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

椎动脉

发生在椎动脉这个血管内部的病变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可出现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有的伴有脊髓或脊神经根受压症状,也可伴有耳鸣、耳聋、头痛、或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出现猝倒。
    中医病名:椎动脉 外文名:Vertebral artery 别名: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眩晕 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中文名:椎动脉 别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分段:前四段为颅外段,第五段为颅内段 患病症状:眩晕 临床症状分类:椎动脉型颈椎病等

简介

椎动脉(英文名vertebral artery)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椎动脉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anterior and posterior spina1 artery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发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pontine arteries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labyrinthine artery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临床症状分类

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1)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及附件病变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突然摔倒,同时伴有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的颈椎病。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颈椎先天性畸形、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等。本病多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

(2)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

病者以椎动脉型症状为主,伴有脊神经受刺激症状,上肢有节段性感觉障碍及腱反射改变。

(3)椎动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可出现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有的伴有脊髓或脊神经根受压症状.也可伴有耳鸣、耳聋、头痛,或有恶心、呕吐。眩晕的发作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约半数人出现视力障碍、神经衰弱,也可伴有遇事健忘、失眠及多梦。部分病人出现猝倒。

病者除有椎动脉型症状外,还有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有时不易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区别。主要以主诉为主,很少有客观体征,表现为多种多样相当复杂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力障碍、心悸、多汗、多梦、失眠、咽部异常感觉、舌根痛、声音嘶哑或讷吃、颈部运动限制等,可由于体位变化、疲劳、兴奋而诱发或加重。

病因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列举。

(1)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颈椎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椎间盘突出,相邻椎体后缘及外侧缘的骨刺形成,小关节及钩椎关节的增生肥大,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当颈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时,就可以刺激椎动脉痉挛,也可以压迫使其管腔狭窄,从而产生临床症状。临床90%以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属于这种情况。

(2)血管的变异

极少见。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管径的大小是颈动脉的二分之一,约为4mm,且左右动脉相等,保证脑部正常的供血量,一般无临床症状,在病理情况下,如复合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局部结构位置继发性改变时,椎动脉受到刺激,发生痉挛或狭窄,可以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临床治疗中对血管变异的治疗现在仍无理想的方法。

早期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早期症状主要的症状椎动脉

(1)颈椎痛或颈枕痛,也可不明显。

(2)眩晕:颈项转动至某一方位时突然出现,改变该方位则明显好转。

(3)猝倒发作和意识障碍:发病前往往无任何预兆,常在走路或站立时,回头,颈部转动,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跌倒。

(4)耳鸣、耳聋。

(5)头痛:多为单侧,常局限于颈部或顶枕部。性质以跳痛、胀痛为主,常与眩晕交替出现。此为脑血管痉挛表现。

(6)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紊乱: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律失常,项背、胸部烧灼感、蚁行感,胸闷,呼吸节律不均匀等。

鉴别诊断

1、内耳疾患(美尼尔氏综合症)

所谓内耳疾患,主指美尼尔病,是由于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局部水肿所致。本病在临床上具有以下三大特点: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进行性和感音性听力减退,耳鸣。MRI,DSA等均有助于两者之鉴别。1.眼源性眩晕本病与颈性眩晕的鉴别主要依据:(1)闭目难立征多为阴性。(2)眼源性眼震试验多呈异常反应。(3)眼科检查有屈光不正,其中以散光为多见。(4)闭目转颈试验阴性。

2、颅内肿瘤

本病除因肿瘤组织直接对前庭神经或其中枢连结直接压迫外,多因颅内压升高所致。因此,在临床上除有眩晕症状外,多伴有颅内压升高等其他症状。临床上如能注意检查,一般不难与颈源性相鉴别。个别困难者可行MRI或CT,扫描检查。

3、脑动脉硬化症

本病主要由于在全身血管硬化之同时(多伴有高血压症),椎动脉本身亦出现硬化之故,其病理改变除管壁增厚、硬化及弹性减弱或消失外,可出现结节样变。因其所产生的症状可与颈源性椎动脉供血不全者完全相似,因此多需依据MRI、DSA或椎动脉造影确诊。当然,对长期有高血压病史者可作为参考依据之一。除上面几种常见疾病外,椎动脉型颈椎病还要和以下多种疾病进行区别:

1.枕神经痛:呈发作性,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刀割样痛,一般无波动样痛,且常由颈枕部呈闪电样向头顶乃至前额部放射,极少伴有恶心、呕吐。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出口处常有明显压痛,其分布区内可显示感觉过敏或减退。

2.美尼尔病:是一种以眩晕、耳鸣及渐进性耳聋为突出症状的发作性疾病。发作期呈剧烈的旋转性眩晕、耳鸣及听力减退,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耳窝前庭症状颇相似。但多有眼球震颤,昂白征阳性,前庭功能试验及电测听检查异常,多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神经系统检查也无异常发现。

3.锁骨下动脉逆流综合征:系因一侧的锁骨下动脉在椎动脉起始处的近端,动脉硬化而发生狭窄或闭塞致使患侧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远端压力下降,在患侧上肢用力活动时,对侧椎动脉的血液则经基底动脉起始部及患侧椎动脉逆流人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端(见图),而引起椎—基底动脉及患侧上肢的缺血症状。其临床表现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很相似,下列所述可助鉴别。1)发作与上肢过度活动有关,而不是由颈部转动所诱发。2)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伴有患侧上肢缺血的表现,如无力、沉重、疼痛及冷感等。3)在患侧锁骨上窝处听诊常能听到血管杂音。4)患侧桡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

4.内耳药物中毒:链霉素对内耳前庭毒性大,患者多在用药2、4周逐渐出现眩晕,伴有耳蜗症状、平衡失调、口周或四肢发麻,前庭功能检查显示异常,但一般不出现眼震。

5.耳内听动脉栓塞:患者突然发生耳呜,耳聋及眩晕,症状严重且持续不减。

6.冠状动脉供血不全: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上肢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性疼痛,而没有上肢其他节段性疼痛和知觉改变区心电图多有异常,服用硝酸甘油酯类药可缓解症状。

7.神神经官能症:患者临床症侯繁多,但无神经根性的或脊髓受害体征,用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

8.位置性眩晕:病人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及眼震,一般无耳蜗症状,属耳源性病变抑为中枢性病变,有时不易鉴别。

9.神经官能症:患者常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系列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的症状,主诉多而客观检查无明显体征,发病特点也非发作性和一过性的,其症状的波动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10.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人易患本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全身性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常发生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主干。患者以头晕、睡眠障碍及记忆力减退三大症状为主,由慢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大脑皮层功能减弱所致,眼底检查有视网膜动脉硬化,血清总胆固醇量增多,总胆固醇与磷酯的比值增高,三酸甘油酯增高,乙脂蛋白百分比升高,脑电阻图显示缺血性改变,以上症状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11.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它也称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系一侧锁骨下动脉的第一部分靠近椎动脉起源处发生狭窄或闭塞,当患侧上肢用力活动时,健侧椎动脉的血液倒流入患侧椎动脉,再流入患侧锁骨下和,脉的远端,以供应患侧上肢的需要,其特征是: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及体征。2)患侧上肢缺血而表现为无力、沉重、疼痛及冷感。3)有三个体征,即:患侧。1二肢血压比健侧明显降低,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侧锁骨下动脉区有血管杂音。4)椎动脉造影发现锁骨下动脉第一部分狭窄或闭塞,血液向患侧椎动脉倒流,则诊断明确。

12.多发性硬化:眩晕为常见症状,耳鸣耳聋则少见,但有听力减退和眼震,其症状和体征比较弥散,多有视力障碍,眼肌麻痹,锥体束征及精神症状等,本病被认为是脑于或小脑内病灶损害前庭神经核或与前庭有联系的结构所致。

13.第四脑室肿瘤或颅后凹肿瘤:病人转头时突发眩晕、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故病人常保持头部于一定位置,因而易误诊为位置性眩晕。

造成原因

什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怎样造成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造成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剌激或压迫,造成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

(1)动力性因素主要指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弓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

(2)机械因素主要指某些固定致压物(包括钩椎骨质增生),增生的骨刺直接压迫椎动脉,而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却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空间。

髓核穿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压力亦可能传递至椎动脉。

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和后方小关节创伤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而钩椎关节翼壁滑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减少了横突孔径,可直接或通过椎动脉周壁的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与狭窄。

药膳食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气虚下陷者,宜用补中益气之品;属痰瘀交阻者,宜用祛湿化痰、散瘀通络之品;属肝肾不足,风阳上亢者,宜用滋水涵木、调和气血之品。

药膳食疗1:双补膏

主料:党参、山药、桂圆肉、黄芪、茯苓各30克,甘草10克,白术、枸杞子各200克,山萸肉、当归各15克,大枣10枚。

制法:诸药入砂锅内,加水1000ml,文火煎煮,取汁500ml;再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300ml。将两次药汁混合入砂锅内,文火浓缩至500ml,加蜂蜜100毫升收膏。

用法:每服20ml,每日3次。

功能:补气养血,健脾益肾。

药膳食疗2:菊楂决明饮

主料:菊花10克,生山楂15克(打碎),冰糖适量。

制法:三药同煮,去渣取汁,调入冰糖。

用法:代茶饮。

功能:清肝疏风,活血化瘀。

运动预防

系统的颈肌训练,可预防椎动脉阻塞问题发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