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三趾鹑

棕三趾鹑

三趾鹑科三趾鹑属动物
棕三趾鹑(学名:Turnix suscitator)是鹤形目三趾鹑科三趾鹑属动物,体重54-70克;体长143-173毫米。体形和羽色与林三趾鹑和黄脚三趾鹑相似,雄鸟头上黑色,杂有褐色羽毛及白色斑点,背至尾羽褐色杂有灰褐色羽毛,喉、颈侧乳白色,杂有黑色细斑,上胸、胸侧淡黄褐色有黑色横斑。
    中文名:棕三趾鹑 拉丁学名:Turnix suscitator 别名:鹌鹑仔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鹤形目 亚目: 科:三趾鹑科 亚科: 族: 属:三趾鹑属 亚属: 种:棕三趾鹑 亚种:17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1789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雌性成鸟:头顶黑色,羽端具白色或皮黄色斑点;两肩及背暗灰褐色,具细小的棕栗色波状纹及黑色横斑,有时还具棕白色条纹;腰及尾上覆羽几纯黑色,亦具细小的棕栗色波状纹;尾羽与背同色。翅上覆羽和最内侧次级飞羽与背同色,具淡棕白色和黑色相间的宽斑;飞羽暗褐色,最外侧2枚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棕白色。眼先、眼周及两颊棕白,有黑色近端带斑。颏、喉及上胸黑色;颈侧、胸侧及下胸皮黄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下体余部黄白色,有时沽棕。

雄性成鸟:与雌鸟相似,但体形稍小。颏、喉不是黑色而是白色,胸部皮黄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褐色较著,下体淡皮黄至近白色,颏、喉及上胸为白色。

虹膜黄白色或白色;嘴黑褐色,尖端色淡;跗蹠和趾灰绿色,爪淡黄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主要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草坡、稻田和耕地附近的山坡草丛和灌丛中,有时甚至到村镇附近。也居住干草原和耕地,包括甘蔗、茶叶和咖啡种植园。还经常在灌木和次生林的地区,普遍活动在低于海拔300米的地区,在东南亚也可以上到1650米的高度,在喜马拉雅山脉接壤的地区甚至高达2500米。

生活习性

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小而机警。通常藏匿在地上草丛和灌丛中活动,遇到危险时亦多通过迅速奔跑逃离。一般很少起飞。行走觅食,人接近时会突然跃起飞行一段距离,再隐入草丛中。对居住地到确切目标有明确路线,在恶劣条件下也能通过小道行走搜寻。在马来西亚,一些报告表明,这是一种有能力进行夜间活动的鸟类。

一般在草地和落叶中收寻食物,吃青草、杂草、种子、昆虫和蜗牛。像所有的三趾鹑,在挖淤泥或松散的泥土从中寻找食物,穿梭在各探寻点之间。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来源不确定:巴基斯坦。

中国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台湾。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在东南亚大陆从12月到来年9月,在菲律宾在9月至来年2月,在日本,繁殖高峰期发生在4-5月。然而,产卵的或多或少取决于天气条件,雨水过重或者条件太干燥,这种鸟可以暂停繁殖。营巢于草丛和灌丛中,巢位于地上凹处,巢是由草铺成的浅杯状,通常在上面放置一蓬草丛形成圆顶状,有一小门进入。

雌鸟通常一巢产4枚灰色的卵,卵呈梨形,淡黄色或黄灰色,但有时卵为薰衣草色和部分暗紫色,上面有大量橄榄褐色的斑点纹,尤以钝端斑点较多。卵的大小为22-23毫米×19-22毫米。孵化期长达12-16天,幼鸟40-80天长成成鸟。雌鸟是一妻多夫,同时保持与几个伙伴合作。

种群现状

该物种全球数量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非常普遍。全部数量估计数包括:中国平均10,000-100,000种繁殖对,中国台湾平均10,000-100,000种繁殖对和日本平均100-10,000种繁殖对。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