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樨

栾樨

菊科阔苞菊属植物
栾樨(学名:Caulis et folium plucheae)又名阔苞菊,属桔梗目,菊科灌木,高2-3m。茎上部分枝,幼枝被短柔毛,后脱落。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或倒阔卵形,长5-7cm,宽1-3cm,先端钝或有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较密的细齿或锯齿,两面被短柔毛,或下面被疏毛。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瘦果圆柱状,有4棱,被柔毛;冠毛白色,两性花的冠毛常在下部联合成阔带状。花期全年。
  • 中文名:栾樨
  • 拉丁学名:Caulis et folium plucheae
  • 别名:格杂树、阔苞菊
  • 界:植物界
  • 亚界:
  • 总门:
  • 门:被子植物门
  • 亚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合瓣花亚纲
  • 超目:
  • 目:桔梗目
  • 亚目:
  • 科:菊科
  • 亚科:管状花亚科
  • 族:旋覆花族
  • 亚族:
  • 属:阔苞菊属
  • 亚属:
  • 组:
  • 亚组:
  • 种:
  • 亚种:
  • 变种:
  • 品种:
  • 分布区域:中国南部各省沿海一带和台湾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原形态阔苞菊,灌木,高2-3m。茎上部分枝,幼枝被短柔毛,后脱落。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或倒阔卵形,长5-7cm,宽1-3cm,先端钝或有短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较密的细齿或锯齿,两面被短柔毛,或下面被疏毛。下部叶无柄或近无柄,倒卵形或阔倒卵形,稀椭圆形,长5-7厘米,宽2.5-3厘米,基部渐狭成楔形,顶端浑圆、钝或短尖,上面稍被粉状短柔毛或脱毛,下面无毛或沿中脉被疏毛,有时仅具泡状小突点,中脉两面明显,下面稍凸起,侧脉6-7对,网脉稍明显,中部和上部叶无柄,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5-4.5厘米,宽1-2厘米,基部楔尖,顶端钝或浑圆,边缘有较密的细齿或锯齿,两面被卷短柔毛。头状花序径3-5毫米,在茎枝顶端作伞房花序排列。

花序梗细弱,长3-5毫米,密被卷短柔毛;总苞卵形或钟状,长约6毫米;总苞片5-6层,外层卵形或阔卵形,长3-4毫米,有缘毛,背面通常被短柔毛,内层狭,线形,长4-5毫米,顶端短尖,无毛或有时上半部疏被缘毛。雌花多层,花冠丝状,长约4毫米,檐部3-4齿裂。两性花较少或数朵,花冠管状,长5-6毫米,檐部扩大,顶端5浅裂,裂片三角状渐尖,背面有泡状或乳头状突起。瘦果圆柱形,有4棱,长1.2-1.8毫米,被疏毛。冠毛白色,宿存,约与花冠等长,两性花的冠毛常于下部联合成阔带状。花期全年。

地理分布

主要生于海滨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旷地。

中国分布:分布于中国台湾和南部各省沿海一带及其一些岛屿。

国外分布: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

药用价值

鲜叶与米共磨烂,做成糍粑,称栾樨饼,有暖胃去积效能。

性味:味甘;性微温

考证:出自《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

《岭南采药录》:治板疬,取茎叶捣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胶、海带,炖溶服之。

《广州植物志》:取叶捣烂后;和米粉及糖,制成栾犀饼,小孩食之有暖胃去积之效。

《香港中草药》:治风湿骨痛,腰痛;栾樨15g,水煎服。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栾樨根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该提取物对角叉菜胶、组胺、5-羟色胺、透明脂酸酶、钠-尿酸等引起的多种炎症幸免有抑制作用。该提取物对角叉菜胶和棉球肉芽肿生成松油诱发的关节肿胀、辅剂诱发的关节炎均有作用。该提取物对渗出性、增生性、慢性炎症均有效。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阔苞菊甙(plucheoside)A、B,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丁香油酚葡萄糖甙(eugenylglucoside),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甙(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水杨酸甲葡萄糖甙(methylsalicylate glucosicde),苯甲基葡萄糖甙(benzyl glucoside),苯乙基葡萄糖甙(phenylethyl glucoside),(Z)-2-已烯基葡萄糖甙[(Z)-2-hexenyl glucoside]松脂酚单葡萄糖甙(pimresinol monoglycoside),丁香树脂酚单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monoglycosixde),苏式(threo)的和赤式(erythro)的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IE-丙烯-3-醇)-苯氧基]-1,3-丙二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