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

柘城县

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
柘城县是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睢阳区西南部,北与宁陵县、睢县相连,南与鹿邑县接壤,西与太康县相邻。截至2014年底,柘城全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22个乡镇、办事处、515个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为69.51万人。柘城交通便利,八条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内,全县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级主干道为主,县乡道和村村通为辅,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东起柘城的通柘煤田为河南省最大煤田。柘城县金刚石微分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微粉之乡。2015年11月11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依据2014年全省乡镇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数据,从反映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对全省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了2015年度全省百强乡镇,柘城县城关镇位居全省百强乡镇第59位。
    中文名:柘城县 外文名:zhechengxian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河南省商丘市 地理位置:河南省东部,黄淮平原腹地,商丘市西南部 面积:1048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街道、13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柘城县未来大道中段容湖对面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李庄遗址;炎帝陵;夏姬墓;容湖;柘城故城;朱阳书院等 机场: 火车站:柘城火车站(在建) 车牌代码:豫N 地区生产总值: 别称:株野、秋地、株林 人口:69.51万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 GDP:29.5亿元(2004年) 地域名人:炎帝朱襄氏;陈胡公;夏姬;梁习 地方特产:三樱椒、胡芹、烟叶、泡桐 知名产业:金刚石微粉及制品、纺织、皮革、食品、木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 电话区码:0370 邮编区码:476200 行政类别:县 地方方言:中原官话-商丘话 城市名片:炎帝故都、中国金刚石微粉之乡

基本概况

柘城县位于豫东平原、商丘市西南部,是炎帝朱襄氏的祖居地和建都地,夏称“株野”,商称“秋地”,秦设“柘县”,隋更名为“柘城县”。以富有全国稀有树种柘桑、丝绸上品柘丝而得名。

柘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毗邻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与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交汇处,和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的310国道相交处,商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七条省道呈放射状连接四方。柘城农产品资源丰富,生产三樱椒、棉花、烟叶、林木、优质小麦、绿色蔬菜和优质畜禽产品,是著名的“中国三樱椒之乡”。柘城工业门类较为齐全,“老君堂”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历史名酒王贡酒久负盛名,汉白明月酒深受海内外市场青睐,铝制品形成了拳头,金刚石微粉斐名全国,精密轴承供不应求,高科技产品茄尼醇、辣椒素和辣椒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柘城水资源丰富,涡河、惠济河、黄河古道穿境而过;柘城有历史上著名的“七台八景”,尤其是面积达3000亩的北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基础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

历史沿革

6000年前,炎帝朱襄氏建都并葬于柘城,朱姓起源于此。

夏朝时期称“株野”。

商朝时期称为“秋地”。

西周时期为“三恪”之一的陈国开国之都,胡姓、陈姓起源于此。

东周春秋时期,宋、楚两国在此发生泓水之战。

东周战国时期,属楚国。

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柘沟,以此名县。”秦朝时筑城设县,因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又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

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定名为柘城县。

唐朝时属宋州。

宋朝时属南京应天府。

元朝时期柘城属汴梁路。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

明清时期,柘城均属归德府管辖。

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爆发时在柘城设立总前委指挥部。

1914年6月,柘城属开封道。

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柘城属日伪河南省豫东道。

1946年日本投降后,属河南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解放后,柘城属河南省商丘专区。

1958年商丘、开封二专区合并,柘城属开封专区。

1961年复置商丘专区,1969年商丘专区改称商丘地区。

1997年设立地级商丘市,柘城属商丘市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底,柘城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515个行政村、社区。截至2014年底,柘城县辖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2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11个乡,柘城县人民政府驻容湖北侧未来大道中段。

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柘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个街道:长江新城街道办事处、浦东街道办事处;

9个镇:城关镇、伯岗镇、安平镇、起台镇、慈圣镇、胡襄镇、远襄镇、陈青集镇、岗王镇;

11个乡:牛城乡、邵园乡、马集乡、李原乡、申桥乡、皇集乡、惠济乡、张桥乡、大仵乡、老王集乡、洪恩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柘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市西南部,北与宁陵县、睢县相连,南与鹿邑县接壤,西与太康县为邻,东北与睢阳区相依。全县总面积为1048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0.63%。

柘城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06'~115°32'、北纬34°00'~34°15'之间,东西横跨29公里,南北纵贯27公里。

地形地貌

柘城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属于豫东平原。全县地势平坦,属黄河冲积平原。自然形势趋向是西北高,东南低,微度倾斜,地面坡降1/3500。最高点在惠济乡杜屯一带,海拔52.8米,最低点在洪恩乡王瓦房一带,海拔42.9米,高差10米左右。

水文

柘城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涡河水系。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开挖治理,变化很大。2011年,集水面积(包括上游境外)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涡河、惠济河、蒋河、废黄河、太平沟、永安沟、小洪河、洮河8条;30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马头沟、明净沟、小洪河北支、芦沟、杨河、小马沟、余河坡、朱寨沟、生产沟、清水河、洪牛沟、永安支沟、仿宋沟、小沙河、大仵沟、红泥沟、晋沟河17条;3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15条。除涡河、惠济河基本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

气候

柘城属于暖温带气候,气温,降水,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火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的特点,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为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2月)。

交通通讯

公路

柘城交通便利,紧邻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的黄金十字架交会处,距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30公里,东距105国道、西距106国道40公里。商周高速公路与淮亳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并在境内设有柘城北、柘城西两个出入口;永登高速公路从南部穿过,并在柘城、鹿邑两县交界处设有出入口;八条省道呈“米”字形遍布境内,柘城全县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和省级主干道为主,县乡道和村村通为辅,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柘宁路、柘太路、柘郸路、S326等7条省道与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布全县,联通八方,人流物流畅通便捷。东北距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商丘观堂机场仅50公里。截止2013年,柘城县境内共有公路34条,全长351.44公里,有沟通7个地区、31个县市的10多余条客运线路。

通讯

截至2013年底,柘城县乡有线光缆已铺通。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54800门,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直拨,图文传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底,柘城县全县总面积为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6万亩。

矿产资源

柘城县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东起柘城的通柘煤田煤炭存储量达230亿吨,境内已探明储量达25亿吨的优质煤田,是未来新兴能源城市。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底,柘城县共有34.08万户居民,户籍总人口为102.36万人,常住人口为69.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1.49万人,从业人员为53.45万人。使用方言为商丘话,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690人。拥有汉、回、黎、土、藏、壮、满、苗等8个民族。

经济发展

综述

2014年,柘城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7.94亿元,比2013年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亿元,比2013年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亿元,比2013年增长2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亿元,比2013年增长1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52亿元,比2013年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0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9.2%和11.5%。

第一产业

柘城县盛产三樱椒、棉花、烟叶、林木、优质小麦等农副产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柘城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柘城县三樱椒常年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是全国著名的辣椒生产加工集散地。

2014年,柘城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2.8亿元。柘城新建高标准粮田12.6万亩,全县累计建成25万亩。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3.7亿斤,实现“十一连丰”。柘城县首次获得全国产粮大县、第六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1.6万亩、“菜篮子”蔬菜标准示范园3700亩。再次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宁丰木业、春海辣椒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01家,规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8万亩。农机总动力118.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了80%以上。疏挖治理7条沟河共72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第三次荣获市红旗渠精神杯。完成造林1.9万亩、森林抚育1.5万亩。

第二产业

2013年,柘城县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工业主导地位,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2.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014年,柘城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57.3亿元。

柘城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板块经济各具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迅速起步。初步形成了皮革、面粉、食品、酿酒、医药、化工、造纸、轴承、木材、机械、建筑、铝制品、金刚石微粉加工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格局,建有三大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城。柘城全县金刚石微粉加工企业发展到140余家,年产量达3亿克拉,占全国生产总量的75%以上,占出口总量的46%以上,是中国内地金刚石微粉加工生产重要基地和主要经销市场。2013年,柘城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

第三产业

2013年,柘城县围绕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柘城城东开发和北环路行政服务新区开发日新月异,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供水、供电、通信、商贸、餐饮服务、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彩纷呈,北湖和千树园开发工程规模宏伟。2013年,柘城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37%,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覆盖城乡。

2014年,柘城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57.9亿元。

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培育和打造出了金刚石微粉及制品、纺织、皮革、食品、木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全县拥有金刚石微粉及制品生产企业240家,其中微粉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5%、46%以上,是国内著名的金刚石微粉加工生产重要基地和主要经销市场。皮革产业发展迅速,实力雄厚。中牛皮革公司综合经济实力强大,年购销黄牛皮突破200万张,蓝湿皮加工120万张,占国内优质黄牛皮资源主导地位。食品加工业蓬勃兴起,形成了以白师傅清真食品公司为龙头,以金平安面业、如意面业、恒星食品、郭氏食品、汉白明月酒业为骨干,在豫东地区有较大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医药化工业迅速崛起,“老君堂”商标成为河南省著名品牌,华商药业通过国际品质认证,开发生产的沙坦类医药中间体、二苯甲酮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纺织服装加工业即将形成一个以河南财通制衣大型出口服装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忠宜混纺、坤腾针织、华港针织等企业为骨干,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机械制造业重现生机。新建的金鑫轴承公司年生产轴承能力达到800完套,投资4000万元的加油机配件生产线也正在紧张建设。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生产的细木板、旋切皮、胶合板、木线条、人造地板砖、高档家具等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远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地方特产

襄山毓秀,谷水钟灵,古老的柘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精湛的技术工艺,从古至今它都生产着丰富的名优土特产品。

一、胡芹:是古今闻名的蔬菜之一,因盛产于胡襄集附近,故得其名。

二、三樱椒: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

三、烟叶:烟叶为柘城主要经济作物。

四、泡桐:柘城是河南省泡桐生产基地县。

五、酥制培乳: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都以“柘邑三园斋”、“豫东味和酱园”和“柘城三兴酱菜园”著称。

文化遗产

孟庄遗址

位于柘城县孟庄村北,柘(城)太(康)公路通过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原为古心闷寺基址,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10米。1977年发掘,发现房基9座、陶窖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卜骨龟甲等。并发现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遗迹。在夯土层中还发现一女性骨架(约17~18岁),其臂、腕骨上残留有三道捆绑绳痕,死者应为奠基的奴隶。该遗址属商代前期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毛战国墓

位于柘城南20公里大毛村北,为一高台地,高出地表约5米,面积为4万余平方米。1975年在此发掘了15座墓葬,其中战国墓12座,西汉墓2座,东汉墓1座。大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2~3米,宽1米,墓底铺有朱砂,人骨架及棺木均已腐朽,共计出土115件器物。其中6号墓出土有鼎、豆、壶、罐、勺等成套十件,均为红彩,有云霄纹饰,属战国晚期楚文化。14号墓除主室外,尚有两个耳室,出土有壶、豆、勺、铜镜、铜带等14件,属西汉早期文化。

邵园汉墓

位于柘城西郊邵园村内。1981年发掘,为一拱顶式砖券多室夫妻合葬墓。墓门向东,已被毁。2墓道,2主室,4耳室,平面布局呈曲尺形。留有盗洞5处。两具人骨架均在甬道之中,其一腰部发现了母印一套(应为3枚,只发现2枚),铜质,狮子纽,印文为“许赞印信”。出土随葬品有金饼、金豆、玉猪、琥珀蟾蜍、水晶珠、水晶虎、珍珠、陶罐、陶案等。经鉴定该墓属东汉墓葬。

风景名胜

一、柘沟春水:《太平寰宇记》“汉柘县以邑有柘沟也。”《柘城旧志》载:“柘沟春水在旧城内环朱襄王庙流”。庙址在今北关大街中段农业局家属院。

二、白塔晓钟:据考:白塔寺在今祥和巷中段路北处。旧县志载:“宋朝大观四年(公元1111年)僧会朗于旧城东南角建立寺院。”

三、牛斗雪霁:县城北7.5公里处有牛城集,村里有一土丘,该处古为磨盘山。

四、砖桥古渡: 砖桥集在县城东南8公里,惠济河北岸。此地古为小南集,曾名宋家屯。

五、心闷暮鼓:县城西5公里处有心闷寺。

六、楚台望月:县城西北12.5公里,慈圣镇所辖韩相鲁与后台之间有一土丘。

七、远襄晴岚:县城北15公里处有远襄集,为远襄乡人民政府驻地。

八、霸岗烟柳:伯岗集南门里一土丘。

九、容湖:容湖原名“北旧湖”、“双龙湖”,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12月,容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这是该县继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级景区”“河南省绿化达标公园”“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之后的又一辉煌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著名人物

古代

炎帝朱襄氏t陈胡公t陈申公t陈相公t陈孝公t夏御叔t夏姬t虞诩

梁习t陈思济t师尚诏t杜知耕t李子金t窦容邃t周联登t桃花夫人

近现代

郑廷珍  张岚峰t尚明t 左连璧t牛道一t毛超峰t张广智t王荆耀

牛淑贤t刘雯卉t郑海霞t王松茂t张非垢t古晓t 郭人民t 耿占春

钱新杰t皇甫立志t毛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