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经济

校友经济

经济学者吕世杰教授提出的概念
校友经济是指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通过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它以母校和校友为载体,目的是通过校友与母校之间天然的纽带,长期不断循环推动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这一概念是著名经济学者吕世杰教授最早提出来的。
    中文名:校友经济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英文名:Alumni economy 性质:理论 提出者:吕世杰 提出时间:1997

概念

校友经济是指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通过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

校友资源是学校发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形成和衡量校友经济的主要部分。1997年,著名学者吕世杰教授首先提出“校友经济”这一概念。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一)多元性

校友资源在学校多年的发展之后往往在行业、地域、层次、年龄梯度、社会影响方面都存在多元性。

(二)广泛性

学校每年的毕业生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随着学校的发展毕业生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庞大。

(三)综合性

校友资源可为学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贡献。若能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在财政支持、参与教学科研过程、就业安置服务、学校公众形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获得综合性支持。

(四)动态性

校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方面不断推进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五)自发性

在一般情况下,校友活动以自发性为多见,其目的性比较单一和有效,可持续性强,无依赖性。

(六)潜在性

校友资源虽然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动态性,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潜在性,许多校友资源因为地域、年龄的各种限制,难以充分利用与开发,导致高校发展建设中宝贵资源的浪费。

因此,依托于校友资源发展起来的校友经济也相关地呈现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动态性和潜在性。

校友经济开发工作主要由校友会等的校友管理机构以及学校领导负责。

发展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发展在市场经济转型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仅从招生数量上看,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五倍以上(不含民办教育)。无论从硬件还是师资力量,都与开个开放前的情况有着巨大的变化。

高校的发展愈来愈受到中国社会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高校发展主要依托国家政策和招生工作的支持。校友“经济”作为高校发展的新增长点,若能进行充分合理开发,将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支持。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支撑主要靠的是走上社会的校友以及其他社会力量。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校友经济开发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校友经济工作组织网络仍缺乏规范,校友与学校间、校友与校友间的联络沟通在内容上多为一般性感情交流,在时间上多为偶然性交往,在方法上多为普通性联络,在手段上多为一般性人际交往。校友与学校间、校友与校友间的联络沟通大多处于自发、无序、低效、不规范的状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发展与校友经济之间互助增长关系,探究合理方式以使校友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校发展,并依此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高校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基本要素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激烈,中国的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必然得寻求新的突破与进展。首先必须对发展规划及其关键要素进行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使发展战略更加明晰,办学理念更加明确,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大学精神不断光大,才能使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得以落实。陈至立同志曾强调指出:“时代要求大学校长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善于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

理念、活动、技术和制度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四大基本要素。

(1)理念

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这样的定义:“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术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的前进方向。”

高校理念是对高校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的研究,反映人们对学校的追求。不同的高校在其发展中受其自身传统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学校特色和不同的办学理念。

(2)活动

高校活动包括很多方面,不同类型高校的活动往往会有很大差异。从职能的角度进行划分,高校的活动包括教学、教育、科研及其管理。这些活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培养人。校友经济可涉及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多个高校活动领域。

(3)技术

组织理论家雅克·埃尔卢把技术界定为:“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些实际目的而对知识的组织与应用。它包括具有物质的表象的工具和机器。同时也包括那些为解决问题和获得某种所期望的结果而使用的智力技巧和方法。”

(4)制度

制度建设是任何一个集体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环节。制度建设不是一个时间点下的事情,而是随着集体发展变化而不断进一步更新的过程。当今部分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先进性地把校友经济列入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以规范高校相关方面的发展规划。

(二)高校在校生对校友的认同感讨论

校友对于校友的认同感与几个阶段有关:入学之前,就读期间,毕业之后。入学之前对于校友的认识与高校及校友的社会影响和公众形象息息相关。就读期间对于校友的认识即高校在校生对于校友的认同感。这与校友回馈母校,与母校及在校生的实时互动有关,需要校友与高校双方面的协调与支持。毕业之后对于校友的认同感即是校友的母校归属感,这同高校校友经济工作的开展有紧密联系的。

国内部分高校对于在校生对校友认同感的建设不够,使得在校生对校友这一概念感觉陌生,出现“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尴尬场面。要缓解这一局面,除了需要校友主动性联系,更需要高校出面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三)校友的榜样作用

部分高校定期举办成功校友与大学生双向走近活动,目的是让校友给在校大学生现身说法,通过典型宣传,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做实,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大学生的爱校荣校兴校之情,促进他们更好地成才成长。同时,也让校友深入了解母校办学的巨大成就,关注母校今后的建设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表示非常欢迎和感动:通过与成功校友的零距离接触,探访校友的成功之路,聆听他们对成功的诠释,使我们对学兄学姐们了解更多,对什么是成功,怎样走向成功有了更准确深刻的认识,为我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从各方面完善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高校及校友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在党、政、军、学、研、企等各个领域影响下,高校发展也受到了相关思想的引领。如何全面建设正面、积极的高校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是每一个高校相关招生就业的重要环节。高校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归根到底是其培养学生所得的综合评价。校友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他们的成就,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结果,也是学校精神熏陶、塑造的结果。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学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从他们身上体现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精神风貌,一本姓名比装帧更有吸引力的校友录是教育质量的最好证明。

随着校友的事业成功,他们会饮水思源,感恩图报,积极为学校奔走出力,施加影响,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更多办学资源。实践证明,校友声誉的影响力及观念上的支持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入学申请者,更多有造诣教师的加盟,更高昂的士气的形成,从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毕业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二、校友经济的现状分析

校友的概念:

校友就是曾经在同一个学校学习、工作的人。校友的定义很广泛,有老校友新校友等。

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形成和衡量校友经济的主要部分,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一)多元性

校友资源在高校多年的发展之后往往在行业、地域、层次、年龄梯度、社会影响方面都存在多元性。

(二)广泛性

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随着高校的发展毕业生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庞大。

(三)综合性

校友资源可为学校提供人、财、物、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贡献。若能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在财政支持、参与教学科研过程、就业安置服务、高校公众形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获得综合性支持。

(四)动态性

校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方面不断推进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五)潜在性

校友资源虽然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动态性,却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潜在性,许多校友资源因为地域、年龄的各种限制,难以充分利用与开发,导致高校发展建设中宝贵资源的浪费。

因此,依托于校友资源发展起来的校友经济也相关地呈现多元性、广泛性、综合性、动态性和潜在性。

校友经济开发工作主要由校友会等的校友管理机构以及高校领导负责。

(一)校友会等校友管理机构

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校友会一般挂靠校长办公室,无固定编制,部分重视校友经济发展的高校建立有具体校领导分管的相关校友管理机构。有些学校还设立了以现任领导及著名校友为主体的校董会,并在学校制度中明确规定巨资捐助学校的校友可以成为学校正式董事。

以中央财经大学校友会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建立的校友会是少有的在民政部登记备案的社会团体,并正式设立秘书处的建制,在各高校中走在了前列。作为学校的对外窗口,已经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主要任务是扩大和提高学校的影响和地位,初步开始利用海内外一切社会资源筹措办学经费,为学校的发展服务;积极联络校友,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

下设基金会办公室,捐赠管理办公室,其具体工作职责是:发展基金日常管理事务;代表学校接受各类捐款及馈赠,并实施归口管理;积极向社会各界争取和落实各类奖(教)学金,负责对校外奖学(教)金的监管;负责与海外及国内校友会的协调和联络,并开展各项有关工作;校友网站的日常管理。中财校友会已经在世界各地甚至海外建立了近50个分会,大大提高了校友的凝聚力,为校友们横向、纵向联络起到了桥梁作用。

(二)高校领导

高校领导作为高校工作的直接负责人,组织开展繁琐复杂的校友经济工作最为合适。校友工作网络中的校级领导一般包括所有学校党政领导。设立董事会的学校,还包括校董会董事。由于高校高层换届诸多原因,加上各级校友年度跨度较大,尤其是中年以上校友的在校师长逐渐减少,召集号召校友的工作逐渐增加难度。而校领导有着天然的号召力,不会因年代的跨度而降低其号召力,因此,校领导作为校友会的直接负责人是有利于开展校友工作。

三、校友经济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合理充分利用校友经济将对高校发展提供巨大贡献。

(一)校友经济为高校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如今的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国家政策的扶持,一部分来自招生工作。高等教育的高度发展需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之上,若能充分利用校友经济带来的资金支持,能提高学校财政和管理的独立性,保证教学和相关服务的质量。

(二)校友经济为教学科研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校友中有一些从事科技研究和教育领域的优秀人士,在自己的工作与研究领域内,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能为学校的深化改革,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共同研究和开发有关的课题项目。同时,随着校友的事业成功,他们会饮水思源,感恩图报,积极为学校奔走出力,施加影响,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更多办学资源。

(三)校友经济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安置

校友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多种帮助,如就业信息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甚至直接提供工作岗位。

(四)校友经济为高校公众形象建设提供支持

高校的招生就业发展建设无不与其社会公众形象息息相关。高校的社会评价总是被与毕业生的成就联系在一起。校友所获得的社会成就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他们的成就,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结果,也是学校精神熏陶、塑造的结果。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学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从他们身上体现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精神风貌,一本姓名比装帧更有吸引力的校友录是教育质量的最好证明。实践证明,校友声誉的影响力及观念上的支持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意味着更多更好的入学申请者,更多有造诣教师的加盟,更高昂的士气的形成,从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毕业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五)校友经济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高校的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培养人和塑造人最重要的教材和老师。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是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和走上社会的校友,能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四、关于充分利用校友经济发展高校的几条建议

国内校友经济仍有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学校对校友公关互惠互利不够,多为一般人际情感交流,并且限制在熟悉的关系中。这种情况在曾经的国家财政全力扶持高校办学,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是适合的。但随着国家财政在教育办学投入中的比例逐步降低,社会办学的兴起和国家毕业生分配制度的逐步改革,校友经济必将产生“蝴蝶效应”,显示它的巨大作用。

以下是关于充分利用校友经济发展高校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校友会

校友会是校友资源开发工作的纽带和载体。在每个地区建立校友会,保持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高校之间的继续联系,保持并进一步发展校友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是校友经济发展的最好载体。

高校应尽可能为每一名校友创造便捷通畅的联络、沟通渠道。高校与校友的联络、沟通渠道主要有实地组织、校园网、邮政联络三方面。

(1)实地组织

在国内外的不同区域,成立专门的校友会,以当地成员志愿地组织和联络当地和其他地区的校友会的会员,组织各种聚会和活动。学校校友办公室或校友总会要主动帮助各地校友成立当地的校友会,定期与他们联络沟通。

(2)互联网

在各大高校的网站上设立“校友会”板块,建立健全校友通讯录及申请校友网络服务的环节和程序的相关说明,校友活动的具体日程安排。同时开通免费的电子邮箱,每位校友都可以申请自己专有的“校友E-mail”。

(3)邮政联络

定期出版校友杂志,并通过邮政局派发给每一位校友,同时建立信息回馈体系予以支持。

(二)建立专项渠道支援教学科研

绝大多数校友对母校有一种回报的心愿,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校友。一些老校友关心、回报母校的心情也很强烈,这种客观存在的普遍潜在的亲情,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开发,建立专项渠道支援教学科研工作。

1)设立校友助学实验科研教室

(2)创建校友助学基金会,奖励优秀在校师生

广大校友给母校的捐助,应本着自愿的原则,其意义不是着眼于款项的多少,而应看作各界校友爱国兴校之心的凝聚。对于校友的每一笔捐助,应予登记造册,发给证书,在有关媒体上宣传,校友捐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应予公开,接受学校审计部门的监督。

宾西法尼亚大学董事会条例规定:校友董事享有投票权,校友董事从以下途径产生——校友协会会长;8个地方性校友董事,每一个代表一个地区;5名一般(临时)校友董事,由校友会选出,任期5年。地区性校友董事一般不继任,但是可以参选其他类型的董事。

(3)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办讲座

对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校友给予精神奖励,如:邀请他们回校参加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授予荣誉称号,聘请担任名誉职称和职务;记入校史录;编写校友杰出者英模谱、名人录、名人传;赠送校友精美、有收藏价值的、象征校友爱心工程纪念的工艺品等。

(三)开办校友支持在校生就业渠道

就业是高校教育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效的最有利证明。利用校友经济为在校生提供就业支持渠道,是校友经济对高校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更是校友经济发展与再发展的良性循环过程。

(1)实行导师制负责原则

校友经过社会的历练后往往成长为杰出的社会人才,高校应组织校友会等机构出力为在校生搭建就业平台,实行一个校友对应一个或多个在校生的就业咨询辅导工作。

(2)定期邀请校友回校做社会经验分享交流会

高校在校生对于社会一无所知,往往需要前人的指导,定期邀请校友回校做社会经验分享交流会,是利用校友经济推动在校生就业渠道中一项有力的举措。

校友经济的发展应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1)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校友经济的发展与校友对于学校的感情有很大关系。高校做好与校友感情联络工作是校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校友对于学校的感情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友过去在校时的感受,也取决于校友现阶段对学校的了解和活动参与程度。通过校友网络独特而通畅的沟通渠道,将学校的理念、办学思路和教育改革情况传送给校友,使校友为学校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2)建立健全制度,统筹规划

校友经济的发展与再发展是一个持久的、长期循环、并且不断促进的过程。开发校友资源应不再是一种偶然性的需要。立足长远的激励机制和制度安排,是校友资源的开发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3)构建长效机制,注重积累

通过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校友信息,实时更新实时查询。同时高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做好校友资源开发工作的研究和咨询。如对校友回报母校的心理、自然规律性、普遍性进行研究,同时要研究回报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为校友创造回报的机会,等等。

校友经济的发展与再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并实时更新的过程。需要的是高校与校友双方的不断努力。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校友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共同的主题始终为高校发展服务。实现高校发展与校友经济双赢的局面,才是当今社会高校发展最终环节的最优局面。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特殊工厂,其产品就是人才。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便是培育有文化、有素养、有热情、有目标的青年人才进入社会,服务社会,并推动社会良性发展。这也是构造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需资源。高校培育人才是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投入的过程,校友能进入高校学习是一种机遇和荣誉,母校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甚至很多人才走上领导岗位,这是母校的荣誉。

同时校友对于母校对自己的栽培应怀感激心态,主动承担“反哺”义务,这也就是校友经济发展与再发展所寄托的感情前提。综上所述,校友经济是当今社会高校发展可利用的必要资源,更是社会发展可利用的必要资源,是一个于高校、于校友、于社会,三方协助发展,共赢互利的价值流动过程。

延伸

研究

1997年,时任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的吕世杰走访了很多学校,开始研究校友经济,认识到学校作为一个”特殊工厂“,造就的是人才,是校友。校友一旦步入社会,即开始利用在母校学习的基础服务于社会,很多成功人士均以在某某学校毕业而自豪,母校也因出现杰出校友而骄傲。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得校友有反哺母校的实际行动,为加快母校建设献计献策;校友之间的联系,加深了校友之间天然的关系,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也成为校友之间的重要联系因素。这样,校友经济便自然形成。校友与战友、工友等一样,称为社会大家庭中一只重要的联系纽带,为社会的进步、团结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吕世杰,经济学家,河南商丘市宁陵县人。1986年考入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调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工作,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现代企业导》刊杂志社副总编、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情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现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情国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兼任中国时代周刊杂志社社长和中国国情与决策研究所所长。

是多家媒体的专栏嘉宾,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特约评论嘉宾,其评论风格清新,引起广泛关注。他多次在央视、凤凰卫视做为嘉宾发表时事、人物论点,其分析风格理性清晰,深受观众好评。同时作为央视《奋斗》栏目总顾问和观察员,与其他嘉宾搭配,相得益彰。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中原经济区、中华经济圈和校友经济概念的人。

案例

云集财富和养分的校友经济学

196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间密室里,小布什像他的父亲20年前做的那样,虔诚地亲吻了一只骷髅头。从此他成为了这个美国精英圈子的一分子,在后来的总统选举中得到了这个圈子里的精英们鼎力相助。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深陷被外资收购的危机,正在长江商学院读EMBA的原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给同学们写信求救,一封信换来近10亿元人民币的支援。

有人说,世界上能够产生最好的朋友的地方是学校和战场。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校友圈子对一个人来说总显得比较特别。

离开校园,离不开校友圈,这里云集着友情和榜样,更云集着财富和可以汲取的养分。

人大:“江山”人才辈出

代表校友:上海重阳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裘国根、上交所副总经理徐明、京东商城CEO刘强东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基本建设经济专业正式改建为投资经济系。

其时,国内证券业正值萌芽期,校方相关的研究和教学重点逐渐转移至金融投资领域,投资经济系的学生对证券投资亦饱含浓厚兴趣和热情。毕业后,人大财经类院系的学生大多成为较早一批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创建和参与者。

2008年的春天,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就在上海花旗大厦,上海金融界的一群人大校友相聚在一起,热切探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当时聚焦的话题。

这就是“浦江金融论坛”的首次亮相。2009年前后,“浦江金融论坛”的发起人之一冯博调至北京工作,“燕山金融论坛”应运而生。

北京的“燕山金融论坛”五个发起人分别来自“一行三会”,还包括原人大副校长陈雨露,“一行三会”及北京各金融机构中高管理层的校友自愿参加,人大财政金融学院也参与组织。

保监会研究室主任周道许、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副主任李量、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中国人民银行货政司副司长纪志宏都是“燕山金融论坛”的代表。

北大:多组织各成一脉

代表校友:万科总裁郁亮、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

提起北大投资人,很多人会想到明天系掌门人肖建华。生于1971年的肖建华15岁时便考上北大法律系,27岁成为上市公司总经理,30岁掌控4家上市公司,成就了明天系资本帝国。这恰恰也被认为是北大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

但是金融投资圈的毕业生还是能大致分出三支来。有北大的CCE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脉,林毅夫、宋国青、卢峰等老师培养了一批宏观、债券投资方面人才;经济学院一脉,以金融系主任何小锋创办并教授的私募股权班为代表;光华管理学院一脉,主要以众多金融投资界校友为代表。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相对于五道口来说,进入金融机构的并不是很多,但近10年来,整个光华管理学院的变革性发展,积累了大量金融机构的人才,同时也提高了整个金融系在亚太区排名的地位。

而有意思的是,在基金投资公司的高管中,几乎都或多或少有个北大的文凭。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人说“优秀的人才选择了北大”。

五道口:创造历史的力量

代表校友: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彭纯,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吴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即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金融界声名赫赫。刘鸿儒一手主导创立了这所学校,并无仪仗般的大门,却走出了一批金融业的中坚力量。

一位投资行业的人士笑称,最鼎盛的时候,“五道口人”管理着中国一半的基金资产。截至2012年9月,“五道口”共为中国金融领域输送了近2000名毕业生,其中金融监管机构370人(含6名副部级以上领导)。

他们曾经创造了多项中国金融行业的“第一”:发表《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索提纲》被誉为中国金融市场的“蓝皮书”;参与创立全国第一家企业法人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担任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特区证券首任总经理担任全国第一家上市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首任行长;创建全国第一支基金富岛基金;主持全国最大重组案粤海重组;创立中国第一家银行卡标准系统中国银联……

用“五道口”85届校友、现证大投资董事长戴志康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在创造历史”。

中财:资本市场建设大军

代表校友: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全国政协副主席、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中国银监会副主席、中国农业银行前行长史纪良,原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李予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中国再保险公司董事长戴凤举,中国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缪建民。

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于1949年,是国家成立的第一所财经类院校,最初主要培养财税高级人才,曾长期直属财政部。经过60余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积累了非常雄厚的资源,有“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之称。

不完全统计,中财培养了超过5位正部级校友,人民银行总行有3位行长或党委书记和4位副行长(或同级别),4位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行长,将近20位的商业和政策性银行总行副行长,30位以上省级分行行长、副行长。

在银行系统之外,社保基金、审计、税务等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的领头人也师出中财。其他各金融机构高管和业务部门领头人更是数不胜数。

在我国资本市场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财学子作为建设大军中的一股力量功不可没。不能不提的,还有在这个市场中风云十余载的涌金系。1994年,中财毕业的魏东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涌金财经顾问公司。涌金系的成功离不开魏东的韬略,也离不开其坚实的亲友后盾。魏东的父亲魏振雄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同时,涌金系较多主要成员也有中财背景,如千金药业董事长朱锦伟和涌金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

西财:见证中国证券发展

代表校友: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尚福林、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易方达基金总裁叶俊英、招商证券董事长宫少林

得名“光华村”、位于成都杜甫草堂西侧的西南财经大学(下称“西财”),拥有一张伸向京、沪、深等金融重镇的网。

这所地处西南的高校不断地带来惊喜,许多金融投资界“大佬”毕业于此,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内投资界。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批本科生,李建勇是西财最早的一批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被聘为西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后任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称,“下海”至今,证券业是其唯一从事过的行业,从一个证券业的门外汉到投行名门,他是随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同样见证中国证券行业20年发展历程的,还有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尚福林;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助理姜洋;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裁宋安平;招商证券董事长宫少林……在这一长串投资界知名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共同的轨迹:在西财度过的岁月。

2007年10月,西财校友总会成立,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西财在海内外已有校友会20多个,校友13万余人,正在形成覆盖全国的校友网络。

校友经济方兴未艾叫声“同学”价值50亿

校友经济方兴未艾,高校间校友资源整合正在成为趋势。5月20日,四川大学校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同举办首场“赢在西部最具商业价值项目峰会”。会议邀请到上百位MBA、EMBA同学,国海证券、长江证券等投资机构,以及工、农、建、民生等银行参加。会议希望通过资源整合,为12个投资项目带来总金额超过50亿元的融资。

在一些企业老总心目中,加入同学会比在教室里读书的魅力大得多。某企业老总在进入上述峰会会场签到时笑言:“我带了3盒名片来参会,就是奔着交换名片来的。”

作为各位同学的中间人,四川大学校友会工商管理学院分会副秘书长吴晓东在会场内四处穿梭,帮同学们相互引荐。他向成都晚报记者介绍:“MBA的同学中有的持有好项目苦于没有投资人,有的又揣着钱正在找项目。我们这个峰会就是要整合这些资源。让同学成为商业合作伙伴。”

据了解,参会的12个投资项目中,包括个人房地产出售、生态农业融资、电子商务等。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项目方本次都只是“来宣传一下”。

中航工业北京瑞塞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赵陇坦言:“我只是来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上果岭CEO吴庭钟也仅是把峰会作为宣传平台:“这种利用同学会作为纽带,搭建的民间平台非常可贵。”

●花絮

“相关企业”到场凑热闹

参加本次项目峰会的除同学外,还有各色“相关企业”。会议一开始,作为本次会议举办地的某酒店的负责人率先上台,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酒店。此外,学缘杂志、博奥投资咨询机构、中国创业投资协会等都以主办方之一的身份悉数到场。

成都晚报记者发现,有3位美女一起向每位到场老总发放“总裁高端人才猎头盛会邀请函”。而“美女3人组”代表的就是曾饱受争议的“中国首家为老板输送美女人才的专业网站”。

浙大欲做大“校友经济圈”

5月12日,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罗建明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600万元,用以浙大医学和法学学科建设。罗建明本人正是浙大学子。

而在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浙江大学名次也上升至第三位,今年报告最大亮点在于首次将“校友捐赠”纳入了中国大学评价。

“校友捐赠”和杰出校友的表现,已成为国内大学办学水准的重要衡量指标,以至于出现了所谓“校友圈”。而浙大昨天启动的全球校友创业大赛,即有望进一步扩大“校友经济圈”。

投资圈十大门派,名校浙大尚无缘

国内投资圈素有“十大派系”之说:北大自由连、清华哥们儿、人大的江山、精悍的五道口、厚积的中财、上财的上海滩、志同道合武大人、厦大葛家军……都是以学校命名的投资界校友圈。

而在今年年初由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浙大在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以富豪人数66人,仅次于北大和清华,列居第三。

尽管浙大一直未列十大派系之中,但坐拥浙江这块“创业富民”土壤,浙大一直在力推校友经济,且从大学课程上便可见一斑:

2006年,浙大成立“创业管理精英班”,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班,部分课程聘请外教双语教学,之后更是成立了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的博士点。

2007年5月,浙大校友、赛伯乐公司董事长朱敏向浙大捐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目标是发展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研发机构,以期孵化出更好的大学生创新企业。

2008年,浙大启动求是“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首期12位知名浙商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园,与选拔出来的118名优秀学生结成“师徒”。目前该计划已经进行到了第七期。

另一方面,浙大在校友捐赠这块有着国内大学中的上佳纪录:浙大“最慷慨”的杰出校友段永平以2.48亿元的累计捐款创造了中国大学校友捐赠的最高纪录。同样的巨额捐款还有光华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元建立浙大光华法学院。

浙大办创赛,力求要实在

而此次的浙大校友创业大赛,把浙大对创业的重视在范围上作了延伸,从在校学生扩展到了全球校友,并且旨在办成一届“实在的创赛”,寻找资金的日常沟通平台与长效机制。在会上,浙江大学孙威、方毅、朱亮等校友,带着“企业智能化办公”、“新型教育模式”、“个信手机免费聊天平台”等创业项目,参与了浙大校友创业项目的首秀,让人眼前一亮。

浙商创投董事长陈越孟说,“浙商创投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浙江大学的因素,离不开浙大校友的协助与支持,在浙商创投40多人的管理团队中,徐汉杰、华晔宇等核心成员和十多位业务骨干都是浙江大学校友。”

浙大创投董事长朱国英曾是浙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她曾说“我们不能脱离浙大”。她说“背靠浙大,浙大的技术、人才各方面比较熟悉。除了投资以外,企业需要技术的提升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我们可以方便请专家提供各方面服务……在同等条件下,浙大校友的项目肯定更愿意介入”。

软银中国董事总经理冯正明也表示“软银中国投资的很多项目,都是高校的学生。特别是国外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认准项目后会更成熟。浙大人非常聪明,非常勤奋,我相信这个活动会起很大的作用。”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陈鸿说:“为什么想到要办这样的活动,因为我们浙大校友有着高昂的创业激情和丰富的成功案例。”

相关

现代城市发展演进,突出体现为以人力和人才资源为内核的知识经济、创新经济竞争。大学与城市互为伴生的特殊生态,为竞争提供了新的关系网络。校友经济成为现象级风口,不仅折射出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资智资源的稀缺,也体现了城市与大学的关系拓展。基于大学与城市经济互动关系视角,对湖北省武汉市发展校友经济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期能为相关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