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

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1]1990年到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面积减少了19.35亿亩,而中国的森林面积增长了11.2亿亩。在森林增长的同时,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409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94万亿元,15年增长了13.5倍,对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 中文名:森林资源
  • 分类:林地,林木,林区野生动物资源等
  • 英文名:forest resources
  • 类型: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等

资源类型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狭义的森林资源主要指的是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广义的森林资源指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

按物质结构层次划分:可分为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林区野生植物资源,林区微生物资源和森林环境资源六类。

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确定的森林资源范围不尽一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凡疏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实有木材蓄积量或断面积与当地同树种最大蓄积量或断面积之比)在 0.3以上的天然林;南方3年以上,北方5年以上的人工林;南方5年以上,北方7年以上的飞机播种造林,生长稳定,每亩成活保存株数不低于合理造林株数的70%,或郁闭度(森林中树冠对林地的覆盖程度)达到0.4以上的林分,均构成森林资源。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森林资源统计中,只包括疏密度在0.2以上的郁闭林,不包括疏林地和灌木林。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分布情况

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 :

一、日本67%,二、韩国64%,三、挪威60%左右, 四、 巴西50-60%, 五、瑞典54%,六、加拿大44%,七、美国33%.八、德国30%,九、法国27%,十、印度23%,十一、中国20.38%。

全球超过50%的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5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位居第五;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2.0%,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资源特征

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长期性。在一定条件下森林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机制和循环再生的特征,保障了森林资源的长期存在,能够实现森林效益的永续利用。但是,森林资源所具有的可再生性和结构功能的稳定只有在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遵循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规律,不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为林木从造林到其成熟的时间间隔很长,天然林的更新需更久的时间,即便是人工速生林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就影响到森林资源的再生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资源功能的不可替代性。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等多方面的生态防护效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地球表面生态圈的平衡也要依靠森林维持。 森林资源产品转化的巨差性。森林储量并不意味着高产量。因为木材生产的储量与年生产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数量差距。以立木生产为例,森林资源储量与年采伐量比最少是17:1,最多为50:1甚至更高①,这种高比例会影响到许多方面的开支,如护林费用等,从而导致巨额资金的占用。

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提供多种物质和服务。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同一的,对其进行任何单一目的的经营管理都将产生许多重要的额爱不效益。

中国资源概况

规模普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林业部1977~1981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中国森林面积共11528万公顷,立木总蓄积量102.6亿立方米 (包括零星树木),其中森林蓄积量90.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5.8;人均森林蓄积量9.1立方米,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 1:8.2。据森林资源1977~1981年清查资料与1973~1976年清查资料相比,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从12.7%降低到12%,森林面积有所减少,主要林区森林过伐。全国森林资源年消耗量约29410万立方米,而立木总生长量为27532万立方米,年赤字为1878万立方米。

据第七次森林资源资源清查结果(2004-2008年),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据2014年发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该次清查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投入了近2万名调查和科研人员,运用了卫星遥感和样地调查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调查内容涉及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现状和动态,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面。截至2018年11月,西藏前三季度已完成造林96.3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3.26万亩,封山育林43.13万亩。空间分布

中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其中以台湾省和香港为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70%)、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广东(57.9%)、海南(51.9%)、黑龙江、湖南、吉林、等8省,超过20%的有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森林类型

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森林资源的类型多种多样,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热带雨林。树种共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多种,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的就有1000多种。珍贵的树种如银杏、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福建柏、台湾杉、珙桐等均为中国所特有。经济林种繁多,橡胶、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杜仲、肉桂、核桃、板栗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东北、西南地区和东南、华南丘陵山地,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8~38%;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下游地区为7%;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资源极少,仅为1.4%。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用材林面积的比重占73.2%,经济林占10.2%,防护林占9.1%,薪炭林占3.4%,竹林占2.9%,特殊用途林占1.2%。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的比重低,不能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中国林地生产力水平低,发达国家林地利用率多在80%以上,中国仅为42.2%;世界平均每公顷蓄积110立方米,中国为90立方米;每公顷年生长量,发达国家均在3立方米以上,中国仅为2.4立方米。中国宜林地多,东南半部气候湿润温暖,造林潜力大。

存在问题

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林业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实现2020年森林增长目标任务艰巨。从清查结果看,森林“双增”目标前一阶段完成良好,森林蓄积增长目标已完成,森林面积增加目标已完成近六成。但清查结果反映森林面积增速开始放缓,森林面积增量只有上次清查的60%,现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比上次清查少396万公顷,仅有650万公顷。同时,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0%,质量差的多达54%,且2/3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投入越来越高,见效也越来越慢,如期实现森林面积增长目标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二是严守林业生态红线面临的压力巨大。5年间,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其中约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区毁林开垦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建设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严守林业生态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三是加强森林经营的要求非常迫切。中国林地生产力低,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69%,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52.76立方米。林木平均胸径只有13.6厘米。龄组结构依然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林分过疏、过密的面积占乔木林的36%。林木蓄积年均枯损量增加18%,达到1.18亿立方米。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的潜力还很大。

四是森林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势严峻;现有用材林中可采面积仅占13%,可采蓄积仅占23%,可利用资源少,大径材林木和珍贵用材树种更少,木材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生态产品短缺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现状分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39.6亿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7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

虽然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人工林年均增加301万公顷,但热带和非热带天然林却年均减少1250万公顷。

南美洲共拥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热带森林。仅巴西一国就占有世界热带森林的30%,该国每年丧失的森林高达230万公顷。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巴西仅2000年就生产了1.03亿立方米的原木。

又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俄罗斯2000年时拥有8.5亿公顷森林,占全球总量的22%,占全世界温带林的43%.俄罗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森林面积保持稳定,几乎没有变化,2000年生产工业用原木1.05亿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拥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热带森林的16%.1990年森林总面积达3.3亿公顷,2000年森林总面积3.11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190万公顷。东南亚拥有世界热带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积为2.35亿公顷,2000年森林面积为2.12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面积233万公顷。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该地区的森林资源消失速度更快。

在2011年国际森林年的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了报告指出,由于亚洲森林面积的恢复,世界范围内的森林退化现象有所减轻。这份报告指出,中国、越南、菲律宾和印度森林面积的增加,弥补了非洲和拉美森林面积的减少。报告特别强调了中国和澳大利亚所做的贡献几乎占到总量的一半。当然,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世界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仍然面临很大威胁,排在前四位的都是亚洲地区的森林。森林资源得数量多寡,直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林业生产的条件、森林拥有量情况及森林生产力等。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指标主要有:林地、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木材蓄积量,森林生长量等。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森林覆盖率约为40亿公顷,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左右,世界森林资源蓄积推算约为4 300亿m3。虽然森林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每天仍有将近2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另外,世界森林面积的分布极不均衡,俄罗斯的森林面积最大,约占全球的1/5,其次为巴西、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这5个国家的森林总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还多。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主要结果显示,世界森林面积达40亿公顷,约占土地面积(不含内陆水域面积)的31%,人均森林面积0.6公顷。全球人工林面积2.64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7%。从森林功能来看,全球商品林面积接近12亿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林面积超过4.6亿公顷,防护林面积3.3亿公顷,分别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0%、12%和8%。从森林权属来看,公有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80%。全球森林碳储量达到2890亿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森林资源。

研究成果

2022年6月26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其中包括,智慧林业技术提升森林资源监管水平,建设国家智慧林业体系和“互联网+”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全国林业资源时空集成化管理与服务,有效推动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步入世界前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