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观音

杨枝观音

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刻制的石碑
在普陀山法雨寺后侧,有一庵名杨枝禅林,以供奉普陀三宝之一的“杨枝观音碑”而著称,此碑系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根据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勒石而成。碑高二米三三,宽一米三三,气势恢宏。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珠冠锦袍、宝相庄严、仪态万方。
  • 中文名:杨枝观音

简介

杨枝禅院地处清凉岗下,紧临法雨寺。普陀山“三宝”之一杨枝观音碑珍藏于此。杨枝观音碑系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碑高2.5米,宽1.2。观音菩萨珠冠锦袍,璎珞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

步辇图》作者唐初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传世之作甚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幅,此碑也是根据碑拓本所刻,数百年来,寺院几经兴废,但仍能保存至今,足见其珍,被誉为普陀山“镇山之宝”。

唐初画本

杨枝观音

唐朝宰相、名画家阎立本,年轻时画了一幅普陀观音大士画像。画里的观音菩萨,头戴珠冠,身穿锦袍,酥胸微袒,玉趾全露,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真是栩栩如生。

明代成碑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

民间传说,到了明代,这幅画为杨枝庵的当家和尚所珍藏。老和尚十分爱惜此画,一直供奉在后院禅房里,轻易不肯让人欣赏。一天,有个老石匠找到杨枝庵,对当家和尚讲:“倘若法师愿意,我可依照宝图刻成观音石碑,这样可在大殿供奉,让众生瞻仰,不必担心损坏。“当家和尚听了,喜上眉梢,合十致谢。于是,老石匠找来一块长方形青石碑,参照观音图像,刻成了杨枝观音碑。

当家和尚口颂佛号,谢了再谢,高高兴兴地将此碑供奉在大殿上。从此,杨枝庵更出名了,来朝拜的香客也越来越多。谁知,一场大火把杨枝庵烧得精光。那幅名画自然片纸无存,连杨枝观音碑都不知去向。石碑总不会在火中熔化吧?当家和尚带领所有弟子,翻编了瓦堆,还是一点影综也没有。原来那天夜里,一群倭寇偷偷窜进大殿,偷走了那块观音碑,又一把火烧掉了杨枝庵!

相关传说

据说倭寇偷了观音碑,装上海盗船,扬帆而去,可是驶来驶去,就是驶不出莲花洋。倭寇十分惊异,忙点燃风灯欲辨方向。突然,风起浪涌,海盗船剧烈摇晃起来。几个倭寇怕石碑有失,急忙伸手欲抱,却像火烫似的惊叫起来。众寇凑近一看,个个目瞪口呆,面无人色。原来石碑上面,杨枝观音的图像似乎活了,时而怒目相对,时而梵相全失。这些杀人越货的倭寇,却也信奉佛教,以为自己得罪了杨枝观音,跪在石碑前,叩头不止。不料,一个大浪头波到舱板墩,观音石碑飞落海中,在风浪尖上。众倭寇被浪头打得东倒西歪,个个吓酥了骨头,叽里呱啦乱了一阵,就逃之夭夭了。

杨枝庵当家和尚,眼看着一下子就失去了宝图、石碑和庵堂,怎不伤心落泪呢!一大早,他混混沌沌地走到南天门,盘腿默坐。弟子们见他这个摸样,也都默默相随。突然,一个小和尚指着海上惊叫起来:“快看呀!快看呀!”众僧一起举目看去,哇!只见天飞彩霞,日照波涛,浪开莲台烘托,前映玉阶丹樨,后衬琼楼凤阁,向南天门徐徐而来。那石碑上的观音梵相,清晰可见,两条衣带仿佛徐徐飘动。

当家和尚见此情景,喜泪纵横,倒身便拜。一旁急煞了大弟子,连声催问怎么办。老和尚这才清醒过来,急忙吩咐众弟子,一律身穿袈裟,手持清香,口颂佛号,顶礼膜拜,迎接杨枝观音碑归来。这时,全山僧尼也纷纷前来,护送石碑到普济禅寺去。一路上宝幡招展,华盖拥动,香烟缭绕,乐声悠杨,热闹非凡。杨枝庵重建后,才把杨枝观音碑迎回原处供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