作家,诗人
  • 代表作品:《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
  • 主要成就:2012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 籍贯:北京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55年

人物概述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十一岁起经历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78年参加“北京之春”民主运动,成为著名地下文学杂志《今天》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并在“清除精神污染”政治运动中遭到批判。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1987年,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唐晓渡等创立“幸存者”诗人俱乐部,并编辑首期《幸存者》杂志。

写作特点

如果说,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

文学活动

一九九九年,杨炼获得意大利FLAIANO国际诗歌奖;同年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奖。杨炼获邀任德国柏林DAAD艺术交流计划、美国AMHERST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作家,台北市驻市作家等一系列驻会、驻校作家;并担任德国"Lettre-- Ulysess"世界报道文学艺术奖、德国威玛(WEIMAR)国际论文竞赛、“德国之声”国际广播文学竞赛等评委,以及斯洛文尼亚“Vilenica文学节水晶奖”评审团主席,“Free the Word国际笔会文学节”顾问、“台北国际诗歌节”海外顾问及“柏林国际文学节”顾问等。近年来,他策划、主持了一系列中、外文之间的诗歌交流项目,如首届中英之间旨在深度交流的“黄山诗歌节”,中国、斯洛文尼亚诗歌之间的“方言写作”项目等,获得了国际诗歌界一致好评。2011年起,杨炼开始主持以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及东安格利亚大学为基地的中英诗歌翻译项目,持续推进中英诗人间的思想——艺术对话,以诗歌的能量追问人类的根本困境。他也是以伦敦为基地的私人国际文学艺术系列项目《唯一的母语》的艺术总监。2012年,杨炼在荣获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任评委团主席的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之后,先是出版了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结构”的长诗——《叙事诗》。

文学创作

杨炼专注于开创中文古典传统和当代写作间的创造性联系,强调对人生思考之“深”与创作形式之“新”间的必要性。他以在中国用五年时间创作的长诗《》(标题为一个自造的汉字,由“人”贯穿“日”组成。读音“YI”),及在海外完成的长诗《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为其代表作。全书以《易经》为结构,组合起诗和散文的多重探索,承继源于屈原的文学和思想传统。《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结构,把人生的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通过精美的形式设计,以“取消时间”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杨炼最新之作为2004年动笔、用四年多时间完成的自传性长诗《叙事诗》,该作品与前两部长诗构成了一个诗学上的正、反、和,出版后被评论为“当代汉语写作的新标高”。他和英国诗人William N Herbert作为共同主编,正编选一本全新的英译当代中文诗选,预计于2012年春天由英国著名出版社Bloodaxe Books出版。

艺术领域

1998年,他作为首位当代中国艺术家,应邀参加德国著名的“卡塞尔文献展”,并在“一百位客人、一百天”项目中,做了极为成功的题为《眺望自己出海》的图像展示兼演讲。此外,他的艺术履历中,还包括两次应邀作为诗人参加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诗歌项目;一次作为艺术批评家参加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国际研讨会;在纽约PC1与台湾著名行为艺术家谢德庆联合举行诗歌艺术展示;在伦敦ICA(当代艺术中心)举行个人诗歌/艺术展示;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参与策划《墨乐》大型中英艺术项目;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作为策展人,策划《1989,世界历史》(中国部分),以及撰写大量关于中国思想——艺术主题的文章等等。近年来,他与创刊于1893年的世界著名艺术杂志《国际工作室》(Studio International)合作,正在推出一个思想、展览、艺术活动组合系列,全面推出建立在真正思想深度和艺术个性上的当代中国艺术。

评价

杨炼把诗意的语言扩张到了语言学的极限。——奥尔比斯国际文学季刊(134号)

杨炼繁富而令人震惊的巴洛克式杰作《同心圆》,展示在霍布恩和陈虹庄小姐的精彩译文中。——W N Herbert

在当代中国诗人之间,杨炼以表现“中央帝国”众多历史时期间生存的痛苦著称。这清晰体现在他的英译诗选《面具与鳄鱼》等作品中。……一个世界文学的老问题,由中国文学提供了最新版本:怎样靠独立的而非群体的灵感,继续把新异的经验带入自己的创作?……我推荐杨炼请你们关注!——美国:艾伦金斯堡

《大海停止之处》是最具冲击力的诗作之一。它虽薄薄一册,杨炼却是多年来我所读到的最令人震惊的诗人之一。他使西方现代的与古老中国的、几乎是巫师式的感知相融合,同时激动你和惊吓你——像麦克迪尔米德遇见了里尔克,还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英国:《苏格兰人报》(W H 赫伯特)

(杨炼)继续以他的作品建造着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他令人震惊的想像力,结合以简捷文字捕获意像和情绪的才华,显示出杨炼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每首诗迸射出急迫的能量,触目地超出了阴郁压抑的题材,辉煌展示于译文中……这不是一部仅仅应被推荐的作品——它是必读的。——英国:《爱丁堡书评》

杨炼的主题是当代的,并不遵循古典诗歌的严格规范,但他的作品展示了一种对过去的伟大自觉,以及对怎样与之关连的心领神会。这在那未曾被鼓励学习古典诗歌的一代中是不同凡响的。将此呈现出来的是阅读他诗行时感到的丰富音质、他使用深奥典故的爱好、和他极力张扬的精神上的自由。——英国:《当代世界作家词典》(D戴文)

……伟大的孤独、黑暗的洞察力和灵视的显现,接近了一种神秘主义……清楚的两点是:杨炼锻造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被表现和造形上无疑的辉煌震颤着的材料;另外,他谆谆告诫了他的同代人——没有诗人经得起仅仅重复他自己。——美国:《粉碎的世界当代中国文学及其读者》(S 高遁,J 闵福德)

(杨炼的)诗意更像一个末日祭司,肆无忌惮地跨越于中国原始文化和西方世界两侧。他不像他的欧洲同行那样安静的冷嘲——这成了他的优势——他去吓退到处盯视着他的危险的“面具与鳄鱼”。——德国:《时代》

读杨炼这些作品,必须一句一句读,每一句都是完整的思维;必须一段一段读,每一段都是死里求生之後的刹那宁静。——台湾:《中国时报》(林耀德)

杨炼更独特的是他锤炼死亡的方式。他往往徘徊在奥古斯丁式的冥想和波德莱尔式的骇人意像之间,然后随着自己的流浪步调用第二人称经营“情节”,此所以《鬼话》有其叙述的整体性。冥想可以跨越时空。骇人意像则可以耳提面命——为自己,也为世人。……经过死亡洗礼,生命确实会变得更坚韧,一如经过虚构重写或改写,真实也会变得更真实。《鬼话》由个人写到历史,由散文写成小说,又把“诡话”倒转成真理,可见杨炼才情确非泛泛,可以归入当今大陆一流想像高手之林。——台湾:《中时晚报》(李爽学)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